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本规划依据国家“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省“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旨在明确“十五五”时期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谋划重大举措,部署重大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战略性、指导性文件。规划中的自然资源是指全市行政辖区内的土地、森林、矿产、湿地等自然资源。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基础与形势(一)“十四五”回顾“十四五”是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提档升级、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建机制、打基础、促融合、全面开局的关
2、键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全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1 .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全面完成自然资源和规划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成10家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推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砂石土等直接出让采矿权的“净矿”出让机制。2016年9月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正式启动,实现“一网通办”“一窗办理”“交房(地)即发证常态化,妥善处置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版图教育基地,市被确
3、定为全省5个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市级节点城市之一。2 .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率先获得省政府批复,实现主城区控规全覆盖。先后组织编制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30年)等60项专项规划,制定市15分钟生活圈导则等20项导则。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的原则,开展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启动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开展“三区三线”划定,曲阜市被列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县。全力推进“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中心城区重点任务,城市品质产生质的提升,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3 .要素保障持续有力。强化土地要素供给,建立“要素跟
4、着项目走”机制,累计供应建设用地14万亩。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94万亩、闲置土地1.65万亩。全面启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健全“标准地”出让标准程序。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资源要素保障服务。4 .耕地保护不断加强。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指示批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完成“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任务,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查整治深入推进,卫片违法比例2020年度降至历史最低。全市耕地平均质量等别7.69,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5 .林业保护成效显著。初步建立“林长制”体系,全市累计造林88万亩、完成荒山绿化15万亩
5、建设完善绿色通道2082公里,创建省级以上森林乡镇17个、森林村居150个,市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邹城市、曲阜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汶上县、梁山县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累计完成湿地保护修复50万亩,南四湖湿地被评为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逐年提升,市被国家林草局推荐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遴选城市。科学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6 .矿业转型久久为功。地质勘查找矿成果丰硕,新增稀土氧化物总量60万吨,地热资源调查取得突破性成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矿山总数由2015年底的132个压减至89个,其中大中型矿山79个。完成治理历
6、史遗留露天矿山7.75万亩,治理率79.17%o编制实施市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20162030年),累计治理稳沉采煤塌陷地39.33万亩,其中历史遗留塌陷地10.55万亩,稳沉和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治理率分别达到82.07%、83.73%,塌陷地治理被列入全国10个生态价值典型案例之O7 .法治科技更加坚实。出台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建立一村一名自然资源咨询员制度。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完成自然资源数据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实现全市域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年度覆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稳步推进。科技管矿迈出新步伐。林业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8 .党建统领
7、坚强有力。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有效,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完善,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自然资源部门先后获得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青年文明号、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但是,全市自然资源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耕地保护压力依然较大,个别地方依法用地意识树得不牢,违法占用问题屡禁不止,遏制耕地“非农化”依然任重道远。二是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粗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扭转,闲置低效用地盘活难度越来越大,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然资源需求仍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三是“绿水青
8、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得还不牢固,矿山修复治理、绿色矿山建设距离上级标准要求存在差距,采煤塌陷地面广量大,自然保护地管理有待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亟待破题。四是自然资源价值显化不够,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和科技化程度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五五”时期合力攻坚、统筹解决。(二)“十五五”形势“十五五”时期,是市在新起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动能转化全面突破的加速显效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期、拉长补齐短板实现共建共享的集中攻坚期。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发展的背景环境、形势任务和目标要求都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1 .深入推进生态
9、文明建设,要求加快自然资源绿色低碳发展。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要求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不断提升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能力;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2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更加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更加安全的自然资源保障,对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提出更严更高要求。奋力实现“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迫切需要加快构建高品质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
10、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产品价值服务。3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持续深化自然资源改革创新。全市自然资源领域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面临诸多矛盾问题,自然资源规范化、法治化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差距较大,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十五五”时期,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综合施策,补齐短板弱项,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迈上新台阶。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11、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和“实施九大战略”“实现六个走在前”“强力攻坚十项重点工作”要求,全面履行“两统一”职责,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着力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创新,着力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以更加坚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更加科学精准的管理调控、更加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自然资源力量。(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自然资源工作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12、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水平的标准,发挥自然资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健全自然资源利益分配和调节机制,推进全民共享。3 .坚持保护修复并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4 .坚持节约集约理念。健全完善促进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推动资源要素由
13、外延扩张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5 .坚持底线红线思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自然资源保护底线;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把依法依规贯彻工作始终,为各项工作提供法治保障。6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强化寻标对标,加快培育有影响有特色的改革创新项目;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深化数字赋能,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三)主要目标展望到2035年,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基本形成,都市区引领城乡协调发展;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形成,自然资源要素市场配置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
14、补偿制度全面实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权益充分彰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完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稳固,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0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1 .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对“一心两廊三带”支撑作用更加有力,助力都市区建设,引领带动全市域一体化快速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力。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格落实。2 .要素保障能力更加坚
15、实。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优质项目用地需求应保尽保。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机统一。3 .资源保护修复更加有力。完成省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任务,稳沉塌陷地治理率达到100%、未稳沉塌陷地治理率达到30%;基本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大中小型绿色矿山建成率分别达到90%80%70%;森林覆盖率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保持稳定,碳汇能力持续增强。4 .自然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目标;集约节约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健全完善;
16、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5 .治理管理体系更加完备。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等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不动产登记更加便民利民;自然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果得到巩固提升;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升。专栏:“十五五”时期自然资源主要指标类型指标2020年2030年属性住态仔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万平方公里)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约束性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完成国家和约束性省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约束性湿
17、地保护率(%)60预期性采煤塌陷地治理率(%)已稳沉82.07100约束性未稳沉30约束性a源利用类耕地保有量(力亩)893.36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约束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750.23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约束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控制在国家和约束性省下达任务以内矿山数量(个)89100预期性其中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比例()89.5390预期性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国家和省下达任务以内预期性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预期性三、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根据“一心两廊三带”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和打造“全国都市区建设示范城市”定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和
18、刚性管控作用,大力实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一)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1 .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编制镇村规划,实现总体规划全域覆盖。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加强底线约束。制定市域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实现“多规合一”一张图管理。强化城市规划管控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做好控规编制和更新完善工作。加强规划编制研究提升,立足城乡品质提升,从要素空间保障、交通品质提升、生活游憩便捷等方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
19、服务设施配置完善。2 .健全严格的三条线管控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动态评估优化机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储备区制度,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布局,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必须严格论证。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考核
20、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将80%以上的城镇建设用地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加强与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基础设施黄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等控制线的协同管控。特别用途区原则上禁止任何集中建设行为,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不得新增除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工程、必要的配套及游憩设施外的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3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系。完善适应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的相关领域配套政策,做好镇村空间规划审批工作,保障国土空间规划有效实施。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细则。实施监督体系,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建立国土
21、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严格规划技术审查,建立健全规划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和实施监管机制,对下级规划中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方,采取预警和限制性措施。加强动态评估,实行年度评估制度,对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性指标、生态保护、开发格局等方面进行评估。建立规划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监督全过程留痕制度,确保规划管理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4 .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全要素的空间管理制度,设定林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目标以及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年度目标。针对农业、生态和城镇三类空间的不同特点,依
22、据国土空间分区的管控要求,制定实施“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空间准入模式,落实正负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控。强化用途管制监管,健全用途转用管控体系,对接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探索“空间+要素”两级转用管控制度。开展用地审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初步构建三级联动的用途管制监督系统,建立用途管制评估纠错机制,增强用途管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1 .强化区域崛起引领。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区域重大战略,全面融入“一群两心三圈”、接轨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增强“联通南北”的链接作用,对接陆桥、沿黄通道。延续“承东启西”的节点作用,辐射带动鲁西豫东并与东部沿海接轨。加快转型升级
23、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和智造基地,形成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的发展格局。2 .优化城镇发展格局。落位主体功能,实行分区指引,划分都市区、南部环湖特色发展区、东部山林特色发展区、北部临黄特色发展区。按照“中心提升、新区集聚、全域一体、组群发展”的导向,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都市区为主阵地,县城和小城镇为战略支点的现代城市体系,成为科学分工、错位互补的协同发展共同体。3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快东部森林生态屏障建设,基于自然地理、山水生态,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强化荒山绿化,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公益林比重,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
24、维护功能。突出沿黄沿河生态带修复保护,因地制宜建设防护林生态廊道和生态休闲景观长廊,严控沿线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留足生态缓冲空间。以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节点,相互串联,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绿化体系,构建彼此呼应的网络化生态系统。4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加快生产要素集聚集中,着力推进产业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以及经营规模化,全力打造中部高效农业发展区、北部种养循环农牧区、南部特色农业发展区、东部农林复合发展区、环湖农渔复合发展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实施土地整治,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构建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三)全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自然资源保护 利用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