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doc
《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摘要】乡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是其短板,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解决乡村生态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加强乡村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来探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促进美丽乡村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工程;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2、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则是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形式,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应给予重视,因此要加快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变迁。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并提到战略高度,是党中央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不仅要
3、求农民富,农业强,更要求农村美,其关键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更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既要为农民提供“安居、乐业、增收”的生活环境,又要为农民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乡村振兴总的战略指导下改善乡村自然环境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既要保留原有的乡土风情,保护好乡村生态系统,又要将这种生态理念运用于乡村建设的其他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与环境携手共
4、进,切实让乡村人居环境美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当前要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其关键一步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就是强调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宜居”贯穿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5、生活富裕”发展的全过程,并为其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而这四大要求也只有在“生态宜居”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得更好。将生态理念贯穿于“产业兴旺”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经济;贯穿于“乡风文明”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文化;贯穿于“治理有效”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政治和乡村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乡村现代化、生态化建设。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乡村生态治理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无论是资金投入力度还是科技、政策方面的倾斜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都弱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建设只靠农民自己发展
6、是不行的,没有政府物力、财力的支持很难出效果。乡村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尤其是垃圾处理设施和废水处理设施。农民生活垃圾、家禽粪便等随处可见,没有统一集中的垃圾中转站,造成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有些乡镇村庄设有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净化厂,但由于成本高、人员少、村民自觉性差等多种因素而停止运转,形同虚设。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向池塘、沟渠,既污染水源又污染空气。(二)乡村生态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关注的焦点仍是经济利益的获得,对生态效益的作用却不够重视。首先,一些乡村领导干部只拿政绩说话,甚至为了获得政绩效益大搞形象工程,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乡村生态
7、环境的保护。作为领导干部,自身缺乏这种生态意识,就很难向下面群众做好宣传工作。其次,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较慢,再加上生态文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明显,短时期内让村民感觉不到它所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大部分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只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久利益。(三)乡村生态制度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由于乡村发展的滞后性,乡村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也存在缺陷,尤其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不健全。如: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推进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缺少相对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都造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三、扎实推进四大“生态工程”作为乡村生态
8、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乡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是其短板,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它是一个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综合性的文明成果。解决乡村生态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加强乡村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村容村貌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来探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绿色乡村建设走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9、一)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1.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首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粮种的培育上,要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加紧研发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寒抗灾能力强的优良品种。这样在种植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自身“能量”健康成长,减少化肥和抗病害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在种植栽培的技术上,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利用先进的科技改变农业的灌溉技术、栽培技术,及时准确掌握农业市场的信息,做到农产品的产地与市场有机结合,实现农业产业链接一体化。这样既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改变以往那种
10、造成土地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实现农业的生态效益。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优化农业结构,采取多种类型的农业种植结构,使乡村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3。“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离不开现代化工业与服务业的推动,在乡村生态农业的建设中要将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城镇与乡村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对农业的带动作用”4。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其次,逐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要合理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优势,将传统农耕提升为具有观赏性的现代农业,既有经济
11、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乡村还可以开发建立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让外来青少年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将田园风光、无机种植、特色农庄、家禽养殖等发展成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发展农家庄园,利用这些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2.加大政府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扶持力度。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无论从自身条件还是从政府的扶持力度上来看一直处于弱势的一面。所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只靠村民力量是薄弱的,还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经济基础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大力引进先进科技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养殖
12、技术。其次,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于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在政策的制定上一定要有所倾斜,不能和城市规定相同,这样才能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二)推进“生态政治”工程: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多重监测机制要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5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具有保障性和执行性。1.建立与乡村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农村中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制度观念落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强化村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振兴 生态 文明 建设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