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3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经济学和经济思维1.1复习笔记1资源和激励约束下的理性决策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社会及信息资源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1)理性行为理性行为的含义经济学研究经济个体的理性行为。在经济学里,理性行为是指经济个体为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最优行为。一般来说,经济学假定目标是给定的,并不探讨经济个体是如何选定目标的。而且,所谓最优行为,总是指给定资源、信息等约束条件下使目标达到最优状态,或以最低成本达
2、到给定目标。对理性行为假设的评价经济学对于实现给定目标的理性行为的解释也是比较狭隘的,理性行为在现代经济学中等同于在约束条件下最优化既定目标的行为。经济学的绝对理性的假设一直受到批评,不理性的行为不仅时有发生,而且有规律可循。有限理性论认为,人的认知和信息加工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决策不一定、也你可能遵循最优化过程。(2)资源约束和激励约束经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到有限资源的约束。传统的经济学教材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看做社会所面临的根本经济问题。但经济的繁荣发达除了受到资源约束之外,还受到信息和激励的约束。哈耶克指出,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资源的
3、最优配置,而是如何最佳地利用散布于社会的信息。信息的披露、传递和利用跟激励息息相关。所以,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分散信息也是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信息和激励约束跟资源约束一样,也是社会所面临的根本性制约。(3)机会成本用于某一活动的资源的成本,乃是该资源用于其他活动中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这一成本称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相对稀缺的资源才有机会成本,相对不稀缺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零。在经济学里,凡成本一律指机会成本。2方法论和价值观(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含义实证经济学试图如实地描绘经济活动并揭示其客观规律,它要回答经济体(或其一部分)是如何运转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则
4、试图回答另一类问题,即经济体应该如何运转。前者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后者则提出“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二者的关系两者是很难分割的,一方面规范分析必须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的结论常常被用作规范性命题的依据;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2)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倾向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他们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及由此得出的论断不可能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于是,不同价值倾向的分析判断从学术角度来看不失为客观而科学,但其结论对社会和政策的影响却可能大相径庭。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倾向最集中地反映在对市场和政
5、府的态度。(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后被分为两个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a研究对象不同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如国民总产值、货币供给等变量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后者则着重分析经济的基本单位(消费者、生产者与资源拥有者)的决策规律,以及它们在消费、生产、交换等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b研究方法不同宏观经济学强调以实证来解释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因此宏观理论模型大多建立在可以观测的经济变量之上;而微观经济学则偏重逻辑推演,微观理论对经济个体的行为作一定的公理性的基本假设,然后通过严密的逻辑推
6、导,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的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观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越来越方便,微观经济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实证分析。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渐渐趋同。3经济思维(1)经济思维的基本元素经济思维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优化、互动和均衡,这些概念对应着微观经济学的三类基本问题:经济个体如何决策,他们的行为如何相互影响,以及个体行为及互动能否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有什么特性。(2)进场费进场费增加了超市的利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因为进场费抬高了进货价,从而提高了零售价。进场费还起着缓和价格竞争的作用,进货价是零售价的下限,进场费提高了进货价格,也提高了零售价。4经济学基础需求
7、和供给(1)需求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一个消费者在给定价格、收入等条件下所购买某商品的数量,便是消费者在上述给定条件下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一价格下所有消费者需求量的总和,便是市场需求。需求量的影响因素有:a价格。价格越高,人们的购买量就越少,反之,越多。此即为需求定理。价格上升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实际收入下降。由于收入的约束,消费者无法在较高的价格下购买与原先一样多的商品。另一是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其替代品需求的增加,自身需求的减少。b收入。一般来说,收入增加,人们对一些商品的消费量也会增加。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称为正常品,收入增加但对
8、商品的需求反而降低的商品为低劣品。c偏好和期望。偏好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喜爱程度,人们只有喜欢某件商品才有购买的欲望,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商品偏好的上升会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某一商品未来价格会显著上涨,则会增加现时的消费,或多购买一些贮存起来。d其他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除了受到本身价格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商品价格的影响。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越高,就显得这种商品相对便宜,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则相反。当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商品需求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需求函数来表示。例如,其表示需求
9、量是自身价格、收入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的函数,则规定了与,和之间的特定关系。需求曲线被解释为价格是需求量的函数,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下降,因此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把除价格以外的因素,如收入、偏好等,称为“背景因素”。于是,二维需求曲线便是背景因素给定不变条件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当背景因素不变而价格变动时,则需求量发生了变化。这时,可以沿着需求曲线找出需求量的变化。如果背景因素发生了变化,则说需求发生了变化。这时,移动整条需求曲线以表示需求的变化。(2)供给供给量的影响因素厂商对某商品的供给量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劳动、资本、原料等投入的价格,等等。比如,在其他情
10、况相同的条件下,产品的价格越高,供给量也越大;原料投入的价格提高,供给量就会减少。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供给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称为供给函数。同样,可以把除价格之外的所有因素称为背景因素。在背景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只是其价格的函数。因此,可以用二维图像来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图像称为供给曲线。供给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供给量变化与供给变化当背景因素不变而物价变化时,则说供给量将发生变化。当背景因素变化时,则说供给将发生变化。这时,整个供给曲线将向左或向右移动。(3)市场均衡及其变动均衡价格的决定市场价格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使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如图1-1所示,给定
11、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两曲线相交点所决定的价格便是市场价格,在此价格下,需求量和供给量相同,都是。经济学里通常称市场价格为均衡价格。这样的价格之所以称为均衡价格,是因为在此价格下,供求达到了平衡。假如价格背离了均衡价格,那么,供求量便不相一致。供求双方就必须相应调节各自的行为,以使供给量和需求量趋向一致。图1-1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价格的变动a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假设人们的收入有所增加,而所有别的背景因素,无论是需求方面的还是供给方面的,都没有变化。假设所考虑的商品是所谓正常品,那么,图1-2中的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到。收入增加以前,均衡价格由原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所决定,记为。收入增加后,需求为
12、价格若仍然停滞在,就会出现短缺。图中短缺量为。未满足的需求推动价格上升,而价格的上涨则起了促进生产、压缩需求的作用。这种调节使供给和需求最终趋于平衡,而价格则稳定在新的均衡水平。显然,当需求扩张时,商品的均衡价格上升,需求量或产量增加。图1-2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b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化,那么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有时较难确定。这是因为,需求的扩张造成价格上涨的趋势,而供给的增加则使价格有下跌的倾向。两种趋势对价格的最终影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增长的相对程度,如图1-3所示。图1-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影响1.2课后习题详解1所有计划经济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13、短缺,所以计划经济又称为短缺经济。计划价格未能跟均衡价格一致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计划价格总是低于而几乎不高于均衡价格呢?答:计划经济制定较低的价格是希望使得更多的穷人能够获得消费机会;行业人设定较低价格能够造成本行业的稀缺性,从而提高自身地位,并且能够要求国家为本行业投入提供更多的并且归其支配的资源。2为减缓城市交通拥堵、限制车辆数量,北京市通过摇号配给牌照,上海市则拍卖有限牌照。试从各方面讨论这两种机制的效果与影响?答:两种方法各有利弊:(1)北京随机抽取的方法更加公平,但牺牲了效率。例如会使得部分当时不需用车的人,为了增加自身最终中签的概率提前进入摇号系统,或者是急需用车的人为了提高概率
14、而迫使家中更多的成员参与摇号,无论哪种情况,最终都导致号牌没有分配到合理的位置。(2)上海的拍卖机制完全市场化,牌照价格上升,导致市场消费者负担显著增大。一些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即使对于车牌需求较大,但是负担不起车牌的拍卖价格而无法获得车牌。因此上海的方案虽然使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但是却损失了部分社会公平性。3永和豆浆、麦当劳等在闹市中心的门店生意兴隆繁忙,收入远远超过周边地区的门店。所以,处于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高于周边地区。是吗?答:不是。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收入虽然远远超过周边地区,但是也面临着较高的租赁费用和税收负担等成本。所以尽
15、管市中心的收入较高,其净利润与收入的比率却是不确定的,因此,净利润率未必高于周边地区;投资回报率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尽管城区门店收入较高,但是由于地价、竞争等因素,其投资总额也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其投资回报率也未必高于周边地区。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若市场达到均衡且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则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不同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和净利润率在扣除风险因素之后大致相等。如果市中心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高于周边地区,则财力、物力、人力都会吸引到市中心地区去。随着投资量和门店数的增加,该地区的产量越来越高,价格就会压下去,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也随之降低。相反,如果周边门店的利润率低于一般
16、水平,那么一些门店就会退出该地区。于是,供给下降,价格上升,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也随之上升。因此,只要市场达到均衡且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则处于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应该与周边地区大致相等。4超市商场里的陈列货架是稀缺资源,其价值在于吸引顾客,越显眼顺手的架位价值越高。本章提到商场可以把架位出售给供货商,出价越高得到的架位越显眼顺手。另一种配置机制可以是由商场决定商品陈列位置。显然,无论是供货商还是商场经理都想要把获利高的商品摆在显眼的地位。又,在供货商支付货架费的情况下,进货价比较高,因为供货商必定会把货架成本考虑进去。试讨论这两种不同机制的利弊得失,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17、对零售价格的影响。(2)对商场利润的影响。(3)对零售业竞争的影响。(4)商场和供应商谁更了解需求?广告、降价促销对货架有何替代作用?(5)从效率和社会福利角度看,由供货商竞争或由商场安排架位,哪种方式比较好?答:(1)由供货商支付货架费时,供货商的成本增加,进货价提高,零售价也会相应提高。由商场决定陈列位置时,进货价比前一种情况要低,零售价比前一种情况要低。(2)由商场决定商品的陈列位置,商场之间的竞争使得商场零售价不会特别高于进货价。由供货商支付货架费,意味着除了能得到原来的利润之外,商场还能获得货架费。这笔类似于“进场费”的利润是不会随着竞争而消失的。尽管商场的进货价格提高,却可以由消
18、费者以更高购买价格的方式来承担这一进货成本,因此增加了商场的利润。(3)商场将价位出售给供货商,使得商场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商场不会有较大的激励去压低商品价格来获得消费者,因此各商场能够制定较高的零售价格,零售业的竞争减弱;商场安排商品的陈列位置,商场便没有来自供货商的固定收入,因而会通过压低零售价格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因此,竞争会增强。(4)商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属于交换的环节,比供货商更了解需求。广告会提升商品的知名度,造成品牌效应,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即使不放在位置好的架位,消费者也愿意购买;降价促销会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在同类型商品中发挥相对价格降低时对其他商品的替代作用,促进需
19、求量增加。(5)从效率和社会福利角度看,商场安排架位较好,这种方式的产品价格较低,消费者的购买价格更加接近于实际成产成本,使得更多支付意愿高于生产成本的消费者能够获得商品,使得整个社会更接近于帕累托最优。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什么是经济学中的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各举一个微观经济学的例子说明这两种分析。(中国人民大学2012研)答: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经济学的三种分析方法。由于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寻找均衡状态,所以从研究均衡状态的角度来区别和理解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1)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例
20、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的外生变量被赋以确定的值后,即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给定的情况下,二者的交点即为均衡点,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为均衡数量,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均衡点不再发生变化。这就是静态分析方法。图1-4均衡价格的确定如图1-4所示,线是需求曲线,线是供给曲线。两者相交于点,所以点表示该商品达到供求均衡点,点对应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对应的产量为均衡产量。此时,市场出清。(2)比较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例如,在上述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外生变量被赋以不同的值后,由此得出的均衡价格
21、和均衡数量是不同的,即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均衡点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比较就是比较静态分析。图1-5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如图1-5所示,原先商品市场的均衡点为,即均衡价格为,均衡数量为。如果需求从增加到,均衡点就会从点移动到点,于是,均衡价格上升到,均衡数量增加到;反之,如果需求从减少到,均衡点就会从点移动到点,于是,均衡价格下降到,均衡数量减少到。第2章消费者偏好和选择2.1复习笔记1预算约束(1)预算约束含义与数学表达人们对消费品的选择和购买受到其购买能力的限制,而购买力则由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决定。预算约束反映了消费者在给
22、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能力。假设一消费者收入为,他只消费两种商品和,其价格分别为和,则预算约束为:预算约束的斜率为,经济解释是,当预算受到约束时,要多买一单位的商品,就必须放弃单位的商品。即一单位的商品的机会成本是单位的商品。预算约束通常是线性的,但如果价格随购买量或消费量而变化,那么预算约束呈非线性。预算约束的概念并不局限于货币收入和货币价格,可以以有限的劳动表示,预算约束的实质是资源的稀缺性。(2)收入和价格变化对预算约束的影响收入变化当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由于预算线的斜率由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决定,价格没变则预算线的斜率不变,所以预算线因收入增加而向外平移。当
23、价格不变而收入减少时,预算线将向原点平移。如图2-1(a)所示,假定原有的预算线为,消费者收入增加,使预算线由向右平移至。相反,消费者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至。图2-1预算约束的变动价格变化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商品1的价格相对商品2的价格变化,这时,预算线斜率发生变化,预算线与轴的截距发生变化,如图2-1(b)所示。反之,预算线与轴的截距发生变化,如图2-1(c)所示。但当和同比例变化时,预算线斜率保持不变,如图2-1(a)所示。消费者的收入与两种商品的价格和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不变。它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未发生变化。(3)税赋或补助对预算约束的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惠中 微观经济学 笔记 课后 习题 考研 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