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足拖生物医药产业后腿生物医药产业.docx
《创新不足拖生物医药产业后腿生物医药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不足拖生物医药产业后腿生物医药产业.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创新不足拖生物医药产业后腿 生物医药产业 创新难,是阻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伴随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连续升温,学界、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各界人士全部在尝试从不一样角度分析和处理这一难题。即使任何一个看法全部可能不是很全方面深入,但有益地探讨无疑将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授韩忠朝在接收记者采访时畅谈了她对生物医药创新问题的见解。自主创新能力待提升据了解,我国已同意上市不一样规格的基因工程药品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合计13类25种382个,但只有6类9种21个产品属于原创,其他全部是仿制。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
2、结果转化率低,技术创新体系分散,是关键原因。据介绍,现在中国科技结果的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只有5,这个百分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科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即使不低,但其中真正由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结果极少,绝大部分全部是从国外引进已经成熟的科技结果。”韩忠朝说。韩忠朝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学研脱节。在应用研究方面,我们仍习惯性地延续基础研究的传统,以科研机构为关键组织科研工作。但科研机构没有能力整合市场、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本,部分科研项目是为科研而科研,为拿国家经费而科研。而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起来。以企业为关键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和由企业来整合科研资源、
3、社会资金资源、市场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另外,体制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科研创新、医药卫生、投融资、生物制品审评、产品定价、转基因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企业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需要。韩忠朝还指出,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生物企业不但数量较少,而且往往集中在传统的制药工业领域,一样制约了中国生物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这种环境中,中国的生物企业往往不能站在生物技术前沿,引领生物产业发展。这深入造成了生物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低,各地发展结构趋同,市场竞争无序,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政府管理方法须改善在韩忠朝看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但仅是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的问题,政府对创新的引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不足 生物医药 产业 后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