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考察评估报告.doc
《人才培养工作考察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工作考察评估报告.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考察评估报告湖南省教育厅:受你厅委托,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湘教发201160号)文件精神,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分两个阶段对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评估。第一阶段,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23日,21名省内外职教评估专家和企业专家,利用“职教新干线”的网络平台对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近1个月的网络评估。认真研读 、分析了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自评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期间,各位专家通过网络互动平台、空间私信等方式,访问了学校领导、管理干部、教师、
2、学生等个人空间1100余次,查阅材料达1800多篇;通过互动平台与140多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向师生员工提出了112个问题,涉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所有关键评估要素,这些问题均得到了专家指定人员认真细致的答复,问题和答复的汇编总计达2.6万多字,专家初步提出了网络评估结论及意见。第二阶段,2012年12月25日,评估专家组一行6人,对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现场考察。24日晚,召开了专家组预备会议,交流了网评情况,根据“评估实施细则”要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现场考察工作方案,对本次评估工作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和程序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周密安排,并进行了第二天的考察分工安排
3、25日专家组进入学院进行了现场考察,重点考察了实习实训条件,与学院领导、中层干部、教师等共计2人次进行了深度访谈,就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能力及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查阅了状态数据平台、学院自评报告、社会评价报告以及相关原始材料,专家组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对网评和现场考察情况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如下评估意见:一、总体印象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2002年升格为高职学院,是湖南国土资源地勘行业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学院主要开设与地勘行业技术岗位紧密对接的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和土木工程类专业,培养了5万
4、余名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中一大批成为地勘行业的中坚力量与技术骨干,被湖南国土资源(地勘)行业誉为“地勘黄埔”。依据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状态平台提供的数据,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184人;专、兼职教师459人,有高级职称155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3.77%。学院校园面积28.8362万,建筑面积24.2945万,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2.647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16.34万元,馆藏图书53.41万册。学院遵循“德技共举、知行合一”校训,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先后被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育部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培训基地”,“
5、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获得“省国土资源职教工作先进单位”、“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1年成为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二、主要成绩1、领导班子勤奋务实,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勤奋,锐意进取,赢得了全体师生员工的信任与支持。师生员工风气正,人心齐。学院秉承“传承地质文化,培养高端技能型工程人才”的办学理念,围绕“依托地勘、立足湖南,面向中部、服务大地质”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狠抓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土资源开发与建设,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培养“工程勘查、工程建设、工程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省内已有较高的知名度。2、依据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学院依据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工程勘查立校、工程建设强校、工程服务兴校”的思路进行专业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与测绘类专业为核心,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格局。通过近6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十二五期间立项了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个省级实习基地。“十一五”期间建成了3个省级精品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习基地,1个省级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
7、3、不断完善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来,学院探索了企业、行业、学院三方联动的合作体制机制,成立了14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先后与湖南省国土规划院、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长大建设集团、新华联集团等193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目前学院订单式培养学生达2031人,占在校生人数的24.8。校企合作不断深入。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进行了“一主线三阶段五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校场合一、高峰补岗、能力晋阶”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8、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依据专业自身特点,各专业均启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基于典型测绘工作过程,构建了项目化课程体系;区调专业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地勘类、建筑类专业积极探索与实践“课堂工地化”体验式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2009年以来,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56项,其中,仅2012年,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个人金奖4个,银奖5个,铜奖3个。建筑工程技术和物流管理2个专业在全省学生技能抽查考试中获优秀等级。学院立足
9、行业、服务社会,主动承担地勘行业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先后完成或参与了省道S210改造测量工程等10余个测绘项目,总产值达100余万。为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的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达1100 人次。拥有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工程测量、酒店管理等2个专业承办了5届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次获优秀赛点。2011年11月,学院成功承办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社会声誉得到了极大提高,受到了出席开幕式并观摩比赛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湖南省省长徐守盛等领导的高度赞扬。毕业生就业率高,在全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中获优秀等级。三、主要问题1、学院
10、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校中企、企中校”的建设数量不足,互利共赢的办学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2、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虽已提出,但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并付诸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3、教学团队建设中,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较少。四、原因分析1、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不够;2、教育教学投入力度不够。五、对策建议1、组建湖南地质职教集团,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加大引企入校的力度,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项目管理机构,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互利共赢、长效合作。2、以特色和主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为突破口,并由此引领和带动全院所有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11、和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加强教育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大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希望学院主管部门一如既往的支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湖南省地勘行业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六、评估结论建议评估专家组成员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状态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评估指标各关键评估要素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核实,在各位专家对关键评估要素评定的基础上,形成了专家组的综合评估意见。在22项关键评估要素中,评估结果为“合格”22项,同时,各项主要评估指标的关键评估要素“合格”数均超过50%。根据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修订稿)中关于评估结论确定的标准,湖南工程
12、职业技术学院符合“通过”的条件,建议将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结论确定为“通过”。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评估专家组组长签字:董兆伟 2012年12月25日附件2: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考察评估报告湖南省教育厅:受教育厅委托,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湘教发201160号)文件精神,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分两个阶段对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评估。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专家组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保证了本次评估工作有序、顺利进行。第
13、一阶段,从2012年11月26日至2012年12月21日,21名省内外职教评估专家和企业专家,利用“职教新干线”的网络平台对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近一个月的网络评估。认真研读、分析了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自评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期间,各位专家通过网络互动平台、空间私信、电话访谈等方式,向学院领导、师生员工提出了78个问题,涉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所有关键评估要素,这些问题均得到了专家指定人员认真细致的答复。第二阶段,2012年12月2627日,评估专家组一行7人,对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现场考察。26日下午,专家组组长、副组长和评估秘书召开了碰头会,商讨了考察计划和专家
14、组成员的分工;26日晚上召开了专家组预备会议,交流了网评情况,讨论确定了现场考察工作方案,对本次评估工作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和程序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周密安排,并落实了第二天的考察分工。27日专家组进入学院进行了现场考察,重点考察了实习实训条件,与学院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学生等共计35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就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等方面,与学院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查阅了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数据、自评报告、社会评价报告以及相关原始材料,专家组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对网评和现场考察情况进行了
15、梳理与归纳,形成了如下评估意见:一、总体印象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系原湖南机电学校升格而成,由湖南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主管。学院以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体,开办了27个高职专业,是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湖南省中小企业职工示范性培训基地和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2009年7月立项为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2年6月通过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学院在2007年首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5年来,在省教育厅、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围绕“明德
16、崇技,做学合一,精细精品”的办学理念,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精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师”队伍和领导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打造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品牌,学院的软硬件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二、主要成绩1.坚持科学发展,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学院制订的“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坚持依托装备制造业,主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学院坚持“前校后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精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得到了落实;学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紧紧抓住省级示范性高
17、职院校立项建设重大契机,积极主动地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业和“四化两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带领全院教职员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勇于开拓,使学院建设、改革和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校园稳定和谐,先后获得省直机关文明标兵单位、全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以及长沙市内保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突出,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充分的肯定和认可。2.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多途径、多方式,着力构建适应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两个教学团队已成
18、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还出台了教师培训进修、企业锻炼、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教师选拔、兼职教师聘用、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近五年,新增教授10人、副教授51人,新增双师素质教师140人,专任教师整体结构明显改善,师资力量明显增强。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学院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从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规范性”要求出发,构建了基于精细化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同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基于精细化培养理念的课程标准,机电类专业以精细化培养为目标,探索实践了符合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
19、业实施“系企融合、实境教学、精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工学交替、联合教学、精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凸显了专业特色。与此同时,学院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先后开设了“三一班”、“中联班”、“广菲班”等60余个订单班,“订单”培养的学生数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以上。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院积极探索“筑巢引凤、企业投资、共建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先后引进湖南省凯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新增实训工位500个;积极与企业共建“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教师实
20、践、技术开发应用”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北汽福田、广汽菲亚特、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等200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5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学院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定期召开党政联系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了院领导联系基层制度,院领导亲自授课,担任兼职班主任,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了教师课程教学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实施办法等2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更新了管理手段,自主开发了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教务、考试、学籍管理信息化;成立了督导室和教学督导团,建立了专
21、兼结合的督导队伍,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12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高职组楼宇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一等奖。6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师生共同参与、部门协调配合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实行兼职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制度,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构建第一课堂(课程教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第二课堂(校园生活)注重养成,润物无声;第三课堂(社会生活)培养责任,拓展理想的三课堂育人体系,实现育人工作的全时空塑造和全方位转化,强化学业过程管理,重视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
22、素质。近5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2.64%,专业对口率84.3%,均排在全省同类高职院校前列。三、主要问题1. 专任教师数量偏紧,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教师不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分布结构不够协调;部分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偏弱;兼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培训与管理需进一步加强。2.课程建设有待加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改革欠深入,特别是课程评价改革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专业之间存在着建设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机电类专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并形成特色,重点专业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23、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督导机制,企业、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的深度不够,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方法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四、原因和对策建议(一)原因分析1、高职教育办学历史不长,高职教育理念和实践等方面的积累不够;2、学校发展速度超常,基本建设任务重,教学投入相对不足;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内涵发展需要,制约了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和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二)对策建议1.进一步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职教育的新精神、新要求,认真总结学校示范校建设经验,精心谋划后阶段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力争在更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才培养 工作 考察 评估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