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总结.doc
《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总结.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绪论1.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主要内容 答: 研究对象: 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 学科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主要内容: 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 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 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二、自然观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p15 论述题) 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19 世 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大特征是:唯物论与辩证论的统一;自然史与
2、 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 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吸取了 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 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机 械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 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2. 系统的概念及包含的几层含义,及系统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系统 的整体性特征( P36)答: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 机整体
3、包含的几层含义: 一、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二、系统在于“系”三、系统还在于“统”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 :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 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P41) 开放性: 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 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层次性: 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 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 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 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 “
4、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 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3. 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P37) 答: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一、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二、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三、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自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 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 内在根据 ,功能是结 构的 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 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 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 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
5、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 的新要求。自然系统的结构会影响其功能,自然系统的功能也会影响其结构,这种相互 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了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4. 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P61)答: 自组织 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 程。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 开放性 、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相互作用 和 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事实上,任何新的 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 制。A. 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保持对外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B
6、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 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C. 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 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D. 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随机涨落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 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普利高津说:“在非平衡过程中 , 涨落决 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生序原理”。(涨落: 扰动就会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 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
7、5. 生态学的三大规律(论述题)答:生态系统 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a. 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 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 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b. 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 即能量流。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 中的传递。能量流是单向的
8、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 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同时运行的。物质作为能 量的运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源动力。c. 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 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流是双向的 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 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 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反馈调控规律: 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
9、境 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a. 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 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 使之与生物变化相协调; b. 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 展的制约作用。 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 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反馈调控的层次性: a. 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 b. 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 节。C.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反馈调控的 目的性、复杂性、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 。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
10、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系统和谐规律: 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 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 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 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 的依据。6、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P81)一、主要观点:1、生态系统是由人来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
11、过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 经济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生态系统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 护生态环境和减灾4、生态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二、特征:1、科学技术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三、意义:1、它倡导系统思维模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发展,成为实现可持续发 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7、人与自然的和谐( P81) 答: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 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注意的
12、偏狭,树立一 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 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 会。(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 2)掌握有效的 科学技术手段;( 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 的社会制度。三、科技方法论1、科学观察与科学实现的基础特征 科学观察的基础特征:1、科学观察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2、科学观察是处
13、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现象进行的观察,观察者对研究对 象不作任何变革,因而具有客观性。3、科学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科学实现的基础特征: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3、具有重复性。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再现时过境迁的现象。5、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与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现象”。2. 如何看待机遇( P133)(一)机遇及其特点 :观察实验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时间或机会, 意外的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即为机 遇。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 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
14、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 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 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二)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机遇为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实现给研究提供 了先导;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 3、机遇能为自然科学技术的 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三)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 : 首先,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深厚的哲学理 论修养;再次,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 新的思维能力。3.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P130) 答:培根倡导“纯观察说”,把观察看作是纯粹感官的反应活动。这种纯粹的 观察以波普尔、库恩、汉森为代表,明确提出“观
15、察中渗透理论”。(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理论在观察中起 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 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观察是主观与客 观相统一的过程,观察必须坚持客观性、可重复性。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 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4、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P205)a)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主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传统设计 以产品能否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b)设计目的不同:传统设计是“为需求而设计”;绿色设计是“为需求和 环境设计”。c)产品设计的需求不同:绿色设计需
16、求生产品的整个是生命周期内,优先 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缺性、可回收性等),然后考虑产品的基本 属性(功能、质量、寿命、成本等)。而传统设计主要考虑产品的基本 属性d)产品设计内容不同:绿色设计主要考虑产品从设计到报废的回收处理及 再利用,而传统设计则是一人为中心。e)所获利益不同。5、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生态哲学基础( P208-211)答: 绿色设计 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是在 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 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 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 工业大学 自然 辩证法 复习 重点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