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00版.doc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00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00版.doc(3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目录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12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83慢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464免疫预防655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836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957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121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1339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预防控制14610放射卫生与放射病的预防控制16311营养、食品卫生与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17512环境卫生18413农村改水改厕20214学校卫生与学生常见病的预防控制21115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1816检验23017预防医学诊疗服务25618卫生学评价通则2691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27920科研培训指导管理28621信息
2、管理28922档案管理313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疫情报告常规疫情报告灾区疫情报告重大疫情报告疫情报告的管理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疫情资料管理、分析和应用检查指导传染病监测常规监测新发现传染病的监测疫情调查与控制散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暴发和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灾区疫情的调查与控制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的调查处理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用语解释法规文件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疫情报告常规疫情报告 目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全面、与时、准确地收集、分析疫情资料,为制订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方法与分工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法明确疫情报告的组织关系与职责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
3、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控制机构报告,必要时要做订正、死亡报告. 县与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皮防、结核、妇幼保健,下称专业防治机构应设预防保健科,每日定时负责收集各科室疫情报告卡,并在报告时限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有关科室要设传染病登记簿,预防保健科设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专业管理的法定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性病等,以疫情报告卡向当地县级专业防治机构报告,专业防治机构调查核实后按旬、月、年汇总报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学校、铁路、厂矿、个体诊所等
4、医疗保健机构发现法定传染病应填写疫情报告卡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也可向所在地乡镇、街道级卫生院预防保健科组报告.村居委会 卫生室发现法定传染病向乡镇、街道 卫生院预防保健科组报告. 乡镇、街道 卫生院应设预防保健科组 ,建立传染病登记簿,指定专人收集、登记、核实本院就诊传染病和辖区内村居委会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报告的传染病,在报告时限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部队、武警等医疗单位发现非本系统员工的法定传染病,应按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卫生检疫机构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时,应与时相互通报;畜牧兽医部门发现人畜共患的法定传染病
5、病人时,应与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专门的疫情统计信息管理科室 负责疫情数据的收集、汇总、通讯上报、分析反馈和质量控制.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配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数据的收集、核实、录入、通讯上报、分析反馈和质量控制.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流程见图 . 报告要求 对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乙类传染病实施全国性报告.对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做分型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需报告.病毒性肝炎分型: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它与未分型五类;梅毒分型临床分型 :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胎传梅毒三类;疟疾分型: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疟疾三类;肺结核
6、分型:痰检菌 、痰检菌 和未痰检三类.图1.1.1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流程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小时内、农村应于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此类疫情报告时,应于小时内上报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组织核实调查、疫点处理和进行核实情况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其它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时,城镇应于小时内、农村应于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
7、制机构接到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应按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与方式上报. 结核病报告对象: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疑似肺结核病人. 疾病监测地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于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这类疾病暴发流行时,应按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与方式上报. 传染病报告卡按卫生部颁发的关于执行新的全国卫生统计报告制度的通知规定填报.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都应建立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簿,其内容有病名、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点、发病时间、就诊时间、报告时间和就诊医师等. 疫情报告审核、转卡、登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时,
8、应与时进行核实.收到传染病报告卡时,应随时检查卡片是否有错项、漏项,诊断是否有误;如发现问题,与时向报出单位和人员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随时剔除各报告单位间重复报告的卡片和经订正报告或个案调查后否定的卡片. 转卡对非现住址就诊的甲、乙类传染病和实行全区域报告的丙类传染病的传染病报告卡必须向患者的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转卡.发现鼠疫、霍乱、肺炭疽和脊髓灰质炎输入野病毒病例,发现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严格管理病人的同时,以最快的方式向可能感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疫情. 登记:将核实后的传染病报告卡按病种、乡镇、街道 登记在专用疫情登记册上.已实行计算机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的单位,可免登
9、记,但要做好数据备份. 统计、汇总、上报原则 按行政区划统计,国家报表统计至地级,省、地级统计至县级,县级统计至乡级. 甲、乙类传染病按现住址汇总,汇总的疫情包括户口地人口的患者和外来居民原则上居住个月以上的患者. 按行政区划分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两层,统计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必要时对外来居民再分地区内、省内、省际三类,汇总外来居民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流动人口汇总统计的一般原则是:地区内流动汇入所在地级,省内流动汇入所在省级,省际流动由国家级汇总.境外流入人员的重要传染病要单独上报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备案或处理.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鼠疫、霍乱、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和本地新发法定传
10、染病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需与时汇总逐级上报,其它传染病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原则上只在本地登记或处理. 常规疫情按旬、月、年时段统计报表,必要时增加周、季统计报表;旬、月报表按就诊日期统计,年报表按发病日期统计. 鼠疫、霍乱、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和新发生的法定传染病按月订正统计,其它传染病在年报中订正统计.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已实现疫情计算机联网管理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计算机方式报告,经确认后可不必邮递报表,但必须保留备份. 统计指标与报表 按行政区划的各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据:甲、乙类传染病按卫统表一格式,丙类按卫统表一格式; 按性别分年龄组发病、死亡数据:甲、乙类传染病按卫
11、统表一格式,丙类按卫统表一格式; 职业分组发病、死亡数据:甲、乙类传染病按卫统表一格式,丙类按卫统表一格式; 按旬、月分布发病、死亡数据:甲、乙类传染病按卫统表一格式,丙类按卫统表一格式. 疫情报表编制与上报 旬、月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旬、月按行政区编制卫统表一报表,于翌旬、月日前报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相应统计报表,于翌旬、月日前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年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年分行政区,分月份,分职业编制卫统表一报表,按年份、性别、年龄编制卫统表一报表,以与年末人口报表,于翌年元月日前上报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次年元月日前报省级疾病
12、预防控制机构. 结果与评价 建立本地区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报告卡的订正报告情况;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合格率、报出与时率或迟报率 ;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计算机准确率; 定期报表合格率、上报与时率.灾区疫情报告 目的在自然灾害期间和灾后较长时间内,通过对灾区灾民或抗灾群体 与其有关地区进行与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的收集、专题汇总、分析与报告,供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在救灾防病决策时参考,也为评价灾区防治措施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与方法 救灾防病疫情信息报告流程见图 图1.1.2救灾防病疫情信息报告流程图LM 报告内容与要求 灾害基本情况报告:以受灾县的乡镇、街道 级为单位收集上报灾情的危害程度、
13、群众的受灾情况、防病能力、疫情隐患等,随着灾情的发展与其有关因素的变化与时上报新的情况.报告的有关内容见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业务需求方案. 灾区疫情情况报告:灾害疫情监测报告的病种和时限依自然灾害种类而定,原则上由省级与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决定.疫情报告以乡镇、街道级为单位按日或周旬收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分析后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逐级上报.报告的有关内容见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水灾要求报告疾病包括:鼠疫、霍乱、痢疾、甲肝、伤寒、出血热、钩体病、乙脑、流脑、疟疾、血吸虫、红眼病、皮肤感染症、感染性腹泻、感冒、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以与其它要求报告的疾病
14、 结果与评价上述疾病的报告率和报告与时率.重大疫情报告按照本规范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应急管理.疫情报告的管理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 目的发现和掌握法定传染病人未就诊或就诊后未报告的数量、病种和其它信息,有针对性地改进疫情报告工作;同时利用法定传染病漏报率校正报告发病率,推算估计发病率,评估就诊和疫情报告的水平,为修订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内容和方法 责任疫情报告单位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和居民区漏报调查,方法详见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与结核病、性病的漏报调查进行统筹安排. 分工与数量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责任疫情报告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分工、频度与数量见下
15、表调查对象频度次/年数量/次县级县级以上医院1次以上全部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1次以上全部卫生院企事业医疗机构和个体开业医生1次以上抽查1/4责任疫情报告单位地级县级与乡镇、街道、企事业医疗机构1次1/3以上的县与抽查县内各类责任疫情报告单位各1个省级地级、县级1次1/4以上的地市与抽查地市的县、区各1个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居民区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分工、频度与数量见下表调查对象频度次/年数量县级城镇和农村居民1/3调查人口5000人以上地级县级的居民区漏报调查工作1/3抽查区、县各1个省级地级的居民区漏报调查工作1/3抽查2个地市级和抽查地市的区、县各1个 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统计、分析资
16、料应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结果与评价 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的考核内容为 有无漏报调查实施方案 是否按期开展漏报调查 有无漏报调查工作总结或调查报告. 对责任疫情报告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评价指标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健全情况; 不同级别医疗保健机构漏报率、重报率与病种漏报率、重报率. 对居民区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评价指标 调查人数; 就诊传染病漏报率、就诊传染病漏报归因责任,疫情报告责任单位漏报率、病种漏报率,未就诊传染病发生率. 推算估计发病率.疫情资料管理、分析与应用 目的了解疫情资料管理水平,有效地利用疫情资料,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决策发挥
17、更重要的作用. 内容和方法 疫情资料档案化管理 按照有关技术档案管理规定要求,对疫情报表、汇编、分析图表、文字材料和电子文件等载体资料进行归类、编目、集中保管. 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疫情登记簿、旬报表和传染病漏报调查的原始资料要归类整理,保存年. 法定传染病月报表与其电子报表,保存年. 传染病报告卡的电子文件,具有流行病学重要意义的原始调查资料,传染病年报表,月、年疫情动态分析,定期趋势分析,疫情管理文件包括技术方案和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通报等,与其电子文件,应永久保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辖区的疫情资料,每年进行一次汇编,有条件的可每年进行,并永久保存. 疫情分析与应用 定期疫情分析:各
18、级在汇总辖区内的疫情数据后按月报表上报时限顺延天作出动态分析简报.如遇有重大疫情时,随时作出专题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时反馈到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年度疫情分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要对全年疫情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防治对策和效果.分析应有文字材料和统计图、表. 疫情预测预报:省级和有条件的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对常规疫情和专题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周期、发病季节等流行特征,以与掌握的可能引起流行的迹象和因素,对重点病种进行预测分析并在流行前期做出预报. 疫情交换:相邻地区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19、构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可定期交换疫情信息,遇有重要疫情时,应随时通报. 疫情查询:卫生系统外的有关部门查询疫情资料,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系统内其他单位查询疫情资料,应经本单位领导批准.本单位有关科室查询和利用疫情资料,应经单位领导或疫情管理所在科室领导批准.疫情管理科室要建立疫情查询登记制度. 公布:按传染病防治法第条执行. 结果与评价 内容和标准 查阅上年的疫情档案,计算资料归档率. 专用疫情登记簿、疫情定期报表、疫情动态分析资料、漏报调查的汇总资料齐全、整洁,编入目录,装订成册,集中保管. 考核频度和分工本项工作的考核与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检查同时进行,省、地二级每年考核三分之一的下一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疾病 预防 控制 机构 工作 规范 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