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青海青年运动的地域特征.docx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青海青年运动的地域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青海青年运动的地域特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青海青年运动的地域特征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回答了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根本性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百年青年运动持续不变的主题,二者共生共进,交织交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年以青年运动为载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时代价值,贡献青春力量,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域,以青海青年运动为探讨对象,总结探究现代化进程中青年运动所呈现出的鲜明地域特征。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青年运动;青海;地域特征党的二十大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
2、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举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同样也为当下青年发展赋予了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寄予崇高期望:“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他同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3、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考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离不开青年发展,青年发展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青年运动为载体,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共同建构起中国“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一、理论溯源:现代化和青年运动的出场与发展现代化和青年运动作为理论意义上的概念,几乎同时出现在近代史背景下的中国。“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出场与西方不同,中国是被迫卷入现代化之中的,青年作为一支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伴随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经过新思想洗礼觉醒后的青年群体伴随着现代化的提出走上历史舞台,在革命的历史洪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发动青年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
4、一)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实现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心愿。从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现代化中国始终只是笔端畅想、纸上蓝图。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进历程:1840年起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被迫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现代化道路上,长期处于不断摸索、缓慢发展的阶段;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党的领导下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现代化”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
5、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至此,现代化向中国式发展和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由成形逐步向成熟阶段迈进,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和建设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更高层次,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二)青年运动的前世今生中国青年运动真正以组织化的方式走上历史舞
6、台是从“五四运动”开始。自鸦片战争以后的70年中,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遭到西方列强数次大规模侵略,当政者懦弱无能,统治腐败,国力一路下滑,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中国人民蒙受亡国灭种的危难,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低谷,中国社会急需寻求救国救难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国力量。”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民族危难之时,爱国青年汇聚磅礴青春伟力,挑起救国救民大梁,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觉醒后的青年知识分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通过不同的途径,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7、为直接导火索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青年运动开端,“青年运动”这一概念由此开始出现在民众视野。“在老大中国底层社会中,青年运动是很不多见的,自从五四以后,青年方渐渐为社会所注意,青年运动也方渐渐地开始。”党和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青年运动也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以争取民族独立为根本任务,推翻封建陈旧政治体制和与外来强权抗争的社会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羲革命时期;以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围绕改革开放为目标,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争做“四有新人”和以市场经济为切入点,争做经济建设的弄潮儿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开放时期;以
8、围绕新任务新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进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与祖国和时代共进步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青年运动的现实目标、根本任务、运动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青年运动始终不变的时代主题。(三)地方青年运动的定位与特色“五四运动”以来,全国青年运动此起彼伏,从未间断,持续助推中国革命走向高潮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青年运动从“干革命”转为“搞建设”,有力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新胜利。改革开放打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大门,青年运动又以争当新人和争当弄潮儿的新形态,积极融入改革洪流,激发经济建设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9、时代青年运动以崭新的面貌堪当大任,奔赴精准扶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基层一线,展现新时代青年新作为。青年运动百年历史演进,各地青年运动以不同的地域特色融入全国青年运动大潮,汇聚成中国青年运动的滚滚长河,作为支流的地方青年运动以独有的姿态迸发出光彩夺目的激浪,书写各具特色的历史篇章。青海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画卷中,青海青年运动扮演了可爱可敬的重要角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五四爱国运动影响,青海青年率先觉醒,涌现出了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维护女权的先进青年邓春兰;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西路军青年红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一道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青海学生和青年
10、军人等等,都是这一时期青海青年运动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海省工作委员会成立,此后,青海各地建团工作陆续展开,广大青年纷纷投入社会主义建设,青年运动成为推动青海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改革开放时期,青海青年在获得新生的青海各级团组织带领下,紧紧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工作,以“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保护母亲河、大学生就业创业等为抓手,和全国人民一道融入改革开放洪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期,全省各级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入志愿服务、精准扶贫、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疫情防控
11、乡村振兴等各行各业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新青海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展现了青春担当。二、实践探索:现代化进程中青海青年运动的发展演进青年运动百年辉煌历程与现代化百年发展进程交相辉映、同频共振,成为百年历史长河中闪亮的青春荣光。在不同历史时期,青年运动以不同的姿态和形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迈向前进,其中,青海青年运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书写了壮阔的发展进程,创造了独特的时代价值。(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排头兵从1919至1949的30年,是血雨腥风、流血牺牲的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战、不折不挠,经过28年的艰苦奋战,最终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
12、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在党领导人民曲折奋斗、荡气回肠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热血青年不惜抛家舍业、流血牺牲,在共青团组织的带领下,他们“踊跃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打倒军阀、抗日救亡、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斗争中冲锋陷阵,展现出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精神风貌。”广大青年走上街头,力争主权,参加革命,奋勇杀敌,成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先锋队、排头兵。“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在
13、五四精神的感召激励下,此后的青年运动沿着爱国和复兴的逻辑主线参与改革建设实践。此时的青海青年运动作为全国青年运动的支流,在参与民主革命、抗日声援、解放战争中表现出不畏艰险、不惧牺牲、英勇善战的精神品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受其影响波及全国各地,一批青海籍的有志青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西宁部分学校学生参与游行活动,“5月4日,西宁(1929年1月青海建省前隶属于甘肃省)各校学生闻风而动。南大街高等小学、西宁蒙番学校等校部分师生率先走出课堂,上街游行。他们手里持五色彩旗,高呼打倒卖国贼还我青岛誓死反对二十一条和抵制日货的口号,在大街小巷向群众宣传五四运动,号召各商号店铺停止贩卖日货”。
14、红军长征途中,红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在甘孜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编为左、中、右三个纵队出发北上,朱德等率领“红四方面军左纵队及红二方面军总计约3.2万余人,分两个集团、四个部分由四川色达县日清沟等地进入青海省果洛班玛地区。”“自1936年7月1日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进入唐摇沟越,到27日红二方面军全部走出班玛为止,红军在班玛地区活动时间共26天。”仅20多天时间里,红军同少数民族群众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第一次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的种子,其中不乏很多青年红军战士。抗日战争期间,青海西宁学校师生行动起来,纷纷直接或间接参与抗日活动,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行动,相继成立自己的学
15、生抗日义勇队。“西宁地区所有的中、小学以及民和、乐都、互助、大通、贵德、潼源、化隆、循化等地的47所学校的学生也先后成立了抗日宣传队,据统计,当时全省的中小学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组成的抗日组织就多达53个。这些组织成立后,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抗日义勇队的倡议下,于10月28日成立了全省学生抗日义勇军联合处,并将各学校的抗日组织统一定名为青海全省学生抗日义勇军”。同时,青海各族青年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刷写标语口号、散发传单、演讲、墙报、文艺巡演、组织集会和游行示威等形式,走上街头,奔赴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全省学生抗日义勇军联合处主办了一份学生抗日旬刊,每期印数达100O份,主要登载省内外
16、有关抗日运动的新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行径。各校学生还联合举行抗日讲演竞赛会,并走上街头,分赴乡村,进行化装演出,宣传抗日救国。与西宁相呼应,在北平的青海籍学生,也将他们出版的宣传抗日的刊物、传单寄送到西宁各学校,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这些宣传活动对于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积极的作用。”学生的活动唤起了民众爱国意识,为推动全国青年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给予了有效的青海声援。(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段时期的突击队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拉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序幕。这一时期的广大团员青年在团组织的带领下,“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向科学进军,向困难
17、进军,向荒原进军,展现出敢于拼搏、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广大青年以突击队的形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投身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培育新人运动,中国青年致力于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以城镇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上山下乡运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推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青年运动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融入其中,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青年运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青春价值。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广大青年,离不开全国各地青年的艰苦奋战和突击攻坚。青海青年运动积极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浪潮,和全国青年一道在建设国家、建设家乡的伟大实践中,敢于拼搏,勇于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中国式 现代化 视域 青海 青年 运动 地域 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