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ocx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工作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来自快速兴起并迅猛发展的网络空间的挑战。它在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若不能正确认识挑战,尽早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路径,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力的
2、提升,将会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巨大风险。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新情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某某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某某某某年某某月,我国网民规模达某某.某某亿,互联网普及率达某某.某。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某某.某;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某某.某;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某。”可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时代已然成为一个网络化时代,超过某/某的国民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感知世界甚至塑造三观。网络空间逐渐实现了对现实边界的消解,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样态,不仅深刻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形态和思维方式,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传播提供了具有独特形态的新情境。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仅建构起了一个纯粹技术的虚拟空间,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自由流动的信息连接起无数的网络节点,从而突破传统的物理边界,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人类联系交互生存空间一一网络空间,并在时空、交往和主体三个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缺场”性质。一是时空的脱域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确定的,所处空间和地点是一致的,所处时间和当下是重合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在场,即地域性活动支配的二但是在受互联网信息技术支配下的网络空间中,传统物理空间的地点限制不再是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自由流动的信
4、息在迅速扩散中模糊了物理边界,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时间的流逝。地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延伸使得任何面对面的互动关系都不再确定,变得更加抽象和泛化,人们从时空关联中脱离了出来。二是交往的隐匿化。与现实空间中确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不同,网络空间中参与主体的身体和身份特征相对于他者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除非他自我主动暴露,否则没有人会知道他的性别、年龄、性格等。流动的信息架起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桥梁,电子设备作为中间载体,将人们从彼此交互的地域性关系中脱离出来,并跨越无限的时空距离,重构起身体缺席、身份消隐的匿名交往实践。另外,由于减少了很多具体环境的限制,通过匿名交往产生的联系反而更加纯粹,人们相互之间能
5、够更加容易形成共享观念和价值观三是主体的去中心化。网络空间的兴起不是从上而下的政策推动,而是无数网络参与主体的共同积极推动。与现实世界中组织架构清晰、管理层次严明的社会实体组织不同,交往的隐匿化使得网络空间是“由网络参与主体自发形成的关系松散却联系紧密的非结构化的组织群体“,没有人能够占有绝对权威的中心位置。在这个空间中,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能成为焦点。在现实中可能身处被动地位的普通大众在这里能轻易掌握主动权,建构起以自己为中心向四周散发信息的网状结构。因此,网络空间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情境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交往的隐匿、去中心化的组织、观念的复杂感性多元和交往的交互连接
6、等网络空间的鲜明“缺场”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网络空间中思想意识的混乱无序和价值体系的目标偏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传播增加了难度。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面临的新挑战网络空间在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自由、平等发声平台的同时,也为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碰撞交锋提供了新的平台阵地,这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网络思潮的多元化、复杂化,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主导力。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共存,各类思想文化观念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反映到网络空间中就是不同思潮形态皆有一
7、席之地,有发端于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也有产生于社会现实的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复杂多元程度远远超过现实社会思潮。这些网络思潮还经常利用网络大V等代言人在社会大众热衷的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进行观点宣传和传播,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失语、缺场与解释不清等问题,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引领。受社会思潮纷繁激荡、思想观念日趋活跃和生长环境多元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基础、认识能力、觉悟程度、政治素养亦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水平。很多缺乏辨别能力的群体很容易受到网络思潮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质疑和动摇,并将“负能量”传播给身边人,
8、这些都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主导力。二是传播话语的符号化、碎片化,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聚合力。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社会发展速度,也加速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相比于深层次的思考和长篇大论的理论分析,直观化、平面化、简单化的信息开始成为人们在短时间内接受外界声音的重要途径。作为意识形态传播所必需的载体一一话语,其表达已经不再局限于强调逻辑性、概念性、理论性的传统文字阐释,而是更多借助于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符号象征呈现出来,达到生动形象灵活快捷的传播效果,从而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日益碎片化,意识形态内涵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甚至会被随意裁剪和污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提升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网络 传播 效力 挑战 对策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