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病情病情观察观察项城卫校中西医结合医院项城卫校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玉荣张玉荣2018.6.7日日病情观察病情观察v是指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望诊、闻诊、问是指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方法,全面收集病情资料,诊、切诊的方法,全面收集病情资料,以诊察疾病。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以诊察疾病。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准确的发现病情中应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准确的发现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到变化,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治疗和护理提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治疗和护理
2、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依据。全面而准确的依据。v。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v1.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对待患者应一视同仁,时刻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优质的服务。如血证患者,若患者自诉自觉咽喉部有血腥味,则为咯血或呕血的先兆,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v病情观察的内容应重点明确 护理人员在进行病情观察时,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和审证求因的原则,通过望、望、闻、
3、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及时、准确、细致地进行病情观察,掌料,及时、准确、细致地进行病情观察,掌握疾病变化规律,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病情握疾病变化规律,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病情观察,发现患者异常或危重情况时,要及时观察,发现患者异常或危重情况时,要及时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如肺痈患者应重点观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如肺痈患者应重点观察咳嗽的性质及痰液的色、质、量等变化,察咳嗽的性质及痰液的色、质、量等变化,郁证患者应重点观察其情志变化。郁证患者应重点观察其情志变化。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v3.病情观察的方法科学有效 病情观察的方法正确与否
4、将直接影响病情的判断以及护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病情观察是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其能力的高低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锻炼与培养,才能准确的掌握四诊法及其他方法,以及时、准确地发现 患者的病情变化。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v4.结果记录客观真实 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进行细致、准确的记录,准确使用中医术语,要善于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尽可能使用量化指标记录数量,如体温、尿量等;对不能量化的症状和体征的描述要客观、真实。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二)掌握证候传变规律v1.观察经络反映 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
5、变可以反映于外表。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的患者可见齿龈肿痛;手少阴心经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故胸痹心痛患者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而且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这些病变都是经络所属胀腑的病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胀腑,进行病情观察,以明确诊断和确定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v2.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 只有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才能掌握症候的变化规律,分清轻重缓急,辨明标本虚实,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护理。以肝为例“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肝受气于心”因肝藏血,心主血脉,心血充足
6、则肝有所藏,血脉通畅,肝得所养;若心血不足,肝血亏虚,不能制约肝阳,阴虚阳亢,则可见头晕目眩、手足发麻。v“传之于脾”,因肝藏血,脾主运化,肝血有赖于脾的滋生,脾的运化又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不畅,则脾失健运,可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v“气舍于肾”,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互相滋养,若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至水不涵木,在病情观察时可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v“至肺而死”,因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气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若肝失疏泄影响肺气的肃降功能,可见患者胸满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等危重症候。二、病情观察的方法二、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
7、诊的方法,观察病情变化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指出:“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运用四诊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收集病情变化的资料,从而制定护理计划、实施辨证护理提供依据。(二)运用辨证方法分析病情(三)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及时修订护理措施。1.望诊望诊v望诊望诊:是指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病情,如色、神、形、态、头颈、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舌象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推断体内的变化,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1.望诊望诊-望神望神v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色和体态。v得神:两目灵活而明亮有神,神志清楚,精神良好
8、面色荣润,言语清晰,呼吸平稳,动作灵活,反应灵敏。v失神:目光无神,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晦暗,语言不清,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语无伦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然昏倒,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1.望诊望诊-望神望神v假神:若患者危重久病,失神多日,突见病情似有转机,是临终前的预兆。目光无彩突然目光转亮;久病、重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好转;久病面色无华,突然面赤如妆;久病少气懒言,突然言语不休,或本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大增,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古人比作“残灯复明”、“回光返照”。1.望诊望诊-望面色望面色v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v青色:寒证、痛证、瘀血或惊风。v赤色:热证
9、v黄色:脾虚证、湿证。v白色: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v黑色:肾虚、寒证、水饮或瘀血。1.望诊望诊-望形态望形态观察形体和姿态v形体强壮,体形健美-人体五脏功能旺盛,抗病能力强。v体型肥胖,肤白无华,伴精神不振-阳气不足v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枯槁-阴血不足,肾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v喜动者-阳证;喜静者-阴证。v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喜加衣被-阴证、寒证、虚证v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阳证、热证、实证。1.望诊望诊-望头颈五官望头颈五官v观察头面形态、头发色泽等。v观察颈项外形和动态的变化。v观察五官,包括望目、耳、鼻、口唇等。1.望诊望诊-望齿龈、咽喉望齿
10、龈、咽喉v望齿龈主要观察齿龈的润燥、色泽和形态。v望咽喉主要观察咽喉部色泽、形态和分泌物 1.望诊望诊-望皮肤望皮肤v主要是观察皮肤色泽、形态的变化以及斑疹的鉴别等。v斑:点大成片,形如锦纹,平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色红或紫暗。v疹:点小如粟米,高出皮肤、抚之碍手,色红或淡红。1.望诊望诊-望皮肤望皮肤v斑疹应注意辨别顺逆。v顺证:斑疹分布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渐及四肢,斑疹透出后,热退神清者。v逆证:斑疹分布不均,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渐及胸腹,身热不退,神志不清者。201.1.望诊望诊望诊望诊-望舌望舌望舌望舌望舌望舌望舌质望舌质望舌苔望舌苔望舌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病情 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