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民族工作回顾与启示.docx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民族工作回顾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民族工作回顾与启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民族H作回顾与启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条红线。长期以来,我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实施政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创造了56个民族“团结和谐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取得了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
2、义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创造性地吸收人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总结出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理论和对策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民族属于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始终是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它主要经历了由原始人群到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以及随着私有制的确立相继出现的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民族是由人身生产即种的蕃衍
3、发展而成的人群共同体,以血缘关系为主2。阶级是处在各民族内的人民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群体,由分工决定的相互依存的地位共同体,同一民族内的各阶级天然的相互依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有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斗争,但绝不能说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3。(三)民族不分大小、发屐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强调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列宁曾经指出:“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4、维护世界和平。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坚持与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科学运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一)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民族理论政策的基石,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毛泽东曾经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
5、证”5204,指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二)邓小平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绝不能混为一谈”6,这一观点彻底否定了过去“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我国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强调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解决民族问题关键看发展,实现了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74,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6、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提出“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8,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的核心,民族、宗教无小事等重要论述。(四)科学发展观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观点胡锦涛创造性提出了“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谐是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增强“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个不容”(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
7、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75,对我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民族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9,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他还提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0299,指明了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等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9。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一)全面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早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少数
8、民族劳动者和汉族的劳苦人民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的一切权利义务”。11171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54年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废除民施压迫制度。新中国成立伊始,通过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各种民族压迫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使少数民族真正享受平等权利。一是在与汉族地区社会发展基本相同的少数民族农业区,进行土地革命,划分阶级,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二是在封建农奴制地区,劝说当地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放弃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少数民族群众也不进行面对面斗争、不动土地以
9、外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改革,人民满意,土司、贵族也满意。”57三是在奴隶制地区,废除奴隶主特权,将他们多余的土地、耕畜、农具、粮食和房屋分给少数民族群众。四是在存有原始社会残余地区,建立具有基层政权和社会服务职能的生产文化站,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互助合作组织,共同发展经济。五是在少数民族牧区,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只废除牧场主和头人特权,实行草原和牧场公有、自由放牧。六是废除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第二,识别确认民族成分。坚持民族特征和尊重民族意愿、“名从主人”的原则,分三个阶段正式确认55个少数民族: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在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
10、尔、苗、瑶、彝、朝鲜、满、黎、高山等H个民族的基础上,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像像、低、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士、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27个民族。二是从1954年到1964年。从西南和中南一些省份自报的200多个不同民族名称中,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心佬、布朗、伍佬、阿昌、普米、怒、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南、珞巴等16个少数民族。三是从1964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确认基诺族为单一民族的同时,对贵州省的“穿青人”、湖南省的“哇乡人”“本地人”“梧州瑶人”、广西和新艘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
11、云南的“苦聪人”“摩梭人”等近80万人的民族进行识别;对居住在辽宁省和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满族、湘鄂贵川边界地区的土家族、湘贵两省的苗族侗族等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第三,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一是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各少数民族通过当选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通过当选全国和地方政协委员行使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权利。邓小平指出:“全国民族单位众多,分布地区很广,需要做这样必需的照顾。”口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届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占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第十届人大、政协起,实现了所有少数民族都有代表、委员,而且百万以
12、上人口的少数民族都有常委。二是全面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都有实施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旗长都由实施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为有效保障农村散居少数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我国还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三是充分尊重与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的权利。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连续下发指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尊重并保障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和饮食习惯,认真做好清真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建好清真食堂或清真窗口,对少数民疑生活特需品实行定点生产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
13、优惠扶持。同时,要求新闻媒体和出版社正确对待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坚决防止丑化侮辱少数民族的现象发生。1997年修订的刑法还特别规定了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二)深入推进各民族大团结早在红军长征时期,就提出了“彝藏番回苗与汉人一律平等”“保护回族文化”“反对伤害回、番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感情”等政治主张,在军、师、团政治部(处)设立少数民族委员会(少数民族组),在藏区制定了“对番民十大约法”,在回族地区颁布了“三大禁令”(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荤,禁止毁坏宗教经典)、“四大注意”(注意回族的风俗习惯,注意用回民的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买卖公平),帮助沿途少数民
14、族建立革命政权和武装。在红军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援红军的责任感。36名彝、汉、傣等各族船工摆渡3万多红军跨过金沙江天堑,刘伯承与彝族头人小叶丹“彝海结盟”,就是生动的写照。抗日战争一爆发,党中央就提出要积极团结中华各个民族作为统一的抗战力量,并迅速建立起包括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通过“派下去,请上来”的方式改善民族关系。“派下去”就是组织慰问团深入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递汉族人民的情谊。1950年7月到1951年底,中央派出四个访问团行程八万多公里,走遍西南、西北、中南少数民族省份
15、请上来”就是组织边疆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和内地参观,让他们加深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了解,密切与内地各民族间的联系,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1949年至1964年,有268个少数民族代表团、参观团、观礼团到内地参观考察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这一来一往,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戴,厚植了边艘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1951年元旦,云南26个民族的代表在普洱刻碑立誓:“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少数民族生
16、产生活问题。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地区,一部分依然“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靠竹器和木器,常常是辛辛苦苦“种一坡”、凄凄惨惨“收一钵”。鼠疫、天花等各种传染病猖獗,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赶街”的感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各地政府通过发放救济粮和救济款、无偿提供铁制农具、派出巡回医疗队实行免费医疗、拨专款加强卫生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少数民族群众改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少数民族群众感慨万分:党和政府”为我们过好日子,什么事都想到了”,“看到了农具就想起了毛主席”13o三是消除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为更好地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各地对带有歧视、侮辱性质或旧社会强加于少数民族的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民族 理论 中国化 生动 实践 中国共产党 成立 百年 工作 回顾 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