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
《新时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第2条规划依据第3条指导思想第4条规划原则第5条规划期限第6条规划范围第二章现状评价与评估第7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第8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第三章规划目标与空间策略第9条目标愿景第10条城市性质第11条战略定位第12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第13条规划指标管控第四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第一节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第14条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第15条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第16条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第17条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三节统筹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第18条保护格局第19条开发利用格局第四
2、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第20条科学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第五章助力乡村振兴的农业空间第一节优化农业空间格局第21条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第22条构筑“三带七片”乡村空间结构第二节严格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第23条加强和提升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第24条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第25条增强和发挥耕地生态功能、景观作用第三节加强农业空间管控第26条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第27条村庄建设区用途管制第28条一般农业区用途管制第29条林业发展区用途管制第四节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第30条分类引导村庄发展第31条加快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第32条持续推进特色精品村建设第五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33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34条塑造特
3、色农业生产空间第六节支撑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第35条统筹配置城乡资源第36条推动城乡融合平台与项目建设第37条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第38条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体化建设第六章塑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第一节构建”一屏四廊多点”陆海生态安全格局第39条生态安全格局目标第40条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第41条规划体系构建第42条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第三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第43条生态保护红线类型第44条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第四节生态空间管控第45条生态保护区第46条生态控制区第五节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第47条制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机制第48条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第49条完善生态保护补
4、偿制度第50条构筑森林城市生态系统第51条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第六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第52条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第53条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第54条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第55条加强生态保护监管第七章营造和谐宜居的城镇空间第节优化城镇结构与职能体系第56条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第57条优化城镇职能分工第二节城镇空间管控第58条城镇发展区第三节现代化产业与空间布局第59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第60条构建“两圈两轴,三片多点”的产业空间第四节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第61条建立健全可持续、可负担的住房供应体系第62条分类指引构建产城协同住房空间格局第63条多渠道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第64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第65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指引第66条完善社区生活圈建设第五节城镇空间品质提升第67条优化多元公共空间第68条建设城市级高品质示范片区第八章中心城区空间资源配置第一节发展规模、功能规划分区与空间结构第69条合理确定中心城区发展规模第70条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第71条以街坊为划定基础单元,明确规划分区第72条优化中心城区土地使用结构第二节居住生活空间第73条分区优化居住用地布局第74条推进政策性住房建设第三节公共服务与社区生活圈第75条完善综合配套服务,构建多层级的公共服务体系第76条配置均衡完善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第77条构建“全龄友好型”各等级社区生活圈第四节绿地与开敞空间第78条绿地
6、与开敞空间规划第79条通风廊道布局规划第80条绿道系统规划第五节产业用地布局第81条优化产业用地布局第82条实施腾退与整合政策第83条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第84条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第85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第六节综合交通体系第86条构建畅通便捷的中心城区主干路网第87条构建高效顺畅的中心城区快速路网第88条构建快速舒适的中心城区轨道快线第89条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心城区绿色智慧交通体第七节市政基础设施第90条给水工程规划第91条排水工程规划第92条电力工程规划第93条通信工程规划第94条燃气工程规划第95条环卫工程规划第96条综合管廊规划第八节防灾减灾设施第97条综合防灾减灾目标第98条防
7、灾体系规划第99条有效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第100条防洪(潮)排涝第101条抗震设施规划第102条消防设施规划第103条人防设施规划第104条地质灾害预防第105条气象灾害防治第106条海洋灾害预防第107条重大危险源管控第九节推进城市更新第108条推进城市更新第109条城市更新分区引导第卜节建设空间节约集约第I1.O条三维空间强度管控与建筑空间复合利用第I1.1.条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第十一节空间形态与风貌塑造第112条城市天际轮廓线控制第113条城市廊道控制第114条特色风貌区塑造第十二节各类控制线划定与管控第115条严守城市管控底线,科学划定四线范围第116条坚持制造业当家,划定工业用地控
8、制线第十三节战略空间预留区管控第117条严格落实战略预留区管控第118条分区管控战略预留区第119条强化战略预留区的监督管理第九章建设统筹联动的陆海空间第一节陆海统筹空间格局第120条优化陆海统筹空间第121条统筹衔接陆海产业发展空间第122条陆海一体化功能协调第二节海洋生态保护带生态格局第123条构建“一带三湾四廊多节点”生态保护带生态格局第三节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第124条海岸线规划目标第125条岸线利用分类规划指引第126条陆海统筹海岸线管控第127条落实海岸线占补制度第128条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控制第四节海洋功能区优化与管控第129条海洋开发保护分区划定第130条海洋发展区分区指引第131
9、条海洋发展区管控第五节海岛保护与利用第132条有居民海岛功能管控第133条无居民海岛功能管控第六节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样板区第134条海洋经济发展样板区总体目标第135条海洋经济发展示范第十章城乡风貌、历史文化与全域旅游第节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及城乡风貌第136条全域自然地理景观特色风貌第137条多层次城市风貌特色第138条乡村风貌指引第二节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第139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第140条历史城区保护第141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风貌管控第142条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第143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144条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第三节全域旅游开发格局第145条全域旅游发展定位第146条全
10、域旅游空间格局第147条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第卜一章构建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第一节构建复合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第148条打造运能充足的港口枢纽第149条构建辐射广泛的机场集疏运体系第150条建设布局合理的铁路网第151条构建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第152条构建覆盖广泛的油气管道网第153条建设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第二节打造均衡一体的市域交通体系第154条打造高效便捷的市域交通网络体系第155条构建层次清晰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第156条建设快速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第三节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第157条给水工程规划第158条排水工程规划第159条电力工程规划第160条通信工程规划第161条燃气工
11、程规划第162条环卫工程规划第163条邻避设施规划第164条5G基站规划第四节强化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体系第165条综合防灾目标第166条建设地质环境安全预警信息系统第167条增强城市抗震能力第168条完善防洪排涝体系第169条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第170条建立完善人防工程体系第171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第172条建立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第173条践行海绵城市第十二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第一节水资源和湿地第174条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第175条强化水资源和湿地保护力度第176条改善主要水体和水生态环境第177条实施区域差异化保护利用策略第二节森林资源第178条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第1
12、79条划定基本林地集中保护区第180条有序开展绿化造林行动第181条保护与利用格局优化第三节耕地资源第182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施进出平衡第183条实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战略储备第184条完善耕地用途监管机制第四节矿产资源第185条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目标第188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第五节海洋资源第189条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第190条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第六节自然资源定级评价与转用管理第191条完善自然资源质量管理第192条统自然资源转用管理第七节双碳治理第193条提升生态空间“绿色碳汇”第194条增强海洋资源“蓝色碳汇”第195条推进农业资源利用减排固碳第196条实现城市空间低碳发
13、展第197条推动生产空间碳达峰第卜三章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第一节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第198条国土综合整治目标第199条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第200条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第二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第201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目标第202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重点区域第203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重大工程第三节有序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第204条海洋生态修复目标第205条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第206条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第四节推进城市更新与存量用地盘活第207条分区推进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用地第208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优化存量建设空间第十四章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第209条发展融湾,激发发展
14、新活力第210条区域协调,打造经济增长极第211条湛茂一体化,推进都市圈建设第212条重心向海,构建蓝色新空间第十五章空间指引与实施保障第一节规划实施传导第213条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第214条构建纵向、横向传导机制第215条强化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第216条详细规划编制片区划定与管控第217条县(市、区)级指引第二节规划管控体系第218条以全域全要素为目标,构建空间管控逻辑第219条以要素为基础,形成分区分级的管控路径第220条以实施为导向,定策定量、定形定界的管控方式第三节实施评估与动态监测第221条建立上下一致和切实可评的指标体系第222条构建年体检的实时监测机制第223条构建五
15、年一评估的动态评估机制第四节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第224条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225条加强应对沿海气象气候灾害第五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第226条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第227条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第六节近期建设重点安排第228条重大项目落地用地用海政策第229条近期建设重点第七节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第230条强化组织领导第231条完善规划政策法规体系第232条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第233条宣传与社会监督第234条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前言是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是“高凉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兴盛地和传承地;也是一座工业城市,是因石油而生的“南方油城”,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16、城市。正通过发扬“二次创业”奋斗精神,以“红色”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南方油城”转型“滨海绿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一座山海并茂的滨海绿城、一座人文和谐的好心之城。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及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强化作为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国家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17、示范性城乡融合发展基地等主要职能,对全域全要素空间资源布局进行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支撑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粤发(2021)5号),对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合理保护与利用全市国土空间资源,为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根据国家、省、市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等,制定本规划。第2条规划依据国家
18、层面: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5 .国务院关于印发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国土空间规划审查办法的通知(国函(2023)20号)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48号)7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8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9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10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年)11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2020年)12 .国家层面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省层面:13 .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年)14 .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15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16 .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通知(2019年)17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
20、划工作的通知18 .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省加快推进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19 .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省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报批工作方案的通知20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卜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1 .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22 .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2022年)23 .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手册(试行)(2022年)24 .省层面其他相关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市层面:25 .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2020)26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7 .市层面其他相关法规、政策
21、文件及标准规范第3条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牵引,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对全域全要素空间资源布局进行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支撑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第4条
22、规划原则和谐共生,科学布局。遵循市自然地理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底,以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为基础,引导人口、城镇和产业合理布局,建立高质量导向的集约式用地发展模式,促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坚守底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区域协同,城乡融合。落实全省“一核两极多支点”的城镇开发格局,巩固、提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大国家战略区域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三大国家发展
23、战略和湛茂体化建设协同实施,形成开放、有序、协调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以绿色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用地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调整优化。陆海统筹,向海而兴。系统谋划陆域与海域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持续实施“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着力海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整体发展,强化港、产、城联动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陆海统筹开发格局。全面治理,分类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落实省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要求,以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国土空间发展品质和自然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分类开展全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国土 空间 总体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