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docx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再造 庄子&齐物论云: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人类个体的生命本质特征决定了个体的行动和存在是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人类的存在必须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如此才能和谐共生。和谐共生;理论在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生态学领域多有探究,随着西方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大批人类学家的出现,分支学科研究的发展,使得中国已形成了本土化的人类学理论,教育人类学科的确立,出现了多个流派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其中以陶行知、陈寅恪、张诗亚为代表的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秉承了从上古时期以至近现代中国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思想,重点突出古典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人类学的
2、结合,在诸多教育人类学理论流派中,独具特色。 一、和谐共生教育理论之历史源流(一) 和谐共生教育之古代理论孔子云: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 。意思是道;,并不是与人及其行为隔绝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即谓中庸;,中庸者,子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家思想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所谓道,是集天道、王道、人道为一体,不仅在宇宙万物和运动中要遵从此道,施加于人的教育更须如此。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思想在当代教育思想理论中,已逐渐成熟,其理论思想渊源可上溯至上古时期易和道家思
3、想中道;的思想,近古时期孔子礼;的思想以及老子和;的思想。古典和谐共生理论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道-方法论的理论解读。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将宇宙视为一个核心命题。在中国,对宇宙的概念解释为四方上下之为‘宇’,古往今来之为‘宙’。宇宙是中国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天体学中绝对运动的概念学说决定了天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整个宇宙奔流不息,生生无穷地变化着,宇宙万物的根源不在于世界外部,不在于神灵主宰,而在于事物的内部。道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 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老子揭示出一系列
4、的矛盾,如: 有无,高下,难易,祸福,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决定了事物中的人、物的运动方法论,即道;。道的原始含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含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在中庸第一篇天命谓之于性,率性谓之于道,修道之谓教;中的道;和三字经里人不学,不知道;中的道;,都同样应归为方法论的理论范畴。道;是自然之道,是人文之道,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通常的理解是规律;的意思。在论语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5、焉。;天何言哉;这句话明确指出,世间万物都有自身运行的一个系统和方法,尊重和遵守事物变化的规律,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做到不征服,不压迫,尊重自然才是和谐之道的根本。第二,礼-行动的公德基准。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礼是要让人们认清自己和周围人、事、物的相互关系。狭义的礼更偏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古字作禮;,本意是拿个祭祀的器皿装上同是礼器的豆;来祭至高的上;,上者,天、地、君、亲、师也。它的潜台词就是对人对事要有真正的谦卑心,则在外表上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恭敬。说文: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个解释是从四书来的,也符
6、合礼;字的本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第三,時-和谐教育之原则。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的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作为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其意义可想应极不简单,微言大义,而往往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在众多的教学参考书中,将这一句的字面含义都解释为学习过了,要常常复习;。或学到的东西要
7、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在教育中,老师、家长都有可能会要求学生学习过了要注意复习,但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孔子的本意也是如此的话,这显然削弱了论语的份量。時;,从字形上看,日;即太阳,能为万物的生长提供光和热,万物的生长都应顺应太阳运行的节律; 寸;在甲骨文中都是指手; 土;在甲骨文中则是指足;,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時;的道理。每一个季节积日为月,积月为时,积时为岁,时又称‘四时’、‘四季’,春夏秋冬偱环往复、各不一样;。不为人控制,也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人在时;下,只能顺应,而不能征服,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8、二) 和谐共生教育之现当代理论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当代践行者中,陶行知的五生教育;论,陈寅恪的走出史料;研究方法和张诗亚反教育工具论;是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突出代表。陈寅恪的走出史料;研究方法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定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和谐共生教育;的提出者张诗亚教授认为,教育是一种以专门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具
9、有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功能,但从目前的教育形态来看,具有教育工具化和教育功利化的表现。张诗亚认为: 时下我们的教育定位于: 重视人为事物-即人造出来的科学、知识、文化等等已相对独立于其创造者的外部的东西,而轻视、甚至完全忽视了人自身的生命基础教育。在教育工具性和功利性的驱使下大搞学科分类,把教育变成以培养器;为目的的社会活动。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韦伯(Max Weber) 将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 价值理性;是冥思苦索的系统论者靠世界观设计出来的那种理性化,精益求精抽象的概念逐步从理论上把握现实; 还有一种理性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计算和预测后果来实现某种
10、目的,至于这一目的所针对的终极价值是否符合人们的心愿,则是在所不顾的,韦伯将这一理性称为目的理性;,在这一目的理性下的行动称为目的-工具性合理行动;。教育中的这种目的-工具性行动;比比皆是。教育作为以研究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变化以及由个人发展带动的社会发展,这种社会活动不是简单地可以量化、可以证实的,教育关注的不是人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在人发展的总体框架上关注人的整体性、系统性。但是,如果盲目地以用;为目的活生生地把人的教育;肢解,大搞学科分类,只重发展人的工具性,把人当作器;,也就是工具来培养,这严重偏离了发展人;的目标。人的复杂性、研究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物,如果急功
11、近利地为某种职业或某种行业专门培养这一领域的人,人只能成为服务这一行业的一种工具,人的个体属性就会被异化。张诗亚教授举了重庆的棒棒;作为例子: 一个以搬运为行动方式的人,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以及思想完全被忽视,棒棒;二字覆盖了个体的一切特征,人变成了搬运的工具。同理,由教育这一系统培养出来的医生、律师、工程师,与棒棒;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同样也只是工具,只不过在教育;的包装下,成为洋棒棒、专业棒棒、高级棒棒;而已。如今的人们,并没有对教育进行一个深层次的反思-教育到底能为人做什么? 也就是说,个体希望通过教育实现什么并得到什么? 纵观当前社会,人们的教育理想是统一的,家长希望通过教育能让
12、子女进行一所好的学校,最后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便于在进入职场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在这样一种教育需求的驱使下,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测验考试质量评估教师培训等都以学科质量;为中轴进行。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虽说在课程上会有一些选修课、综合课;,但归根结底脱离不了学科和专业的限制,教育偏离了发展人;的方向,却与学科制度和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样一种需求下,学生的培养定位于器;,成为为专业和经济服务的工具,从而钻进了效益;、技术;、工程;的胡同,算了经济账、科学帐,忘了自然的共生、人文的和谐。二、和谐共生之教育理论之内涵当代中国本土教育人类学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
13、在众多教育人类学流派中,从体系到内容,从观点到方法,各有主张。从哲学观和教育观来说,均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是历史上曾经提出过的问题在当代新形式下的新探讨,为当代教育人类学问题提供了认识和解答。(一) 共生教育21 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三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长期贫困迫使国人急于脱贫致富;,本着先治愚后治贫;的原则和思路,把教育定位于服务经济,教育的发展实行的是一个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国民经济总值,增加个人收入,发展地方产业;。张诗亚教授认为,教育与脱贫是两个不同领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和谐 共生 教育 理论 起源 主要内容 再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