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香”文化.docx
《中国古代的“香”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香”文化.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香”文化北宋IW舆羲的焚香明窗延静害,默坐消鹿即将辗限意,寓此一炷理。常畴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嵬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煽香袅孤碧,云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缈随1U1。世事有谩现,熏性辗燮遭。IB是水中月,波定遢自III。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以下皆转载,作者:无住)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2、如孟子所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远溯及春秋之际,但那时还只是对香木香草的不予加工的简单使用;至汉代,出现了专用的香炉,以及调和多种香
3、料制作合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扩展到文人阶层;至唐代,香文化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并达到了完备的阶段,并在宋代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逐渐被狭隘地囿于庙宇神社之中,以至于当今的很多人都仅仅将它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从刘向、李煜、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陈去非,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
4、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香文化的定义汉语的“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古汉语中,“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以道理开导世人”。不过,现在白话文中使用的“文化”一词,并非直接来自说苑所提及的“文化”,而是一个源于拉丁语“cultura”的翻译词汇。“cultura”在拉丁语中有耕种、养殖、驯化等涵义。对于“文化”一词,由于其含义过于丰富,所以多年以来,东西方的学者们,无论是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没能给出一个清晰、统一的定义。其实,硬要做出一个十分严格的
5、本质性定义不仅是困难的,而且会破坏“文化”所固有的丰富性。不过,仍然有一些观点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例如:第一种,广义的理解。将文化解释为某一族群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集中体现为一组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价值观念等。例如,阿拉伯文化、玛雅文化、中国文化等。这一文化整体中的某个部分,如果能够体现出该文化的特色,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例如佛教文化、茶文化、诗歌文化、武士文化等。第二种,狭义的理解。弱化“物”的因素,而强调“心”的方面,认为文化实质上是抽象的,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和气质,是该族群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与深层心理结构的呈现。例如,一个人能学
6、会说话的能力是天生的,但他学习某种语言的能力却是由文化决定的。第三种,比喻性的解释。许多学者认为不应该给文化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而更倾向于以比喻的方式去描述它,例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格”,是“生命人格之精神表现的形式“,等等。综合参考这三种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描述: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的课题,
7、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的关系;关于香的文化艺术作品等等。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极其久远,在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最早使用香料的时间,其有据可考的的历史都可以溯及3000至5000年之前。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中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了。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以春秋时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种类还不多,主要有兰(泽兰,并非春兰)、蕙(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
8、法已非常丰富,不仅已有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诗经、尚书、左传、周记、山海经等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如周礼所记:“剪氏掌除箜物,以攻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虫之事。”那时的人们不仅对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到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
9、绸之路”的活跃,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通过新疆或广东传入了中国。檀香、沉香、龙脑、乳香、甲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西汉早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陶制的熏炉和香茅出o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甚至还传到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了刻着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熏炉。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与汉武帝有很大关系。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遣使通西域,使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丝绸之路真正畅通起来,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西域香
10、料的传入。而且汉武帝本人爱香成癖,用香也非常奢靡,皇宫之中,殿内殿外,香云缭绕,昼夜不歇。百官上朝须随身佩香,尚书奏事须口含鸡舌香,诸王出间,武帝要专门赏赐香炉以示恩宠,各地官吏、邻邦诸国则竞相进贡异香,从而极大的带动了用香的风习。汉武帝还专门遣人根据道家关于东海仙境博山的传说制作了“博山炉”,这种造型雄奇独特的香炉影响久远,后朝历代都有仿制。图所示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通高26cm,炉盖铸成山峦状,炉座饰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欲腾出海面的蛟龙,龙头承托炉盘,炉盘上是挺拔峻峭的山峦,象征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博山”,山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灵猴戏耍,还有猎人追逐逃窜的野猪,另有小树点
11、缀山色。“博山炉”出现之后,香炉的使用与熏香的风习更加普遍。熏炉是现在发掘的汉代王墓中最多见的随葬物品。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汉被中香炉这一时期,随着香料品种的增多,人们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香品,而且已开始研究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并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于是,出现了“香方”的概念。“香”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衍变,不再像过去那样仅指“单一香料”,而主要是指“由多种香
12、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东汉时期汉建宁宫中香的香方就显示了汉代的这一用香特点:汉建宁宫中香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两丁香皮五两蕾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白芷四两乳香一两檀香四两生结香四两甘松五两茅香一斤沉香二两苏合油二两枣五两研为细末,炼密和匀,窖月余作丸,或饼熬之。可以看出,到东汉时,不仅香料的品种已非常丰富,而且香的配方也十分考究,已经与中药的配制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就已非常兴盛的道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仍然很大,而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的佛学也迅速传播开来,无论道家还是佛家都提倡用香;而盛行玄学风潮(道家
13、与儒家的融合)的魏晋文人对香更是尤为青睐;再有魏文帝、晋武帝、南唐后主李煜等爱香的帝王的带动,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香文化虽经连番战乱,却仍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合香配方的种类继续增多,并且出现了一批专门用于治病的药香。这一时期,用香的风习从王宫贵族扩展到文人中间,并有许多写香的诗文传世,如罗隐的香,魏文帝曹丕的迷迭香赋:香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麓暖欲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迷迭香赋 播西都之丽草兮, 流翠叶于纤柯兮, 方暮秋之幽兰兮, 信繁华之速逝兮, 既经时而收采兮, 去枝叶而寺御兮, 附玉体以行止兮,应青春之凝晖;结微根于丹墀;丽昆仑之英芝;弗见凋于严霜;逐幽兰以增芳;入销谷之雾裳;
14、顺微风而舒光。-作者:悟不空-发布时间:2008-1-1414:07:09清掐丝玦琅香插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转载)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香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隋唐之前,随然中国的上层社会对香已推崇备至,但由于大多数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并不产于内地,且多为边疆、邻国的供品,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很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
15、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如唐开元宫中香所述:“沉香:二两,细牡
16、以绢袋盛,悬于桃子上,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办公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香檀木虽贵以斤两相论,唐皇宫内仍取之为香床、香几等大件物品;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还常用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配入涂料涂刷皇宫内的楼阁殿柱。佛教在唐代的兴
17、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传说一:佛祖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开始弘扬佛法,讲经传道。当时正值印度炎热的天气,信徒皆昏昏欲睡。于是佛祖叫人遍寻能发出香气的木材拿来燃点,木材散发出的香味白天可提神醒脑、振奋精神,到了晚上还能驱除蚊蜗,这便是佛教中关于烧香的源起。传说二:如果给它加一个标题应该是不可思议之事”。佛祖住世印度之时
18、有一种“牛首梅头香”堪称世界上最宝贵最奇妙的香。首楞严经卷三曾说:“此香复於一铢(二十四铢舄一两),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佛灭度后这种牛首梅头香便再也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猜测世界上除了佛祖的福德外,再没有人堪当受用那种奇妙之香了。也就是说这种香已经永远也不会再出现了,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去猜测、联想、揣摩、冥想那种神秘悠远的屡屡升腾的香烟和那种即使用“绕室数日余香不绝”来形容也无法表达其亿万分之一的味道。如此看来薰香的习俗来源于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项非
19、常重要的精神工具,先民们希望能籍着袅袅香烟搭起人神之间沟通的桥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关于薰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各主要文明中,中国人在大约公元前4500年就已发现植物中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而有焚香的纪录则始于周朝,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7年)我国已开始生产炷香。中国盛唐时长安成了世界科技的中心,也正是这个时候,香除宗教而外用于“美”的目的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连东瀛(即日本)的贵族也学起“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为“赛香”的薰香鉴赏会(日本名着源氏物语中曾多次提到),而这便是日本“香道”的前身。)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汉
20、代已经出现)、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杯形容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摇摆晃动,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香斗是带有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握在手上,主要用于供佛。)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唐代的文人继承了魏晋尚香的风习,也写出了很多涉及香的诗词,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有此类作品。如王维在谒璇上人中写到: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己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筑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
21、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在大唐的盛世环境中,中国香文化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为其在宋元明清的兴盛奠定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使得后来香文化的普及成为一件自然的,也是十分必然的事。文人对香文化的贡献(作者:xiang)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儿个方面: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在易
22、经里找到的关于香的蛛丝马迹:在易经里由两处谈到香:其一是周易筮仪:“置香炉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炉南,日炷香致敬。将筮则洒扫拂拭,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于炉东。示上,筮着齐洁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其二系辞上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上古易经的时代里,不只是实际焚香以祈求上界神祗指示日常的行事,而且香气这种功能的感受也被提升为人们品格行为的指针,由此可知中国“香道”的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
23、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如孟子曾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孟子不仅喜香,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再如朱熹,对香也甚为嘉许,还写有香界一诗:幽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