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汇编(30篇).docx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汇编(3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汇编(30篇).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汇编(30篇)目录1.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32清正廉洁,公而忘私43 .为六角钱作检讨64 .贺龙坚持官兵一致85 .陈毅的“管住自己”96 .“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107 .刘少奇严待子女118 .彭德怀拒特殊149 .刘伯承反对搞特殊化1610黄克诚:不要去做人民反对的事、老百姓痛恨的事1711 .王树声:三拒建新房2012 .张云逸:党员就要严格按党员的要求来行事.2313 .“没有一个人能沾他的光”2614 .贪污腐化是侮辱了自己的人格2815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3016.在廉洁奉公上“以身先之”3217管钱管物更不能搞特殊3418 .凡事不能超越制度36
2、19公仆对人民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索取的权利3820作为党的干部,不能违反纪律,不能搞特殊化4121 .不允许占公家便宜4422 .遵纪守法、廉洁奉公4723 .“爱和严相结合”的家风5024严慈相济育家风5325 .主席去作报告5626 .总理拒进家门5927 .总司令的两封信6228 .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6529 .廉洁奉公一身清6730 .廉洁守法的楷模70“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50年代初期,徐向前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率领一个军事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去的时候正值初夏,他们身着薄军服,随身仅带了一套普通料子便衣。到了莫斯科,由于购买武器装备的谈判进展缓慢,代表团在前苏联一住就是4个多月。
3、莫斯科的气温比北京低好几度,刚进入9月,天气就已经很冷了。徐向前和同去的代表团成员把带去的衣服全穿上了,也不能抵御寒冷。负责管理生活的同志向徐向前请示,计划在莫斯科给大家每人做一套冬衣。徐向前考虑到这要花去许多国家外汇,决定让使馆的同志告诉跑莫斯科的信使,请他把军事代表团成员家里的冬衣捎来。并特别嘱咐那位同志:“我家里有一件大衣,你帮忙取来。”有同志认为,买一件大衣也不值几个钱,就对徐向前说:“徐总,还是给你在莫斯科买一件吧!,徐向前说:“我家里有大衣嘛,为什么要在这里买?呢料贵,做工也贵。如今,每一块钱的外汇,我们都要付金子呀!我们国家建设正需要钱,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就是将来富裕了,不该花
4、的钱也不能乱花。”他还说了一句名言:“历览前朝兴与亡,成由勤俭败由奢J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一生清廉、公而忘私的方志敏,为了革命,他能够坚持在清贫的生活里追求理想,不贪图高官厚禄。1935年,在北上抗日过程中,他率队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堵,而他又被叛徒出卖,惨遭敌人逮捕时,敌人竟然在他身上只搜到一支钢笔和一块手表。大失所望的国民党兵怎么也不能相信,领导赣东北8个县根据地的苏维埃主席,被国民党悬赏费就要8万元的人,身上没有一文钱。然而,事实真的就是这样。手上握有巨款的方志敏始终把自己看成穷人的主席,他身上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每日的伙食费,也仅仅只有7个铜板。他认为:革命的钱就要尽量节省,该花就花,不能
5、花的坚决不能花。在方志敏眼里,只要是党的经费,哪怕一分一厘,他都要锚铢必较,但当革命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碰到难处,哪怕花再多的钱,他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努力为他们解忧。曾经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参谋长的乔信明,一次在江西贵溪与敌人作战时腿部负伤,伤情危及生命。医生来了,看到乔信明的生命危在旦夕,决定将他的伤腿锯掉。醒过来的乔信明得知医生们的决定,一再恳求不要锯掉他的腿。他说:“失去一条腿,我还怎能行军!怎能打敌人!”万般无奈之下,医生把乔信明的情况告知了省委,他们希望省委能够拿出意见。信转到方志敏的手上,他立即批示:“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保住这条腿。”他还对具体负责的同志讲:“如果药在苏区买不到,可
6、以到白区去买,钱由省委报销J乔信明的腿保住了。他做完手术后,深深地感激党,感激组织,并在以后的对敌斗争中舍生忘死大义凛然。方志敏不仅认真对待党的事业,而且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那时,根据地生活异常艰苦,为了节省每一分钱,他在冰天雪地里穿着薄薄的棉袄,脚上长年穿着一双草鞋。为抵御寒冷的天气,他在脚脖子上裹上许多棕毛和棉花。他的薄棉袄,由于长年跟随他行军打仗,许多地方都露出了棉花,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没了棉花,寒冷的北风呼啸着钻进他的身体,他眼睛都不眨一下。有些同志想给他换换那身破棉袄,他总是讲:“队伍上还不宽余,能节省就要尽量节省。节省一点,乡亲们就会少一点负担。”方志敏清正廉洁,公而忘私,彰显出了
7、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为六角钱作检讨1941年,中央派董必武到红岩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担任南方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并亲自掌管红岩机关财务开支。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影响,设在红岩的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为了改善红岩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对红岩机关的伙食开支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一天晚上,办事处的同志围坐在红岩村救亡室里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应董必武的要求召开的,会议开始后,董必武取下老花镜,翻开笔记本,认真地看了看大家,就开始作检查。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不久前,红岩村办事处招待所的所长把报
8、账的票据拿绐董必武签字。童必武翻看发票,都是买菜、买米、买煤、车票之类的日常开销,经审核后属于报销范围,就签了字同意报销。所长在报账的时候,办事处的出纳却发现有六角钱的车票是私人坐车,按规定是不能报销的。此事很快反馈到董必武那里,董必武又重新审查了一遍,认定那六角钱的车票确实不能报,便叫所长把六角钱的车票取出来了。这件事情完全是工作上的一个小失误,按理说,发现后纠正过来就行了,但董必武为此十分自责,执意要在办事处召开会议作检有,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董必武在会上说:“同志们在生活上这样勤俭节约,但我在审核发票的时候,却犯了一个错误,把不该报账的六角钱车票签了字报销。幸好被出纳同志及时发现,
9、不然会造成公家的损失。这件事发生后,一些同志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小事,这关系到党的财务纪律问题J见同志们听得很认真,董必武继续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六角钱这件事情,起码说明我的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对办事处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所以我必须为此作深刻检讨J贺龙坚持官兵一致1928年冬,部队来到湘鄂边的高山峻岭之中。冰天雪地,寒风刺骨。贺龙和战士们一样,一身单衣,一双草鞋,几天吃不上一粒盐,喝不上一口稀粥。一次,炊事员想方设法弄到手指大一点盐巴,给贺龙专炒了一碗有盐的辣子。贺龙尝了
10、一口,知道是炊事员专给他做的,便将那碗辣子倒进大锅里。炊事员上前阻挡,贺龙微笑着说:“我们官兵一样,有盐同咸嘛!”1952年,贺龙深入部队检查工作,发现一个工兵连住在简陋的工棚里,连电灯也没有,生活条件很差。贺龙很生气,立即把有关人员找来,严厉地批评说,这个连就住在你们眼皮底下,你们却对战士的困难和疾苦视而不见,不关心战士,这怎么能行呢?接着叫他们把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让给工兵连住。陈毅的“管住自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陈毅和项英率部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作为领导人,陈毅和项英每人保管着一些金子,陈毅深知这些钱的重要性,保管极为精心,随时缠在腰间。可是
11、到了夏天,因衣服单薄,腰部所缠的金袋凸出来了,陈毅觉得不安全,怕给党造成损失,他把机关人员和队伍集合起来,金条、银元、钞票全部摆到桌子上,对大家说:“这是党的经费,党要我们保管,我们从来没有乱用过一分钱。发展党的事业,要靠这笔钱;发展部队,也要靠这笔钱。现在,形势越来越有些紧张,我们有责任通知大家,万一我们牺牲了,尸首可以不要,钱无论如何要拿走,这是党的钱,不能落入敌人手里J后来,陈毅把这笔经费全部分给信得过的同志保存,自己没留一分钱。我党执政初期,陈毅同志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时,部队一名执行公务的干部打了阻拦其闯红灯的旧警察。陈毅得知后,把这个干部叫到自己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军管、军管
12、一是管制敌人,二是管理百姓,三是管住自己。”过后,他又补充说:“前两条好办,最难的是管住我们自己J“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罗荣桓常常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对孩子们讲:“革命干部子女不应当脱离群众,不应当特殊,不要有优越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1947年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到哈尔滨,全家被安排住在哈尔滨市区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这处庭院作公用,自己另找一处房子住。一次,罗荣桓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一处二层小楼,就跟他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还以为是句玩笑话。可是没过
13、两天,罗荣桓一家真的搬来住了。罗荣桓对家人说:“住的房子大小,看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大众,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楼越来越高。”他还说:“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适的生活,讲究吃穿,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刘少奇严待子女“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干个人的事情。”这是刘少奇常挂在啸边的一句话。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有许多的不准、不许。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搞特殊,这一点在教育子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刘少奇子女们的记忆里,家里的生活和普通百姓向来没有什么不同。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粮
14、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无论是机关还是学校,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当时正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样,只能依靠很少的定量粮食生活,偶尔回家吃馍,家里的饭菜也是一样简单朴素。由于长期吃不饱饭,孩子们日渐消瘦。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了不忍,便私下询问他能否偶尔给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但是刘少奇没有同意。他对几个孩子说:“现在全国老百姓都在受苦,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J除此之外,刘少奇的家也是相当简朴。一次,孩子们的老师来家访,发现刘少奇的居所陈设简单,非常惊讶地感叹道:“没想到主席的孩子居住环境竟是这样简朴,简直和我们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在了解了孩子们在学校的表
15、现后,刘少奇和蔼地对老师说:“希望你们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去严格管教,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那样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好处的J刘少奇严于律己,更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他的大女儿刘爱琴曾在我的父亲刘少奇一书中写道,“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国家主席的子女,肯定处处受照顾享福。殊不知父亲对我们都是从严管教,有时甚至严厉到接受不了的程度1951年2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一般情况下,党员预备期内只要没有犯错误就可以转正。然而刘少奇在得知此事后,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专门给学校写信,认为刘爱琴并未达到党员标准,不应该批准其转正。“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在信
16、中说,对自己的女儿更应该严格要求。最终,组织部门没有批准刘爱琴转正。这件事对刘爱琴的打击很大,在她的心里,自己出身好,从小吃苦,经过艰苦环境磨炼,转正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却没想到父亲这样不近人情。一时间,刘爱琴甚至有些埋怨父亲。然而等她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回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教育,在父亲近乎无情的严厉中,她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196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居住时
17、除了日常的家务,他还让家人种植果树,甚至修建房屋时让妻子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自家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便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一句句严厉的话语,彰显的不只是刘少奇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份苦心,更是对党和国家的一片深情。彭德怀拒特殊红五军到达井冈山刚半个月,湘赣两省敌人便准备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二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特委、各县县委和红四军、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迂回敌后,打击敌人,
18、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然而,在会上争论十分激烈,很多同志不同意由刚上山的红五军固守井冈山。他们认为,平江起义推迟了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的“会剿”,现在,湘赣两省敌人主力“会剿”井冈山,相对而言,对湘鄂赣边区进攻的敌人力量就减弱了。我们红五军已经完成同红四军取得联络的任务,应该迅速北返,扩大湘鄂赣根据地,同时也能配合井冈山坚持斗争。彭德怀心里也明白,井冈山虽然地势险要,但留下的部队人少弹缺,要守必然是凶多吉少。但是,彭德怀为了顾全大局,保住红四军这支红军主力,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并准备牺牲,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红五军处境十分艰苦,彭德怀日理万机,昼夜操劳。有一天,
19、军部后勤处长买了一只鸡和半斤牛肉,想给彭德军长改善一下生活。彭德怀知道后,当即把后勤处长找来批评说:“我们又不是旧军阀,对我搞这些特殊干啥!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里,官兵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并责令后勤处长把鸡和牛肉送到医院去给受伤的战士吃。同时还警告说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就得处分你J后勤处长接受彭德怀的批评,把鸡和牛肉送到了医院,医生、护士都为之感动。刘伯承反对搞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他十分注意联系群众,反对搞特殊化。一次,有人向刘伯承反映,少数政府工作人员、部队人员,不按规定购买车票,免费乘车;进入戏院、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不买票,看“霸王戏”。刘
20、伯承听后非常生气,以军管委的名义,连续下发了“乘坐车辆须按规定购票(布告、军字第一号)”、“进娱乐场所须购票入座(布告、军字第二号)这两项“禁令”一出,违纪现象顿时消失,广大市民拍手称快。刘伯承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解放军刚进城时,他就叮嘱母亲,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决不能搞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有件事对其长子刘太行印象很深:那时南京刚解放,一天,身为南京市长的刘伯承带着孩子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看到一张通知,说那天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刘伯承正要带着孩子回家,中山陵的负责干部赶来了,可是刘伯承还是坚持服从规定,拒绝了让孩子进去参观
21、的邀请。回家的路上,刘伯承给孩子讲道理:“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J黄克诚:不要去做人民反对的事、老百姓痛恨的事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先后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黄克诚经常教育亲戚们:“不要打他的牌子、旗子,不准利用他的关系开后门、走关系,要靠自己奋斗成才”;“不要去做人民反对的事,不要去做老百姓痛恨的事黄克诚的家乡在XX永兴县油麻墟下青村,是一个贫困山村。由于家境窘迫,黄克诚读书全靠亲戚的资助。1920年春节过后,他考取了衡阳省立三师,乡亲们送衣、送物、送钱、送米,由哥哥用一个旧
22、木箱挑着,送他去衡阳求学。在衡阳省立三师,黄克诚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湘南暴动后,黄克诚被敌人列为“暴徒首领”悬赏通缉。于是,他和两个战友来到家乡附近的太平山上打游击。白天,黄克诚和战友在山上活动,大嫂把饭送到指定的地方。她时而用篮子装饭,装成上山扯猪草;时而用提桶装饭,假装去浇菜。后来,敌人多次围村抓人,黄克诚都是在大嫂的机智掩护下脱离险境,逃出包围圈。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黄克诚身居高位,但是大哥、大嫂一直坚持在家务农。村里人纷纷劝大哥找黄克诚谋个差事,大哥却说:“他当他的官,我种我的田J大哥大嫂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儿子黄开衡身上。新中国成立后,大嫂对儿子说:“你去找二叔吧。听说他在长沙城里
23、做了大官。也许,他能帮你找份好工作,找条出路。”黄开衡终于见到了时任XX省委书记的二叔黄克诚。黄开衡就直截了当地说:“二叔,我要工作。”“你的文化程度怎么样?”黄克诚问。“只读过一年书J黄克诚想了想,语重心长地对侄儿说:“不错,大哥大嫂对我有恩,我真的好想念他们。可是,你文化这么低,干什么工作合适呢?依我看,你还是去煤矿挖煤吧。怎么样?”黄开衡连连摇头:“我不去挖煤。我要去读书。”黄克诚说:“读书?好!就去考XX革命大学吧。”第二天,黄开衡去参加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题目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黄开衡从来没学过,根本无从下笔,结果没考取。黄克诚当时正兼任XX革命大学的校长,却并没有为他开绿灯。黄克
24、诚对侄儿说:“我看,你还是去衡阳铁路当个工人吧,当个信号工。怎么样?”但黄开衡还是坚持要去读书。见侄儿决心这么大,黄克诚就把他送到长郡中学,在那里读完初中和高中。临行前,黄克诚对侄儿说:“我只能给你指一条明路,至于怎么走,就靠你自己了。黄开衡读书十分用功,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南政法学院。后来,他向二叔提出想从岳阳麻袋厂调到长沙工作,黄克诚没有答应。1979年国庆前夕,堂弟黄时申去北京看望黄克诚。临走时,乡领导委托黄时申给黄克诚带去30斤茶油,算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黄克诚看堂弟捎带了礼物,语重心长地说:“请客送礼不利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人先正己嘛!”并叫堂弟将礼物带回。黄时申感到很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百年 党史 中的 廉洁 故事 汇编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