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
《“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自然条件市位于省最北部,南北纵跨128公里,东西横越122公里,处于北纬3512,3622,和东经11337,11458之间,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西接长治,东邻濮阳,北接邯郸,南连鹤壁、新乡,全市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一、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市处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交界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山丘区,间有小型盆地,山区海拔高程一般在100O米以上。东部为冲积平原,海拔高程5070米。地形复杂多样,平原、山地、丘陵、泊洼分别占总面积的53.8%、29.7%10.8%、5.7%o市地理位置及
2、地形地貌图气象特征:市地处半湿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多年平均气温13.6降水量582.9毫米、水面蒸发量943毫米。受地形差异影响,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最大为760毫米,东部平原最小为480毫米;年际降水量变化较为剧烈(1963年为1104毫米,1965年为297毫米);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发洪涝,冬春多发旱情,69月份降水量41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二、河流水系与水资源河流水系:市地跨海河和黄河两大流域,流域面积分别为5702平方公里、1711平方公里。全市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37条、100O平方公
3、里以上河流共8条,境内主要河流有渔河(又称河)、汤永河、洪河等。全市现有水库45座,其中大中型水库9座,控制流域面积2260平方公里,约占山丘区面积的75.4%。水资源:市1956-202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5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47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5.69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0.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12亿立方米,地下水7.6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1.90亿立方米。除本地水资源外,过境和外调水可利用量即国家分配市引调水指标约9.30亿立方米,其中引黄1.1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3.34亿立方米,引漳(
4、含引岳城水库)4.81亿立方米。三、水生态市处于我国西部生态区向东部生态区过渡的华北生态区域,地形地貌多样,资源禀赋较好,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产品提供等多种生态功能。市河渠纵横、库塘众多、水生态系统较为丰富,全市森林面积277.5万亩,森林覆盖率25%;全市湿地总面积15.5万亩,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四、水环境2020年全市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目标要求。淅河、淇河、露水河3条河流水质状况为优,渔河、粉红江、洪河、茶店坡沟、金堤河5条河流水质状况为良好,卫河、硝河、汤河3
5、条河流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五、水灾害市地势西高东低,山丘区向平原过渡地带短,洪水缺乏缓冲、直泄平原,且西部太行山区为暴雨中心,极易造成大的水灾。19502021年,市遭受特大水灾年份有1956年、1963年、1982年、1996年、2016年和2021年等,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市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局部性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大范围、全市性的大旱也时有发生。19502021年,市遭受较大旱灾的年份有1965年、1981年、1986年、1992年、2000年、2009年、2011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第二节社会经济市位于京
6、津冀周边协同发展区,是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截至2020年,市下辖四区(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一个县级市(林州市)和四个县(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共9个县(市、区)。一、人口及经济截至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547.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0.46万人,乡村人口257.17万人,城镇化率53.04%。全市生产总值227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39.3亿元,第二产业983.3亿元,第三产业1052.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5:43.2:46.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1726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0元
7、二、农业生产力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市,是国家重要粮食核心区,被誉为“豫北粮仓”。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572.55万亩,耕地灌溉面积454.8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7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840.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34.2万亩;粮食总产量383.8万吨,其中夏粮产量207.3万吨,秋粮产量176.5万吨,粮食亩产量456.5公斤。市是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市之一,主要有能源、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共计50余种,优势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旅游资源丰富,殷墟、红旗渠久负盛名,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6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
8、区6家。水利风景区5家。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素有“渔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农耕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多与水密切相关。四、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31亿立方米,2020年人均水资源量261立方米,约占全省、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8%、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250立方米,约占全省、全国亩均水资源量的74%、16%o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布不匹配,按各县(市、区)常住人口统计,市区人均水资源量仅156立方米,人均生产总值4.98万元;其他区域人均水资源量308立方米,人均生产总值3
9、78万元。第三节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初步形成了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水治理体系,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粮食稳产增产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20年,全市建成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36座;全市有防洪任务的河段长924公里,已治理河段长561公里,其中达标河段长244公里;修筑堤防总长度680公里,其中-5级堤防长207公里、达标堤防长207公里,保护人口181万人,保护耕地349万亩;修建分(泄)洪闸43座,排(退)水闸32座,建成蓄滞洪
10、区7处;除涝面积达到3年一遇以上的约100万亩;有效减轻了洪涝威胁。全市建成了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基本实现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健全了应急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积极践行“节水优先”治水思路,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了市节水发展规划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等,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提高,荣获“省级节水型城市”称号,8个县(市、区)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验收。2020年,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42,节水灌溉面积195.27万亩,高效
11、节水灌溉面积160.71万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66.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9.5立方米;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76%o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兴建了大量蓄、引、提、调水工程,建成水库45座,总库容4.47亿立方米,塘坝1006座、窖池14.94万座;提水泵站119座,引(进)水闸31座;规模以上机电井7.21万眼;万亩以上灌区11处,耕地灌溉面积达454.80万亩;初步形成了本地水和南水北调、引黄、引漳等外调水多源互补的城乡供水体系,各类工程现状供水能力20.84亿立方米。水环境质量持
12、续改善。先后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河流清洁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多项工作,环境治理从分散治理逐步向系统治理和规模治理方向发展;河长制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从“有名”走向“有实有为”。“十三五”期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目标要求,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37.5%;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南水北调总干渠水质稳定达到II类;全面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影响群众多年的脏、舌L、臭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泡河、汤河等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十三
13、五”期间生态调水4.7亿立方米。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9.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和水源涵养区,有效促进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滑县、汤阴县、内黄县3个县作为治理试点开展工作,压采地下水087亿立方米。水文化建设初见成效。立足水文化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紧紧围绕治水实践,总结认知水文化历史积淀和丰富内涵,深入挖掘红旗渠、跃进渠、大运河遗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水文化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在长期治水实践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升华。启动了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成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跃进
14、渠红色教育基地等水文化基地,举办了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大运河文化带论坛,编纂了市水利志,丰富了水文化内涵。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先后制定出台了43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法规体系,规范了涉水管理行为;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将市域范围内所有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组织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全市所有持有取水许可证自备井纳入费改税系统;全面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65.87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持续开展“放管服”改革,建立了权责清单,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上网;涉水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水土保持等监督执法得到全方位加强;初步建设完成了市防汛抗旱、水资源监控等水利应用系统,实现了水利业务、政务
15、的普遍覆盖和应用。第四节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和关于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国家战略实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国土空间管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等,为我市治水兴水面临的新形势,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治水兴水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作为治水兴水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支撑保障绿色永续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治水兴水指明了奋斗目标。
16、四水同治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解决市治水兴水中的新老水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需求侧管理,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治水兴水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市地处中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给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对治水兴水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治水兴水的战略定位,
17、开创新局,紧抓机遇,大力推进治水兴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兴利除害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进程,以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治水兴水赋予崭新课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期治水兴水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四水同治必须紧扣主要矛盾的转化,回应人民期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新老水问题,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国土空间管控对四水同治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涉水空间作为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
18、部分,必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强化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确定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分类分级提出涉水生态空间和水利基础设施用地管控措施、保护要求,纳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为治水兴水留足发展空间,为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落地实施提供水空间保障。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对四水同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市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实现产业实力、城市规模能级、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治理能力等“八个领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系统
19、解决水安全中的新老水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智慧水管理的要求,给四水同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五节存在问题防洪减灾体系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市防洪排涝还不达标,卫河淤积堵塞严重,行洪能力下降;渔河市区段防洪标准不达标;市区西部现有排水体系不满足排涝要求;汤永河、洪河、茶店坡沟等河道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河道未进行系统治理,行洪与除涝能力不足;东部平原区河道排涝标准偏低;重要山洪沟防洪标准低;蓄滞洪区设施尚不完善,启用和有效控制难度大;部分水库和水闸存在安全隐患;抗旱工程体系仍不完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水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
20、局不相匹配。全市水资源总量14.31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约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8%、74%;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约70%集中在汛期,山区多平原少、年际间丰枯悬殊;人口经济布局与水资源禀赋不匹配,市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40%,水资源量仅为全市的20%,而其他县(市)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60%,水资源量却为全市的80%。随着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口和产业的加速集聚,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节水体系尚不完善,用水管理需进一步加强,节水效率有待提高,节水意识还需加强。单方水生产总值产出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
21、灌溉面积的35.3%;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9.76%;非常规水利用量仅占总用水量的1.5%o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水资源调配网络不完善。南水北调、引黄、引漳等外调水源的配套工程体系不完善,效益发挥不足;水源工程不够,卫河等过境水利用不充分;供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供水占比58%,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调度和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不高,城乡供水一体化程度不高;灌区输配水体系不完善,部分灌溉工程老旧失修。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地表水优良比例总体不高,受地表污染影响地下水质污染风险趋高。雨污分流不彻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有待完善,工业污
22、废水处理标准需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任务重、难度大。水生态系统脆弱。河流径流量主要靠降水补给,受天然径流量减少影响,季节性断流问题突出,河道生态水量不足,生态基流和敏感期生态需水难以满足,保障难度越来越大;受建设活动影响,水系连通不足,湿地面积萎缩、栖息地退化。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截至2020年,全市仍有843.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部分地方坡耕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生态空间不足。2020年全市共超采地下水2.39亿立方米,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开采程度达146%o水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待加强。水文化遗产、遗址众多,但对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23、利用不够,文化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有待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水文化涉及水利等多个部门,部门间、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利益调节的常态化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完善和提升。涉水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不完善,河长制尚需出台配套法规规章,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治水兴水机制不健全,协同治水需进一步加强,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还不够系统;工程建设监管能力尚有短板,工程运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监管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水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第二章规划思路与布局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同治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