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趋向述评.docx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趋向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趋向述评.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趋向述评一国外马克思主义新观点述要(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探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经济危机,在理论领域助推明显的“回到马克思”的趋势。历史事实确证了,一再被西方世界宣称“过时”的马克思,总是在危机时刻现身,提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智慧。尤其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只要涉及资本主义及现代性反思的问题,就必须回溯到马克思的理论地平线上寻找黎明曙光。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以回溯马克思为逻辑起点,展开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新认识、新批判。第一,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金融经济危机在现实层面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和对
2、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理论判断,从事实层面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引起理论界对该现象的进一步反思,以理论分析的方式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当代性,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意义。伊格尔顿以答疑解惑的行文方式,打破“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叙事形式,通过反驳现存的对马克思的主要责难,大大增强了理论说服力1。霍布斯鲍姆围绕对共产党宣言的再阐释2,说明当今人类社会为什么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指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质的深刻洞见早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初就形成了,并以科学的理论分析正确预判了资本主义未来百余年的发展走向,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正是当代的资本主义世界。而马克思主义的
3、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的透彻分析为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启示,更在于其理论旨趣,即把旨在实现社会变革的社会实践确立为当代人的历史使命。第二,总结左翼反抗活动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以“占领华尔街运动”为标志的当代左翼反抗活动在西方世界此起彼伏,对这些激进运动的理论反思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左翼人士的关注热点与重点之一,他们认为,当今群众运动的复起与激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反资本主义革命等社会革命运动的回归,或代表着力图反叛和超越西方自由主义,代之激进民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的觉醒。齐泽克认为,”占领华尔街运动”等群众运动表达了人们对现有制度的不满,不同于以往只从伦理层面反对资本
4、主义,当下人们已经转向上升为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革命批判的意识,这将标志着20世纪的终结。瑞恰德沃尔夫是美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之一,他在民主的作用:对资本主义的医治中认为,工人和底层劳动者正在打开一扇改变世界的新的历史视窗,他们基于对生产场所的直接控制展开的反资本主义运动,成为另一种民主形式。沃尔夫的“经济民主”观点更是得到理论思想界的诸多关注。此外,著名杂志社会主义纪实特出专刊围绕“占领华尔街运动”从“战略”上进行总结反思,相关文章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第一次把资本主义问题提到政治议程上”,当前的群众运动是一种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中
5、提出“我们是90%”的口号,意义在于涉及阶级意识的语言已经呈现在历史舞台的中央。他们还指出,虽然社会民主主义的“议会道路”和列宁主义的“先锋队”道路是20世纪的主导战略,但二者均无法成为反资本主义的有效工具。第三,资本论热度重燃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复兴。由于金融经济危机以事实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判断,使资本论的研究热度重新燃起。西方世界各个社会机构、社会阶层普遍出现“阅读资本论活动”,如德国“马克-秋季学校”的主题就是结合有关资本论的手稿进行全文阅读。2010年一本题为资本论:为民请命的书在德国出版,一时成为新闻热点事件,并迅速走红成为畅销书。作者莱因哈特马克思以模拟与马克思对
6、话的方式反复强调马克思资本论在理论观点、思想深度上,对资本逻辑揭示、资本主义批判等方面的正确性,以新颖性为资本论热再填一度。另有著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随此浪潮,继承传统,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重读新解展开批判研究,如美国詹姆逊的重现资本:资本论第一卷解读、法国艾蒂安巴里巴尔的马克思的“两次发现”、意大利奈格里的从对抗到共同性:重新发现马克思,都从资本主义危机的时代问题和理论根源上指出重读资本论的必要性。大卫哈维在资本之谜及资本主义危机一书中认为,资本是不断流动的“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其本质在于流动性,除了马克思资本论的深刻性,其他理论对资本的研究都未能提供充分有力的分析。与
7、资本论热相随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复兴,这同样是金融经济危机的直接推动作用。齐泽克明确指出比起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批判的重视,当今全面恢复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必要的当务之急。第四,从社会正义问题展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基于金融经济危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左翼人士追问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展开以古典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制度之问,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正义之问题,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科恩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正义观建立在基本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上,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社会平等正义的形式与实现,不根本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就无从变革不平等、不正义的现实3。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比岱在罗尔
8、斯契约论的基础上认识社会正义问题,既承认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偶然性造成的不平等是偶然中的必然,也表示应给予最少受惠者更多权力支持,用平等的权力补偿经济劣势。比岱试图将罗尔斯与马克思进行融合来阐述社会正义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霍耐特提出“承认”理论,其从黑格尔的伦理学中挖掘“承认”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关联马克思主义在生产分配思想背后的社会正义问题,不失为对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哲学方面的自我理解。在“生产领域”之外寻找社会变革出路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批判路向,从伦理角度诉诸“道德工程”推动社会主义实现、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成当代西方学界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主要思路。第五
9、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诸种呈现。近年出现“政治的马克思主义”“魔幻马克思主义”等新术语,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表现。“政治的马克思主义”由美国的罗伯特布瑞纳、加拿大的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等人提出,他们站在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立场上反驳传统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模式,认为应做出社会历史性研究,即强调社会主体和阶级冲突在解释历史中的作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主张结合社会现实问题重识历史唯物主义。”魔幻马克思主义”是梅里摩尔德提出的概念,其在魔幻马克思主义:颠覆政治和想象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枯燥乏味的,但人们能够用具有即兴想象力的活动对其加以反抗,“魔幻马克
10、思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些反抗活动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有趣自由的理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各种新兴术语中最有影响、最受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推崇的一个概念。以美国的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廷海因泽克为代表,他们认为当今已经是“现代文明”消亡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也应被推进到“后现代”阶段。“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试图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智慧放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进行三者关联性地建构,强调整体、联系与有机统一,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二)对资本主义的新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左翼人士以金融经济危机为契机,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的内在
11、矛盾进行探寻与揭示,试图破除“历史终结”的幻象。一时间,赌场资本主义、债务资本主义、灾难资本主义、传媒资本主义、技术资本主义、认知资本主义等不同的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新概括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第一,对新自由主义的再批判。新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左翼思潮批判的集中火力点,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更使这一批判对象成为显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认为这次危机是新自由主义在西方蔓延30年来的灾难后果。一是在理论批判队伍方面显示出集团化力量,如法国的安德烈阿尼和吉拉德杜梅妮尔,德国的哈贝马斯和弗里兹豪格,英国的麦克莱伦和卡利尼科斯,美国的大卫哈维、贝拉米福斯特、爱德华沃勒
12、斯坦、大卫科茨,加拿大的莫里斯密等等,大批理论思想家和学者对该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二是在围绕该问题以举办会议和发表论文进行理论发声方面体现规模化,如许多国际知名的左翼论坛“世界社会论坛”“国际马克思大会”“社会主义大会”,国际知名杂志如美国的每月评论、英国的新左派评论等等,都通过主题会议、专栏文章等各种形式,对此次金融危机展开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他们普遍将此次金融危机归因为20世纪末以来新自由主义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历史结果,认为彻底市场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放任资本积累的盲目冲动,最终令市场吃不消导致危机。而且,新自由主义并没有对这一后果进行反思批判,反而借此继续强化自身的逻辑,认为市场的自由
13、度还不够高。由是,从对金融危机的分析到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就必然要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揭批。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吉拉德杜梅尼尔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视角中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由资本家、管理者、大众阶级构成的“金融霸权”阶段,这种社会秩序正陷入危机。沃勒斯坦等人把当今资本主义危机视为“结构性危机”,资本主义通过“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霸权周期”在过去500年保持的动态平衡,将在未来三四十年中失灵4。第二,结合生态危机进行资本逻辑批判。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是近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诸如福斯特、莱易斯、阿格尔、奥康纳、佩珀等等,是该批判路向上的活跃人物,相关专门的学术
14、杂志作为理论宣传阵地,而且通过会议、教学、著述、政策咨询等各种方式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2013年美国左翼论坛的主题就是“为生态一经济转型而动员”,瑞典斯德哥尔摩“马克思2013”会议讨论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生态与资本主义杂志围绕着环境危机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多有从对生态环境危机的认识出发,努力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从生态危机的资本逻辑归因展开资本主义批判。他们认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总根源并非“天灾”,而是“人祸”,不能简单地从道德层面进行批评,应抓住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展开具体分析批判,即以资本增殖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病;并且认为,这一危机的解除不可能通过纯
15、粹技术手段或道德呼唤实现,只有限制和超越资本逻辑,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换取生态文明;进而,借资本主义生态批判论证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同生态危机都是“导致资本主义垮台的其自身的因素”。第三,对消费社会之政治控制功能的揭批。20世纪6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达时期,社会整体呈现消费主义的特征。国外马克思主义者抓住这一现实问题展开资本主义文化批判,形成从对资本主义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的批判转向,对社会意识进行总体反思,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主题和领域。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集中表现为对消费异化、消费主义的批判,认为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消费主义阶段,生产的动力不是人
16、们的必要需求,而是在再生产环节中以各种手段方式刺激消费者欲望而诱导出来的欲求,这种欲求推动扩大再生产,使消费成为再生产环节的逻辑起点,颠覆了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逻辑。膨胀的欲求实际上是资本追求自我增殖过程中增设的资本生产环节,是一种虚假的需求而非真实的需求,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额外掠夺,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能源的短缺、生态危机、道德意识弱化等现实问题。对此,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典型代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消费异化批判已不能满足于对发达工业文明的深刻认识,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发生了政治哲学转向,从对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转向对消费社会的政治哲学分析,即上升到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的社会普遍化的哲学批判
17、如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是消费主导的社会,但消费不再单独作为再生产环节之一一维地存在,其衍生意义和带给社会的意识形态支配大于其传统功能,消费已经成为实现社会一体化的整合机制,服从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需要。第四,开创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资本化”批判。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将“物化”理解为商品普遍化过程中商品拜物教对人的生产生活与观念意识的宰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物化”不仅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被有效克服,反而以“空间生产”的方式继续扩张。列斐伏尔是资本空间化问题的提出者和批判者,随着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虚拟资本、数字资本等资本新形态的出现,资本空间化逐渐成为国外马
18、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与显学,大卫哈维、爱德华苏贾等人从空间概念和空间理论入手,对“物化”进行当代理解,对资本主义通过空间占有获利的过程分析寻找资本主义能够在周期性危机中自我更新的原因。他们认为,占有空间和生产空间是“空间资本化”的两种表现,以及资本增殖的主要方式,当今空间已非传统意义上人们生产生活的物理空间,而转变为被资本化的商品本身。”空间内的物的生产”已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资本必须转向空间自身的生产。被生产出的空间进一步重塑着社会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随着全球化发展,将世界卷入资本空间化过程中,并在日常生活和意识层面渗透着腐朽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资本主义危机进一步蔓延。第五,对资本主义自由
19、民主制度的直接批判。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鲜明的政治哲学转向,对政治制度的批判是其表现之一。20世纪末“苏东”剧变带来的所谓两大制度的对立以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的认识,使福山“历史终结论”一时甚嚣尘上。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沉醉于自己的所谓“胜利”时,却以对外侵略、霸权凌弱的方式推行着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借自由民主之辞行极权、殖民之实,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政治表征日益凸显,人们开始质疑资本主义所弘扬的自由民主在现实中兑现几分。加之21世纪以来,恐怖主义的出现、金融危机的卷土重来、民粹主义的抬头、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激化,使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达到风口浪尖。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等诸多
20、批判理论家从批判福山“历史终结论”切入,直指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试图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进行时代的召唤。如科恩、伍德分别从正义问题、民主问题的分析破解“历史终结论”的虚幻性,努力揭示资本主义的对抗性本质不仅体现在经济制度层面,也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结合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通过军事暴力征伐的方式向别国、其他地区推行,本地区民主选举制度最后成为金钱交易、政治游戏等事实,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虚假性、伪善性本质进行批判,并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内涵加以佐证,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的政治哲学转向。第六,展开对“新帝国主义”的批判。对“新帝国主义”的批判
21、主要是左翼思潮的焦点,他们划界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新帝国主义”阶段,甚有以该表述代指全球化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论是列宁在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新特点、资产阶级统治新方式的理论概括和思想延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本主义批判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新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多有以列宁帝国主义论为背景资源的逻辑追思。2011年“列宁时代与我们时代的帝国主义的讨论会”在德国举办,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此会上集中探讨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意义,以及结合当代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新态势分析帝国主义的新变化。这一路向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5、艾伦伍德的资本的帝国6、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7O围
22、绕此三部著作,理论界掀起对“新帝国主义”的热烈讨论。如2006年英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美国的重思马克思主义等杂志,认为“新帝国主义”具有诸多新特征,根本区别于传统的帝国主义。哈维提出“权力的领土逻辑”对“权力的资本主义逻辑”的最终服从,以此概括新帝国主义之“新工罗伯特布伦纳认为,比以往以排他性为特点的帝国主义相比,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帝国主义是借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经济与地缘政治战略实现资本增殖,能够形成利益集团,易言之,是通过同化他者成为本方阵营而达到目的的。查默斯约翰逊、阿明等人从各个角度、各种维度认识“新帝国主义”,指出当今出现的如军事基地取代殖民地、跨国公司取代特许公司等新变化,强调“新
23、帝国主义”发展处境总是矛盾危机的,而且近年来呈愈加尖锐的趋势。(三)对社会主义的新思考从社会现实层面看,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直接引发的各种群众运动以呼喊制度的替代性方案要求解决经济问题;从理论思想层面看,对金融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必然追问更合理的制度形式与社会组织结构。因此,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论题重新进入批判者们的视阈。第一,论证“另一种选择是可能的”。“历史终结论”和撒切尔夫人的“别无选择”都意指人类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最优的,也是最后的选择,再没有其他社会制度形式能够被委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任了。但经济危机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一再表明资本主义绝非人
24、类社会历史的终结,其具有无法根本克服的内在矛盾始终伴随时代发展而被激化,每一次发生所波及牵连的广度、烈度均较为强烈,且有加剧的趋势。对此,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的路向之一就是要论证“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尤其是左翼人士,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猛烈批判最终希望为人们寻找到一条摆脱资本主义的“另一条道路”,即他们认为的社会主义道路。2009年在巴西贝伦举办了以“建设一个别样的世界”为主题的世界社会论坛。还有如“社会主义是另一种选择”“另一种世界主义/反资本主义”“另一个世界是必要的”等主题纷纷成为各国际论坛的主题。学者们都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围绕寻找社会发展新出路的旨归进行讨论与研究。卡利尼科斯明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危机 时期 国外 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 趋向 述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