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卫生与健康规划为深入推进健康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省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十四五”工作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健康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健康建设为主线,着力强化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制度供给、服务优化和能力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顺利完成,健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民健康进入新时代。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78岁上
2、升到2030年的79.53岁,高于全省人均寿命0.4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3.85/10万、2.62%o和3.62%。,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57%,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一2一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由2020年的37家增加到2030年的64家,增长率为72.9%.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每万人口全科医师分别达到7.16张、3.86人、3.89人和3.13人,较2020年分别提高IL7%、34%、34.1%和120%.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市第一医院、
3、桓台县人民医院等11家三级医院和张店区人民医院等24家二级医院顺利通过医院等级评审。全面推进胸痛、卒中等八大中心建设,实现危重症预防抢救康复一体化处置全覆盖。成功建设1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与上轮评审相比增长14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推进三医联动,53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调整理顺了2000种医疗服务价格。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全市医联体核心医院28家、医联体成员医疗机构90家,成立9个专科联盟,建立了上下协同双向转诊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编制市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打造一号通用、一码通行、一生服务、一体支撑、
4、一网共享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基层医疗基础不断夯实。镇级、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一级甲等卫生院53家、乙等29家,省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22个。21家镇卫生院获得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名医基层工作站帮扶模式、”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巡诊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20年的40元提高到2030年的74元。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有效防范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艾滋病保持低流行水平,肺结核发病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并保持持续下降趋势,疟疾、地方病达到国家消除标准,持续保持无本地疟疾病例状态
5、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危害、克山病继续保持国家控制或消除状态,水源性高碘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新发尘肺病病例逐年减少,食品安全风险有效防范。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二级以上中医院均设置治未病科,106家综合医院、9家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置中医科。86个镇卫生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扁鹊国医堂。全市8个区县和高新区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我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群众健康福祉显著改善。妇女儿童、老年人、计生家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健康服务得到有效保障,新生儿四种遗传性代谢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均保持在99%以上。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连续25年保持国家卫生
6、城市称号,连续12次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二)形势分析一=发展优势。十五五是实施健康行动的攻坚期,是融入省会经济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随着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卫生健康领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三位一体智慧医疗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的高质量健康需求将大幅释放,必将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问题挑战。一是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施路径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
7、来深刻影响。二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够高、综合实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匮乏、专科优势不突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成果较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薄弱,保障政策支持力度小,编制供给不足,待遇偏低,镇村医疗机构运营困难。四是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新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较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与需求不匹配,专业人才队伍紧缺,婴幼儿照护服务供需不平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五是健康产业发展有待加快推进,分工协作不够,集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够,距离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做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
8、差距。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健康2030规划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构建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医防协同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造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公平可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二)基
9、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主体合理有序融入到健康工作,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坚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对标先进,着眼于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服务质量更加优质,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坚定不移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医防协同。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坚持关口前移,强化医防在机制、人员、信息和资源等方面协同,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发展并重
10、强化改革破题、创新制胜、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坚持三医联动,推进政策协同,加快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的引领作用,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一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健康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统筹卫生健康资源整合协作,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三)主要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左右,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城乡、区域、
11、人群间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服务能力跨越发展。以打造区域医疗高地为目标,力争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创新力、技术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高水平医院、高质量临床学科、高水平团队,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全面提升疑难疾病的救治能力,基本实现“看大病不出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全面完成市、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关键能力。建立完善市公共卫生综合信息平台,提高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建成投用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中心、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呼吸系统门诊病房楼和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市妇幼保健
12、院感染性疾病楼等重点项目,全市传染病临床诊疗规模达到100o张床位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突破。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鼓励对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改革创新,统筹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巩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持续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耗材国家统一采购供应机制。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实施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技术突破,建设20个中医专科集群,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完善市中医药专科医联体、
13、中西医结合联盟运行机制,建立贯通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打造具有特色的健康产业集聚区、中医药产业旅一8一游标杆区,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均衡布局,实现中医药诊疗保健精准化和中医药服务城乡均等化。主要发展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30年2030年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预期寿命岁79.5380.5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增加预期性3孕产妇死亡率/10万3.85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预期性4婴儿死亡率%02.62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预期性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3.62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预期性6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13.23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预期性康活健生7居民健康
14、素养水平%23.5730预期性8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6820预期性9国家卫生县城(含进入评审程序)数量占比%66.67100预期性健康服务10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7.167.74预期性11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张=4.5预期性12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863.9预期性13每千人口中医执业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60.62预期性14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893.97预期性15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54约束性16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1.121.28预期性健康服务17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134约束性18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约束性1
15、9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80预期性20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中医药科室设置比例%-100预期性健康保障21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7.9727左右约束性健康产业22医养健康产业集群营业收入亿元500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1 .健全完善疫情防控阻击战融合指挥体系。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按照早发现、快处置的工作方法,用好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救治、管控封控四把利剑.及时研判形势,完善应急预案,加强资源统筹,动态调整组织架构,实现常态化防控和突发本土疫情应急处置平战融合、实体运
16、行、即时切换,实行扁平化管理、一体化协同、系统化联动,强化实战演练,不断改进优化疫情防控指挥体系。2 .健全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建成使用市公共卫生中心。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行动,到2023年,实现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配备、房屋建设、仪器装备、职能落实等全部达到标准化水平,空编率均不超过5%.加快推进全市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救治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市及各区县分别选择1家医院或院区作为疫情应急条件下的黄码医院,满足集中隔离
17、点、封控区、管控区和居家隔离人员就医需求,配足配齐急救、重症救治、监护、检测等仪器设备,配备充足的医护力量,具备急危重症、手术、血透、孕产妇、新生儿等重点人群救治能力。辖区内发生本土疫情的区县,要在6小时内迅速启动黄码医院,并向社会公布信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建设1-2处省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建成规范化发热门诊,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基层哨点。3 .健全应急管理和物资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规定,依法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成
18、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调整完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消毒消杀等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强化队伍培训、演练,提高流调溯源、实验室检验检测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动态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强化协同联动;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在适宜人群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物资纳入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按照日均消耗医用物资上限不少于4个月进行物资储备。加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疫苗、药品、试剂和医用防护物资实物等储备。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施医疗保障、政府补助、医疗
19、机构减免等综合保障措施。4 .健全科研创新和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实验室建设,支持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攻关团队打造和公共开放研究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预防控制、医防协同、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研究,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市疾控中心与大学等医学高等院校合作,提升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水平。落实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多领域首席专家制度,实施灵活的内部薪酬分配方式,培养公共卫生领域领军人才。将公共卫生和卫生应急管理等内容纳入市、区县党校、干部学院等机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全面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中小学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教学,加强以学
20、校为基础的健康普及教育。5 .健全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将履行公共卫生职责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推进内容,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规定落实补助政策。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人员交流、业务融合、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以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协同慢性病管理试点为依托,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以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度融合,逐步拓宽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范围,广泛推广医学、饮食、运动、心理、疫苗一病五方制度,为患者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
21、提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专栏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层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建设: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明确公共卫生专员,镇(街道)明确具体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工作机构,村(社区)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镇(街道)、村(社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紧跟国家、省立法进程,贯彻落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保障制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工程: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以及实验室配备等有关标准,重点加强市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科研、应用性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实验室检验检测和
22、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等能力建设;加强县级疾控中心的基础设施、基本检验检测设备和现场调查处置等能力建设。公共卫生学科骨干培养:每年遴选不少于5名技术骨干,到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疾控机构等进行研修学习,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技术水平,感染性病房建设:建成市传染病医院呼吸道病房楼。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各建设不少于100张床位的传染病隔离病区。其他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补齐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实验室能力建设短板,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房,病房床位不低于100张,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2030年,全市传染病临床诊疗规模达到100O张床位以上O(二)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23、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6 .着力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统筹优化配置全市医疗资源布局,改革完善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以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高水平综合医院为引领,以中医、妇幼、精神卫生、感染、肿瘤等专科医院为骨干,龙头带动、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市级医院龙头带动辐射作用,着力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将发展重点转移到提升内涵、优化存量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大公立医院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等投入,综合运用财政补助、债券置换、自筹资金、争取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逐步降低公立医院负债率。7 .全面提升高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卫生 健康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