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docx
《Z世代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世代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Z世代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摘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经济高增长和社会高福利的产物,并且与人们需求层次上升及其心理表现之间高度相关。中国社会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尤其人均收入水平已达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开始发生的阈值。同样重要的是,处在多元时空所构建的复合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新生的青年世代身上开始孕育、逐渐萌发和显著生长。这一情形在实质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现代性场景里中国社会文化及其成员心理变迁动力机制的复杂性,而作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先行者的Z世代则是这种复杂性的一种敏感表征。关键词:中国社会Z世代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复合时空一、前言:新生世代作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体表征社会变迁与心理变
2、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发展程度与社会成员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自社会科学诞生就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主题。人类进入现代时期以来的社会变迁,既表现在社会发展阶段和结构形态的更替层面上,又表现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类型的更替层面上。在一些学者那里,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类型的更替成为说明和测量社会发展阶段和结构形态更替的一种视角和方法。罗纳德英格哈特(Rona1.dIng1.ehart)提出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学说构建出一种十分独特的对于后现代化的到来这一社会变迁趋势的分析框架。1这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此前曾居支配地位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性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或社会心理演变趋势的有关问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探索努力
3、在他的视域中,这种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机制是通过代际更替达成的1,而新生世代的出现及其逐渐走入社会,便成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兴起的主体表征。因此,这种具有主体表征意义的新生世代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之间的共时态复合性关联便成为一种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主题。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发生机制与核心内涵在英格哈特看来,现代化的结果形态是他所称的“后现代化”(post-modernization),而后现代化是后现代价值观的温床。具体而言,孕育后现代价值观发生的社会形态是丹尼尔贝尔(Danie1.Be1.1.)所称的后工业社会。对于社会变迁的这一态势,另一些学者则做出了基于自己理论视野的命名,“后现代
4、社会”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从视角意涵讲,后工业社会主要偏向社会结构层面,后现代社会重点偏向文化模式层面。这两种视角意涵在英格哈特那里则概念化为“后现代化”。按其分析,当作为工业社会的文化核心特征的工具理性逐渐失去原有地位,那么,后现代价值观这一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便开始形成。根据英格哈特,后现代价值观(postmodernva1.ues)是后现代化的一个层面,而后物主义价值观(post-materia1.Istva1.ues)可理解为后现代价值观的一种代表性的具体形态。因此,他首先基于所构建的后现代化理论分析了宏观层面上的后现代价值观发生的背景,进而把对作为后现代价值观一种具体形态的后物质主
5、义价值观的发生机制的分析放在经验性的层面上。以英格哈特的理论,从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化的文化层面变迁即从现代价值观(modernva1.ues)到后现代价值观,而更具体的表征则是从物质主义价值观(materia1.istva1.ues)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变迁,引发这种变迁的动力系统是复合性的,最直接的动因在于:经济增长奇迹与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结合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经济保障感和人身安全感。这种势态进一步引发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反应。由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成效,社会成员的平均寿命和主观幸福均达到新的高度。在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价值观类型(由于人的匮乏性需要所形成的短缺型价值观)正在衰退。与此形成
6、对照的是,在经济保障和人身安全条件下逐渐兴起的新型价值观(由于人的生长性需要所形成的追求主观幸福和自我表达的价值观)越来越广泛地盛行开来。2从时空视角看,后现代价值观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世界中最先兴起。英格哈特认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普遍地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先前的现代化转向了他所称的后现代化。3经济增长的强驱动力引发了两种前后接替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即当现代化进程达到了一个成效递减点,那么后现代化进程更随即开始了。与此相应,作为社会文化层面的后现代价值观便逐渐盛行起来,并且取代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现代价值观。从实质上看,这种根本性变迁所反映的是作为
7、工业社会文化核心特征的工具理性的式微。而后现代价值观一旦兴起,便引起了社会诸多领域如政治、工作、宗教、家庭和性行为方面的基本规范的变化。4基于长时段、大样本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or1.dva1.uesSurvey,WVS)2的结果,英格哈特指出,20世纪最后1/4时间里,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发生了后现代化的变迁。他特别提醒,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变迁的主要趋势仍是从传统价值观转向现代价值观。在发达工业社会从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广泛变迁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层面是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变。换言之,在后现代价值观的兴起这样一种较大范围的文化变迁中,有一个代表性的方面
8、即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尽管英格哈特没有做出解释,但我们认为,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看作后现代价值观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具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研究意义,即可以把价值观转型的理论预设进行操作化,在具体研究时实现从经验研究层面上对于后现代价值观及其变迁状况的实证性测量。英格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学说从最初提出、逐渐发展到最后定形,经历了一定的时间进程和思想变化,他曾经把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高度凝练地概括为以下方面:重视自我表达;强调环境保护;尊重个人自由;性观念的转变;重新关怀意义;推崇宽容品质;注重民主和参与。5这种简洁的提纲式表述一方面有益于人们快速而明确地了解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观点
9、另一方面又难免舍去了他在其他著述中所阐述过的一些丰富内容。三、中国时空中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发生机制在探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机制或具体经济社会条件时,英格哈特做出了比较细致的指标化说明。如果说当一个社会步入高度富裕程度之后,社会成员价值观就会发生相应变化,这只是讲述了一种常识。对于这一现象英格哈特做出了较有代表性的深入分析。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历时性结果,他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00Oo美元之后,人们便可能开始萌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6他特别地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形成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具有基础性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然而,若要解释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生长,绝不能采取单一动
10、力因素的发生学,尤其不能完全囿于经济成就效应之中。奥格本(W1.EOgbum)在社会变迁(1923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文化堕距”(CUItUranag)效应,他用这一概念说明,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一样的,由此便会产生一些影响社会整体功能的问题。具体而言,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物质和科技的变迁速度常常比较迅速,而制度与观念的变迁速度则相对较慢,由此呈现一种两者相较的错位现象,有的文化方面的迟延现象可能持续时间较长,这种迟延现象产生的差距就是文化堕距。可以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堕距效应总是难以避免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总是先于文化变迁,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再经历一段时间
11、之后,才会引起相应的文化变迁和心理变迁,认为这种文化和心理的变迁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模式,或者说,绝不会是一种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及时反应。对于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学的探索而言,需要新的理论视野的助力,因此有待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当今时代社会科学发展中出现了时空分析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它已经在社会科学一些分支学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而在社会学中甚至出现了时空社会学这一专门的分支学科。在时空分析范式中,“社会时间”“社会空间”成为社会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时空特性成为透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变量。时空成为了社会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视角,时空分析成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框架和分析工具。时空社会学运
12、用从时间和空间尤其社会时空的特性产生的独特方法来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对于这种视角下的社会变迁而言,时间和空间不再只是外在坐标,而是内在变量,时空特性的变化成为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重要机制。7在此视域中,以往仅看作人们社会行动外在环境的时空,现在则被理解为社会行动的建构要素。正是由于时空成为人们社会行动的影响变量,因此也就成为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以及说明社会变迁进程与特征的重要因素。如果用时空分析的方法来考察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特征:当今中国社会与同期的西方发达社会处在不同特性的时空当中,因此,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是十分独特而且更具复杂性
13、从经济指标角度看,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041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这一年中阈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斩呈连续八年下降之势,已经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8按照英格哈特提出的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之间关联的观点来分析,对中国社会的成员来说,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2019年之后便可能开始出现。3然而,我们认为,这是西方发达社会时空特性下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而且英格哈特对于这种动力机制的分析主要采取一种经济成就效应的视野,换言之,在说明经济发展成就具有基础性
14、作用的同时,他所提出的引发西方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经济之外的一些具体因素却无以解释当今中国社会的时空特性。对于新型社会文化或价值观的发生来说,社会时空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动力机制,正因为如此,在运用这种理论分析框架时,应该强调的是,与西方发达社会在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时期所处的社会时空特性不同,当今中国社会有其所处社会时空特性的具体规定。作为西方发达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的社会时空特性是二元时空,其核心内涵是从现代化阶段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即英格哈特所说的后现代化。而当今中国社会的时空特性则是三元时空,其核心内涵是传统维度、现代维度和后现代维度同时并存,中国社会变迁的主导趋势是
15、从传统阶段迈向现代阶段,但同时存在着后现代维度诸种因素的影响,即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心理因素都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环境的诸多层面。9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有其独特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或跨越式发展所产生的强大成就效应是关键性的因素或决定性的力量;中国社会所处的三元时空或复合时空对于新型社会价值观的发生而言是强力的促进机制。这是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动力机制的主要方面。如果更详尽地分析的话,这种动力机制系统包括了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或跨越式发展成就形成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生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二,中国的后发优
16、势效应预先提取了此前有关各国现代化道路或发展模式的各种经验作为前瞻性的借鉴和有关教训作为警示性的预告。第三,时空压缩效应所内含的直接示范作用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的简明操作方式或践行路径。第四,社会心理的自反性、尤其是对工具理性扩张所导致的过度化物质主义价值观各种后果的反感,成为一种自发性反思结果,产生了一定的自觉选择积极取向的动因。4正是在这种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诸多因素所构成的复合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已经孕育和逐渐生长,首先其自身得以发生并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体就是Z世代。具体而言,“90后”、“00后”是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第一代人。5四、Z世代:中国社会后物质主
17、义价值观的先行者Z世代这个词语来自外文GenerationZ,在外延上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国内学者在借用这一词语时,在其世代的年代跨度和特质意涵上有基本相似的方面,但是,也存在不能完全对等的方面。让我们先了解基本相似的方面。Z世代的主要特质之一是数字化时代的土著,尤其在中国是数字化生存的第一代。与此密切相关,Z世代有多个别称,“C世代”、“英特网世代”、“网络世代”、“M世代”6等。这一世代的共同特征就是自其出生,一直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深刻影响。因此,Z世代在价值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风格上都无不打上数字技术或互联网的烙印。在中国的独特语
18、境中,Z世代就是指“95后”和“00后”中的大部分人。7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中国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口数约为2.62亿。到2023年,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的28岁,年龄最小的14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Z世代的突出特质之一在于,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的第一代。互联网1994年在中国落地,这一年份划分出了两个范畴的人群:此前出生的人属于“互联网移民”,此后出生的人属于“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是这一世代特质的极其重要的塑造因素。可以说,这一世代比以往任何世代都更多地受到时空压缩机制的影响。这里特别需要指出,有人用“丰裕一代”来指称“90后”。8实际上,按其逻辑,“丰裕一代”自然地也
19、包括了“00后”。在我们看来,就其应有的内涵而言,“丰裕一代”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必然先行者,而更应该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加尔布雷斯(J.(Ga1.braith)1958年用同名著作命名的“丰裕社会”,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成就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与贫困社会或匮乏社会相对应,是脱离贫困社会或匮乏社会之后所达到的现代社会的高峰阶段。与丰裕社会逻辑相关的问题意识是炫耀性消费价值观。炫耀性消费价值观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过度化或畸形化,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所要超越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基础应该是后丰裕社会,或者说,丰裕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物质主义价值观。正是对于丰裕社会所出现的极端化或畸
20、形化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表现出了一种反拨性或超越性。在美国社会,丰裕一代身上还不可能产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只有后丰裕一代身上才可能产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中国社会的Z世代,从经济维度来看,可以归属于丰裕一代。按照英格哈特的观点,应该是在后丰裕一代身上才会生长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那么,在中国社会Z世代这种丰裕一代身上如果会生长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话,除了有着丰裕社会所提供的最基础性的助产作用之外,必然还有其他动力因素也在发挥促进作用,或者说,一定得益于一种独特的复合性动力机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变迁的总趋势是现代性的成长,但是,富下中国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变迁受到复合性
21、动力机制的作用。后物主义价值观在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们身上逐渐生长,在21世纪最初10年出生的人们身上明显增长。换言之,Z世代成为中国社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先行者。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中国青年新生代身上的发生是中国多元现代性或复合时空背景下社会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变迁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这种变迁既受到本土的或内在的生成机制的作用,又受到非本土的或外来的他塑机制的作用。当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全面起飞阶段,从一个贫困型社会向一个富裕型社会转变,社会成员需求结构中的主导层次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需求满足领域正在发生一种深刻转变,即从追求物质保障或经济安全为主转变为追求自我表达和主观幸福为主,从而引越价值
22、优先性及其取向上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富裕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青年世代身上最先表现出来并且会越来越多地在后续世代身上凸显。当前在Z世代身上最为突出地呈现出来。就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来说,其主要表征是,新生世代由于他们需求结构中主导层次的上升,于是,在价值观及其取向上,表现出从注重追求生存层面的目标,逐渐向着注重追求发展层面的目标,再到向着注重追求主观幸福的目标迁移。更具体地说,新生世代身上的需求结构从基本层面到高级层面依次表现为这样的结构层次: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沟通的需要、参与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可以认为,参与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越来越成为新生世代价值选择和社会行动的最重要动力因素。10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代 物质 主义 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