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毛泽东同志学做调查研究与写调研报告.docx
《向毛泽东同志学做调查研究与写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毛泽东同志学做调查研究与写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向毛泽东同志学做调查研究与写调研报告陆卫明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伟业的重要法宝,“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在党内影响深远。只有具体深入详实的调查研究,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作出科学的决策。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开创重视调查研究之先风,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为我们做调查研究、写调研报告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毛泽东同志做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一是调查研究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主题。调查的主题一般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新民主
2、主义革命时期关于阶级、阶层的生活状况、土地、工商业、手工业等问题。确定好一个主题,有的放矢,集中调查研究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的内容需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土地分配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科学制定土地政策是革命实践中亟须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东塘等处调查报告中指出实际工作与政府命令并不相符,一般机关里的工作人员认为赣西南几十个县是按照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是以村为单位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富农而不利于贫农,应当改变。其次,提前确定好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地点。调查研究是从个性到共性的演绎,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地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寻乌调查为例,寻乌地
3、处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确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最后,提前拟定调查纲目。纲举则目张,无纲目的随意调查,则会漫无目的,事倍功半。二是调查研究时深入搜集材料。搜集更多详实的一手材料,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中,非常注重材料的搜集,认为“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毛泽东同志撰写的调研报告材料就十分详实。例如,关于农村调查一文详细地介绍了调查研究时搜集材料的方法。第一步,先要对调研的对象有一个初步的大体轮廓式的认识,形成一般概念,也就是观察,观察所产生的感性认识是把握事物全貌的一个基础,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走马观花”
4、第二步,详细地搜集具体的原始材料。通过开调查会、解剖麻雀等方法,针对事先准备的调查主题、调查内容,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材料,这就是“下马看花”。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材料的搜集一定要抓住要点,也就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十样事物,调查了九样,只有一样没有调查,但这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丢掉了主要内容,依旧是没有发言权。在做调查研究时需要确保收集到的材料的真实性,让调查对象说真话,就需要学会和群众做朋友,而非做侦探。在调查研究时,调查者需要自己亲身主持调查会,并自己亲身去做会议记录,而不是委托他人,尽可能多地搜集真实有用的材料信息。三是调查研究后详细分析总结材料。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调查者会搜
5、集到大量的具体材料,这些材料不能简单堆砌,而是需要经过整理、归纳,在撰写调研报告时需要善于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在总体分析中还要有具体的综合。毛泽东同志提出研究中国社会,可以借鉴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采用“四面受敌”法,把调查的问题分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在归纳总结材料时,还需要注意把握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实质就是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分析法与综合法就是使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既需要革命又怀疑革命,游民无产者既勇敢奋斗,但也有破坏性,如果引导得法,也可
6、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同志既肯定了苏维埃取得的成绩,也分析了政府人员官僚主义,摆架子,没收反动派的东西不发给贫民,拿了卖钱等诸多弊病,这些都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行分析调查材料的典范。调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并总结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因此,对调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熟视无睹,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调查无定方、研究无定法,毛泽东同志认为下乡调研需要从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不断反思总结,根据经验改进后续的调查研究工作。二、毛泽东同志做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开调查会。开调查会是毛泽东同志搜集调研资料的一大特色。在
7、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开调查会这一方法优势显著,可以集中收集问题,迅速了解情况,大大提升调研的效率。另外,要想深入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就需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实状况,因而调查的对象要广泛,且具有代表性。老年人经验丰富,不但懂得现状,还知道因果;青年人有进步的思想、敏锐的观察。调查时还需要注意在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等不同职业中都有代表。调查会的人数可以根据调查人的指挥能力而定,多多益善,但至少需要三人,才能不局限于见闻,了解真实的情况。解剖麻雀。所谓“解剖
8、麻雀”,是指在对被调查事物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具体典型事例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见微知著,从而认知事物整体的发展变化规律。毛泽东同志认为党的领导机关,全国、省和县的负责同志,要亲身调查一两个农村,才能真正弄清农村的具体情况。毛泽东同志尤其喜欢和善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去调查问题,在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中,1926年,毛泽东同志选取了湖南湘潭西乡的佃农张连初作为调查对象,张连初租种十五亩田,有一妻一子,具有典型性。毛泽东同志详细记录了张连初一年的支出,包括食量、猪油、盐、灯油、茶叶、种子、肥料、租牛、农具消耗等十一项支出,共计一百六
9、十七元三角六分五厘五,还调查记录了这位佃农一年的收入,包括田收、喂猪、冬季或砍柴或挑脚、工食省余,四项共计一百四十七元七角二分。基于详细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得出结论,这位佃农的生活状况”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而且是建立在无水旱之灾、身体健康、精明会计算、牲畜无病、冬季整晴不雨、全年无休息的基础之上。基于详实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指出:“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为苦,而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不注重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决定事物
10、质量的数量界限,就难免出错。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中十分重视实地走访,多次深入商店、作坊、集市、农户中,充分掌握各阶级各群体的经济状况,并且将详细准确的统计数据记录下来,从各阶级的人数、占比到每一个行当的成本、收入,都有精准的数字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说,注重数量的精准性,贯穿于毛泽东同志的调查之中。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寻乌城人口成份与政治地位时,对寻乌城各阶级人口数与所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进行了详细的数字统计,在详实的数据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数量分析,例如,农民为1620人,占比为60%,手工业者为297人,占比为11%,游民为270人,占比为10%,商人为135人,占比为5%,等等。
11、从精准的数字分析可知,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占比为71%,“才知它还完全是一个农业手工业城市而商人在寻乌城所占比例不大,并且参加县政府的几个商人也不完全代表商业资产阶级说话,而是接受地主的领导,“这也是因为寻乌城商业不但是很小而且是逐年衰落的原故:大量精准的数量分析,使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具有了科学性与严谨性。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作为我们社会经济调查的对象的是社会的各阶级,而不是各种片断的社会现象。”因此,在调查中需要注意各阶级现在与过去的盛衰荣辱的变化,不能粗枝大叶式简单而论。例如,调查农民,不但要知道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这些租佃关系的农民数目,还要知道富农、中
12、农、贫农这些以阶级、阶层区分的农民数目,调查商业要有小商人、中等商人、大商人的具体数目,进而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更好地制定政策。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五县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同志详细调查了富农、中农、贫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阶级在大革命浪潮下对待革命的态度,科学地回应了“糟得很”还是“好得很”的两种议论。在1930年的兴国调查中,毛泽东同志专门用“斗争中的各阶级”作为一章,详细记录了兴国各个阶级的状况,包括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商人、游民,调查内容包括人数、营生方式、家庭状况、生活诉求等,可谓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泽东 同志 调查研究 调研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