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质的内涵规定与量的达成目标体系探讨.docx
《共同富裕质的内涵规定与量的达成目标体系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同富裕质的内涵规定与量的达成目标体系探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共同富裕质的内涵规定与量的达成目标体系探讨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道路、中国之治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中国式共同富裕具有自身独特的质的内涵规定,也有特定量的达成目标。共同富裕既是以中国之治为制度依赖、以全体人民为受益主体、以全面发展为内涵意蕴、以渐进式发展为战略特征、以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为实践依靠的高质量发展状态;同时根据量化比较分析,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态生活五个一级指标设定下,二十个二级指标所要达成的目标值。结合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要求,掌握中国式共同富裕质的规定性,分析共同富裕量的达成现实状况及设定未来目标,就要科学选择共同富裕实践路
2、径,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路径推动中国式共同富裕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质的内涵规定;量的达成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为质朴的理想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群众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历史性解决,党中央正式把实现共同富裕提上了日程。独特的质的内涵规定和量的达成目标赋予了共同富裕鲜明的中国式特征,质的内涵规定决定共同富裕的方向、性质,没有科学的质的内涵规定,就没有共同富裕量的达成;量的达成目标表征共同富
3、裕的现实状态,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共同富裕质的规定要求,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只有科学界定质的内涵规定,才能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只有精准测度量的达成目标,才能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现状与未来。一、共同富裕质的内涵规定(一)共同富裕以中国之治为制度依赖受价值取向、风土文化及治理模式等影响,各国共同富裕的内容特征存在质的差异性。同样,中国式共同富裕蕴含着中国社会显著特征,彰显出中国之治的独有特性。一是人民性。人民至上是中国之治之本,是党执政之基,是共同富裕在中华大地落叶生根的关键因素和核心依靠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规定。二是实操性。解决中国问题是中国之治的落脚点
4、立足多民族、多地区、多人口的现实差异性,党和国家统筹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性条件,逐步改善民生,化口号为行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三是科学性。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之治以稳定性、发展性和持续性优势,成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也使得中国式共同富裕弥补西方普遍富裕缺陷,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为全球贫富差距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二)共同富裕以全体人民为受益主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天下为公”的大
5、同理想,以及党坚持执政为民,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些特征都指明了中国式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享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2。共同富裕作为脱贫攻坚的深化升级,是少数人脱贫向全体人致富转变,是不分民族、群体、区域走向更具有包容性、整体性的富裕。这一目标同西方现代化中贫富极端分化形成鲜明对比,超越了西方个人主义的狭隘性。(三)共同富裕以全面发展为内涵意蕴遵循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式共同富裕是推动经济、民主、安全、生态等领域,协调促进物质与精神,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状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
6、到强起来的过程,也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不仅克服了其他国家片面发展的局限,同时也满足了人民随着社会全局发展所产生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当前,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3,这是中国式共同富裕在新阶段实现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因此,要以更内在、科学的方式,将共同富裕与人民美好需要结合起来,不断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新条件。(四)共同富裕以渐进式发展为战略特征坚持渐进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
7、切从实际出发,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现实国情,共同富裕实效作出的正确抉择。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共同富裕拥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财富得到积累的同时,高水平的科创技术、高素质的劳动者占比小,收入分配、教育资源、农村建设等方面还没有实现平衡发展,新的社会问题要求共同富裕“急不得”。以动态视角正视共同富裕长期性与复杂性,就要求以渐进式发展制定阶段性目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转变。总体上看,实现共同富裕分三步: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格基本实现2。
8、五)共同富裕以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为实践依靠历史表明,人的劳动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富裕的重要因素。共同奋斗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表现,是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要实现富裕,特别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幸福美好生活需要全体人民一点一滴汗水、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奋斗才能实现,而不是一部分人加油干,一部分人躺平就能实现的5o扶贫志为先,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共同富裕以促进人民奋斗意识的觉醒为发力点,帮助人民树立创造富裕生活的斗志和勇气,让人民自觉地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躺平、搭便车都不可能实现,从而区别于其他国家致富策略。二、共同富裕量的达成目标体系共同富裕
9、并非简单的抽象性概念,同样需要量化评判,以便更好决策和管理。根据渐进式发展特征,2035年是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关键节点,构建量的达成目标体系是衡量共同富裕成效的科学方法。(一)量的达成目标体系设置必要性全面把握共同富裕既需要理解其概念界定,也要对其实践程度、规模、范围等做出量的规定。构建共同富裕量的达成目标体系具有现实和学理双重必要性。一是应对国别性。研究中国问题,就要构建符合中国现实的共同富裕质的内涵规定的指标体系。二是适应阶段性。共同富裕是总目标,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可以对不同时间点的子目标是否达到特定目标值进行检验,也能够掌握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差距,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实践方向。
10、三是坚持人民性。“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6。质的内涵规定从抽象认知角度帮助人民了解共同富裕,而要让共同富裕落地生根,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作为衡量实现共同富裕成效的重要尺度。(二)量的达成目标体系确定的理论依据与设计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逻辑延伸,其量的达成目标体系确定的理论依据,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是中国式共同富裕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确定量的达成指标的基本依据。依据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任务要求、实现
11、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及生态的现代化文明要求、高质量满足人民在多领域、多样化的美好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求和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即“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7。本研究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生态生活五个维度设为一级指标。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实践成果、共同富裕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纲要中规定,以及采用的具体指标,提出本研究量的达成目标体系二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的选取与设计,本研究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共同性原则。二级指标尽可能表征一级指标的基本内涵,例如政
12、治生活二级指标要体现我国政治民主保障程度,社会生活二级指标要彰显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特征。同时,要体现学界研究成果和指标规范性,以便进行国内外对比。国际通用指标、纲要中规定指标是本文指标体系的主要来源。其次,科学性原则。二级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国际官方数据、国家统计公报及政府公开资料,数据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复制性。最后,整体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2。本研究提出共同富裕量的目标,基于全社会整体视角,是总的指导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三)量的达
13、成目标体系分析本研究借鉴学界研究结论,注重各项指标在国际社会上的认可度,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共同富裕进行量化设定。1.经济生活。经济发展水平是判断一国综合实力的主要方面,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本研究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生活,应是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财富创造与分配的程度应成为衡量经济生活的着眼点。一是人均GDP达到15万元。人均GDP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人均占有量,是衡量财富实力的踪合指标。根据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22万美元。2035年我国远景目标提出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全球一些机构的认定,依据人均GDP
14、划分标准,2万4万美元为中等发达国家,那么2035年我国人均GDP最低要达到15万元。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万8万元。物质富裕直接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2022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3%,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6万元,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但仍处于全球中下等水平。据我国2035年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届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会达到7万8万元。三是基尼系数降至0.35。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度的国际指标,系数越接近于0,分配越平均。近年来,我国在缩小省份、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工作中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与全球对比,英国、加拿大的城乡收入比接近于1,E7度的城乡收入比将近
15、198,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5,基尼系数0.46高于国际警戒线0.4。因此,本研究建议要继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力争2035年基尼系数降至0.35。四是中等收入群体达到8亿人。中等收入群体是收入处于社会中等水平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越大,社会分配结构越合理。国家统计局将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的归为中等收入群体,按此划分,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4亿人,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标准。从量上看,我国是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国家,但从结构上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30乐远远不及发达国家60%水平。据人均收入预测水准,2035年我国将有8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足以实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共同富裕 内涵 规定 达成 目标 体系 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