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省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开局起步的五年,也是加快制造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的五年。为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强省,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制造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第一节“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三个转变”,持续深入打好转型攻坚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站在了历史的
2、新起点。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全省工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55万亿元提高到2025年的近1.78万亿元,规模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智能终端、新能源客车、盾构装备、超硬材料等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制造业对支撑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顶梁柱、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装备制造、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比重从2016年的44.4%提高到2025年的46.8%,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从11.2%提高到22.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8.7%提高到11.l%o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3个,基本建成装备制造、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
3、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016年的0.5%提高到2025年的1.41%,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1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4.9%上升到43.4%,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42.5%。国家级创新载体达到179家,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实力显著增强。百亿级制造业企业达到4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24家,中小企业数量从43.44万家增长到54.05万家,从业人员数量从1236.73万人增加到1321.02万人。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质量标杆企业1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2家。融合赋能加
4、速渗透。数字赋能作用持续增强,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步伐加快,”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提高到53.2,创建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25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8个、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13个、服务型制造示范10个,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车间)57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5个,累计10万余家企业上云。绿色发展进展明显。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75%,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5个、绿色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10家、绿色设计产品32个,9家企业获得国家级能效、水效“领跑者”称号。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稳步推进,水泥、碳素、铸造等
5、领域过剩与落后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和淘汰。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充分发挥陆上、海上、空中、网上四条丝绸之路的开放优势,持续扩大开放通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连续举办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豫京、豫沪、豫浙、豫苏等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全省承接先进制造业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422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2万亿元,华为、上汽、格力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布局我省。第二节“十五五”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
6、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机遇与有利条件。一是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创新融合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融合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国际国内众多地区在很多领域均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可通过“换道超车”促进全省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二是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多领域战略平台融合联动叠加效应持续显现,为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提供
7、了方向。三是我省战略腹地综合效应日益凸显。我省处在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战略枢纽位置,亿万人口大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激发,我省可利用交通区位、内需规模以及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优势,加速补齐短板、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主要挑战与制约因素。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逆全球化升温,制造业受发达国家高端挤压和其他国家中低端抢占的态势有增无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加速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我省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获取先进技术与推动产业升级的难度加大
8、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展开全面竞争,我省技术、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仍然匮乏,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对高端产业要素的吸引能力不强,招商引资难度增加。三是我省制造业发展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问题,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产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仍然不紧,缺少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龙头企业和深耕细分领域的冠军企业。综合研判,“十五五”期间我省处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制造业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期,数字赋能、智能提升、绿色低碳的加速期,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攻坚期
9、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机遇期。第二章开启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新征程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制造”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中高端,建设高能级创新生态、高赋能智能制造、高耦合“两业”融合、高质量群链共生、高融通企业发展、高水平产业平台、高层次开放合作、高覆盖绿色制造、高协同区域发展体系,
10、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加快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全省制造业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迈进,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第二节战略任务与导向战略任务。提质发展材料、装备、汽车、食品、轻纺5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7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和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6大未来产业,着力构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
11、制造业体系。战略导向。为完成构筑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坚持以下战略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链引导创新链,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突出优势再造。通过再造整合重组巩固提升已有优势,加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推动交通优势向枢纽优势转变,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推动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全面提升数智赋能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换
12、道领跑。坚持“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培土奠基生态圈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注重绿色低碳。把握政策导向,突出“双控”倒逼,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推动重点行业有序达峰,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强化“项目为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把项目建设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抓手,围绕“三个一批”,从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不断催生调结构突破点、新动能生长点、稳增长关键点。第
13、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制造业比重保持稳中有升,传统产业转型基本实现高位嫁接,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未来产业布局实现重点突破,“五链”深度耦合格局全面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更趋巩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链群完整、生态完备、特色明显、发展质量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强省。综合实力更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新增25家左右百亿级“头雁”企业,形成7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打造2-3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结构更优。未来产业形成赛道领跑新优势,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
14、支柱,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传统产业加速高位嫁接,形成“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创新能级更高。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100项产业基础“卡脖子”项目技术突破并推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质量品牌更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5,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7%左右,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融合赋能更广。“两化”融合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2,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13%,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15、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制造建设模式有效推广。绿色含量更足。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综合实力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0.47全部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28.130千亿级产业链数量(个)1930百亿级企业数量(家)4260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1.115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T.业增加值的比重()22.430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6.23
16、0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1.492.47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0.521.24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家)1030高新技术企业数(家)6310新增10000家质量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2.984.5规模以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7%左右融合渗透“两化”融合发展指数52.362智能制造就绪率(%)6.813国家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量(家)新增33家每年新增30家企业上云数量(家)累计10万累计25万绿色发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22%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83国家级绿色园区(工厂)数量(
17、家)累计125累计200到2035年,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通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建成,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地位更加稳固。到2050年,现代制造业体系全面形成,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第三章推进新型化,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以材料、装备、汽车、食品、轻纺为重点,推进科技赋能增效,加快制造模式新变革和“材料+装备+品牌”提升,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第一节材料工业巩固钢铁棒材、板材、管材等品种优势,做优钢铁终端产品,推动
18、钢铁企业建设大型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中心,支持钢铁企业发展下游用钢产业和服务型钢铁制造,完成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推动钢铁行业加快向先进金属材料转型。适度保持电解铝规模,延伸铝加工产业链条,加强再生铝利用,做优铝板、带、箔等优势产品,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产品,推行“原材料+制成品”特色集群模式;发展铅、锌深加工高端产品,实现产品合金化和制品化,加强再生铅锌回收利用;大力发展铜深加工产品和铜基新材料,推动铜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动有色金属向先进合金材料转型。提高高标号水泥比重,鼓励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开发水泥多功能复合产品,推动水泥企业向装配式建筑发展,支持水泥企业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技术研发和
19、应用;加快平板玻璃向多功能型玻璃发展,重点发展高强基板玻璃、真(中)空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板材、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等新型玻璃制品;加速普通耐材向高品位耐火原料、功能新材料、环境友好型耐材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资源建材、固体废物再利用建材、纳米建材、节能环保建材、智能墙材等,加快研发生产高强度、高保温、装饰一体化的新产品,推动建材行业向新型绿色化转型。推广“降油增化”技术,推进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发展,培育精细化工产业,推动向功能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发展;以煤基醇酸酸氨及深加工为重点,以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可降解环保材料、聚碳新材料等为突破口,建成“一头多尾”、产品多元的国内一流现代煤化工基地;巩固氯
20、碱、纯碱、岩盐等优势,拓宽氯气、氢气下游应用,延伸发展高端下游产品,建设全国特色盐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转型。专栏1:重点产业基地布局1 .钢铁基地U以安阳、济源、信阳、周口、南阳、平顶山为重点区域,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重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强供应链合作.打造先进钢铁产业链条,建设先进钢铁生产基地。以许昌、平顶山为重点.加快回收体系建设.推动不锈钢向中高端转型。2 .行色金属基地。以洛阳、郑州为重点区域,加强国内外合作,支持打造铝合金完整产业链.推进材料轻型化转型,建设铝材料及制品生产基地。以洛阳、鹤壁、郑州、济源、三门峡为重点区域,推进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支
21、持铜、铅锌、白银、黄金等有色金属部件化发展。3 .绿色建材基地。以洛阳、鹤壁、新乡、许昌、南阳等为重点,聚焦水泥、玻璃等行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动装配式建筑应用,推动传统建材转型,打造新型玻璃及墙体、装配式建筑产业转。以郑州、洛阳、濮阳为重点区域.推动新型耐材向服务化、集成化转变.打造新型耐材产业链1.现代化工基地U以洛阳、濮阳、南阳等为重点推动石油化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石油化工产业链。以濮阳、平顶山、鹤壁、商丘、许昌、三门峡、焦作、安阳、驻马店等为核心区域.推动煤化r向精细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形成完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链C以平顶山、南阳等为重点区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22、推动盐化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C支持各地依据百身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特色化工产业做大做强。第二节装备制造巩固提升电气装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盾构装备和起重机械等5大领域优势,围绕特高压建设,推动输、变、配等领域优势单体装备向成套装备转变,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以及大容量超高速永磁电机、高端重型电机等核心装备。发挥粮食生产与加工大省的综合优势,推动拖拉机、田间管理与收获等传统农机装备向智能大马力拖拉机、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设施农业装备、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智能化农机装备、低碳保质粮油产品干燥装备和现代畜牧养殖的智能化装备转变。推动采矿、矿物加工、矿物输送装备向成套化、低碳
23、化、智能化转变,发展“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服务”的矿山装备产业链。加大桥式起重装备、门式起重装备、防爆起重装备、抓斗起重装备、悬臂起重装备等产品的智能化研发力度,推动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打造一批“大国重器”。专栏2:重点产业基地布局1 .电力装备基地.以许昌、平顶山为核心区域,加强输变电核心设备以及新能源装备研发.推动超特高压、高中低压输变电装备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电力装备产业基地。2 .农机装备基地Q以洛阳、开封、郑州、许昌、南阳为重点区域.提高低损、高效农机系列设备的可靠性、精准性和智能性,推动高可靠性、精准性、智能性的全过程农机装备发展,建设农机装备产业基
24、地。3 .矿山装备基地。以洛阳、郑州、焦作、平顶山、新乡、安阳等为重点区域.推动攻克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高端矿山开采和矿物加工成套装备核心技术.引领矿山装备网络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4 .起重装备基地U以新乡长垣为核心区域.发展高端和新型专用起重机产品.推广服务型制造和再制造等新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推动起重装备轻量化、专用化、智能化转型,打造起重装备产业链。5 .其他特色装备基地。鼓励南阳、濮阳、新乡、洛阳、开封等地以产业基础为依托,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防爆、油气、航空航天、空分等特色装备高端化发展。第三节汽车工业发挥客车整车企业优势,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强化与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制造业 质量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