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抗旱预案.docx
《宿迁市抗旱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迁市抗旱预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宿豫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原则1.3 编制依据1.4 适用范围2基本情况2.1 自然地理2.1.1 地理位置2.1.2 地形地貌2.1.3 气象水文2.1.4 河流水系2.2 经济社会情况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2.4 灾害特征2.4.1 洪涝特征2.4.2 历史洪涝灾害2.4.3 旱灾概况2.5 洪涝防御体系2.5.1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252城区防洪体系2.5.3 城区排涝体系2.6 抗旱能力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3.1 指挥机构3.1.1 区防汛防旱指挥部3.1.2 区防指组成3.2 职责分工3.2.1 区指挥机构职责3.2.2 重点防汛工作组职责3.2.
2、2.1 中运河防汛工作组322.2 新沂河防汛工作组322.3 .3城区防汛工作组322.4 .4六塘河防汛工作组322.5 马河防汛工作组322.6 区防办职责322.7 区防指成员单位职责4预防和预警4.1 灾害监测4.1.1 气象信息4.1.2 水情信息4.1.3 工程信息4.1.4 灾情信息4.2 预警类别与等级4.2.1 洪水预警4.2.2 暴雨预警4.2.3 台风预警4.2.4 枯水预警4.2.5 农业旱情预警4.2.6 城市旱情预警4.3 预警发布与解除4.3.1 预警发布4.3.2 预警解除4.4 预警行动4.4.1 预防预警准备4.4.2 河道洪水预警行动4.4.3 暴雨预警
3、行动4.4.4 台风灾害预警行动4.4.5 枯水预警行动4.4.6 农业旱情预警行动4.4.7 城市旱情预警行动5应急响应5.1 应急响应等级5.1.1 W级响应启动条件5.1.2 III级响应启动条件5.1.3 II级响应启动条件5.1.4 I级响应启动条件5.2 应急响应启动与解除5.2.1 应急响应启动5.2.2 应急响应解除5.3 应急响应行动5.3.1 发布方式5.3.2 发布范围及对象5.3.3 应急响应行动5.4 应急响应措施5.4.1 河道洪水响应措施5.4.2 雨涝灾害响应措施5.4.3 台风灾害响应措施5.4.4 水利工程险情响应措施5.4.5 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5.4.6
4、 旱涝急转应急处置5.5 应急响应保障5.5.1 通信与信息保障5.5.2 抢险与救援保障5.5.3 供电与运输保障5.5.4 治安与医疗保障5.5.5 物资与资金保障5.5.6 应急备用水源保障5.5.7 社会动员保障5.5.8 宣传、培训和演习6后期处置6.1 灾后救助6.2 水毁工程修复6.3 灾后重建6.4 抢险物资补充6.5 调查与总结7附则7.1 编制、审查与审批7.2 预案修订7.3 预案实施时间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做好宿豫区洪涝干旱灾害的预防与处置工作,保证防汛防旱工作依法、依规、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全
5、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 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2)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主体,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3)以防为主,防抗就相结合。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强化预防和应急处置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4)统筹兼顾,服从全局。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流域区域兼顾,突出重点,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坚持第一时间响应,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抓群结合、平战结合、上下联动。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
6、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抗旱预案编制导则江苏省防洪条例江苏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宿迁市防洪预案宿迁市抗旱预案以及宿豫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1.4 适用范围适用于宿豫区境内发生的(以及邻近县、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但对宿豫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洪涝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2基本情况2.1 自然地理2.1.1 地理位置宿豫区为江苏省宿迁市所辖三县两区之一,位于江苏省北部,东经117。5615118。3730,北纬33423034。1230,东接洸阳、泗阳,南靠洋河新区,西
7、邻宿城区,北隔沂河与新沂接壤。居徐州、淮安、连云港三市的中心地带,处于徐连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2.1.2 地形地貌宿豫区大部分地区属于黄、淮、沂、洸、平原,北部有鲁南丘陵的延伸部分(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2%),宿豫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形成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平均高程38m左右。地势平坦,地形起伏小,相对高差小。2.1.3 气象水文宿豫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冬季盛行偏北风,干燥少雨;夏季盛行东南风,温热多雨。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均降雨量907.10mm,丰水年份达1597.5mm,枯水年份仅为495.5mm,且降雨时空分布不
8、均,69月份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65%,极易形成集中暴雨,春季则多干旱,是个易旱易涝、水旱灾害频繁地区。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气温14.3,最低13.3,稳定通过OC的日数为310.5天,活动积温5189。历年最高气温一般在35C38C之间,最低气温在-4C-5C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213.2小时,日照率为50%,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o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东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为2.8ms,年平均无霜期205天。2.1.4 河流水系宿豫区地处淮、沂、流水系下游。历来有“洪水走廊”之称,辖区主要有京杭大运河、六塘河、新沂河等流域性河道。其中京杭大运河从西北顺河向东南纵贯5个街道、乡
9、镇,由仰化镇出境流入泗阳县,境内全长37.4kmo六塘河起源于骆马湖,沿东南流入泗阳县。境内全长36.5km0新沂河从嶂山由西向东流入流阳县,境内全长15.3kmo2.2 经济社会情况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7.86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105.95亿元,增长8.5%。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初步核算为66899元,比上年增长6.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993元,位居全市县区首位。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宿豫区水资源总量相对较丰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909.
10、5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651亿立方米。平水年(50%)工业用水3130.38万立方米,农业用水97939.77万立方米,生活用水1978.01万立方米,合计10.3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75%)工业用水3130.38万立方米,农业用水91926.79万立方米,生活用水1978.01万立方米,合计9.7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90%)工业用水3130.38万立方米,农业用水98786.68万立方米,生活用水1978.01万立方米,合计10.39亿立方米。2.4 灾害特征2.4.1 洪涝特征宿豫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季风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本地区暴雨主要有江淮气
11、旋切变线(包括冷切变、暖切变和涡切变X台风低压、台风倒槽等天气系统造成。区内雨季多开始于7月中旬,暴雨主要发生在78月份。涡切变、槽是形成江淮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由于冷暖气团遭遇,产生的锋面低压和静止锋,形成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产生大暴雨或连续大暴雨,暴雨强度大,雨区笼罩面积广,持续时间长;台风雨主要发生在8、9月份,当台风与其它天气系统遭遇时,常造成来势迅猛的特大暴雨,导致区域洪涝灾害频发。242历史洪涝灾害宿豫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导致洪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宿豫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18次,典型年份有:1957年、1963年、1974年、2003年、2008年、2010年、2016年
12、近年来,宿豫区典型洪涝灾害情况如下:1.1957年洪灾。沂、洸、泗地区发生大到大暴雨,7月625日,累积降雨量达500600mm,入骆马湖30天洪量达214亿m3,相当于50年一遇。黄墩湖被迫开口滞洪(7月16日开3个口门Jb同期宿迁降雨26Ommo全区受灾面积5.24万hn?。2.1963年洪灾。5月28日9时29日22时,全区普降暴雨,29日一天降雨量20Omm,全区大部分地区积水0.20.5m。7月降雨量达699.9mm,是常年的2.8倍。骆马湖5次洪峰,湖水位最高达23.87m,超过警戒水位0.37mo全区1.33万hn?农田被淹无收。3.1974年洪灾。受12号台风影响,全区普降暴
13、雨,8月11-13日,宿迁闸3日降雨量达436.6mm,8月12日,最大1日降雨量327.2mmo全区受涝农田2.67万hm2o同时沂洸泗地区发生大洪水,骆马湖最高水位25.47m,新沂河、中运河都出现最大行洪流量。4.2003年洪灾。从6月29日8月底,共36个雨日,68月总降雨量是常年降雨量的2倍多,其中6月29日7月4日降雨达335.0mm。全区5.8万hn?农田受淹。嶂山闸7月36日、7月1426日、8月1-21日、8月24日9月20日多次行洪,最大流量3000m3so5.2008年涝灾。受华北冷涡、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2008年4月19日至21日,市区24小时最大降雨量1
14、93.6mm,为宿迁1974年以来最大的日降雨量。暴雨导致宿豫新区等地积水严重,市民出行困难、企业停产,居民财产损失严重。6.2010年涝灾。2010年9月7日,宿豫区普降特大暴雨,城区一小时最大降雨量达77.6mm,24小时降雨量323.7mm,城区一片汪洋,内涝严重,最长积水时间达72小时。暴雨造成宿豫区多家企业进水,最大水深1.2m;多台公交车不同情况受损停运、多个居民小区积水严重、城区大面积停电,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7.2016年涝灾。2016年67月份,我区遭受多轮集中强降雨袭击,降雨短时强度大、雨势猛。特别是6月23日降雨,最大降雨量达176.3mm,全区最大1小时雨强96.7m
15、m,主城区众多企业、商场、居民小区和地下车库进水严重,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不便。2.4.3旱灾概况旱灾,主要是久晴、少雨、高温而产生。或者是骆马湖枯竭,严重影响水稻夏插用水和栽后补活棵水所造成的旱灾。干旱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因缺水造成农作物生长不良而减产,人、畜得病甚至渴死,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境内出现的干旱可分为春旱、初夏旱、夏旱、秋旱和冬旱5种类型。其中以春旱、秋旱危害最大,出现的机率也最高,春旱时段在3月上旬5月中旬,秋旱时段在9月中旬11月下旬。春旱影响春播及三麦、油菜的正常生长发育。秋旱不利于麦子出苗、全苗,同时影响旱谷秋熟作物的正常生长。建国后宿豫区发生过1
16、966、1967、1968、1973、1976、1978、1981、1988、1992、1994、1997、1999、200h2002、2004、2009、2010、2011年等较大旱灾。历史上发生的典型干旱年旱灾简况如下:(1)1978年大旱。宿迁出现60年未遇的大旱。从春季起,季季干早。降雨量少、河湖水位低、上游来量少、受早持续时间长、早情之重为历史少见。35月,正是三麦返青、拔节、灌浆、乳熟的关键时间,降雨仅75.4mm,相当于同期多年平均数的45%069月发生伏早,降雨量373.3mm,占同期多年平均数的72%0又遇持续高温,蒸发量大,土壤含水量低。5月底测定IoCm深土壤含水量为5%
17、10%,10月测定IOCm深土壤含水量只有5%左右。干旱造成库塘干涸,河道断航,灌溉水源严重不足。仅靠多梯级翻引洪泽湖底水(洪泽湖最低水位降到1027m)补给少量水源。7月1日,中运河皂河闸上出现最低水位1849m7月2日,中运河宿迁闸上出现最低水位17.86m。全年降雨量573.9mm,相当于多年平均降雨的63.3%,骆马湖来水量27.4亿m3,相当于多年平均入湖水量的50%,骆马湖水位自5月26日低于死水位20.5m后,持续下降,7月1日,呈最低水位17.85m,至7月16日方才回升到死水位,共历时52天。湖内只有老沟塘内有水,其他干涸,这是1917年以来未有过的大早。(2)1992年大旱
18、5月下旬7月上旬,持续干旱少雨,形成旱灾,最低湖水位洪泽湖10.62m,骆马湖19.88m,两湖枯竭。全市水稻受灾面积1.67万公顷,玉米0.37万公顷,豆类0.2万公顷,棉花0.13万公顷,花生0.1万公顷,鱼塘0.12万公顷,因水流枯竭而大批鱼苗死亡。(3)1994年大旱。6月下旬至7月中旬,持续35高温,最高气温达38.5o夏秋两季干旱少雨,69月总降雨量仅相当于常年的一半,夏栽后灌溉水源缺少。受旱水稻3.2万公顷,其中轻灾1.83万公顷,重灾0.7万公顷;旱谷受灾1.73万公顷,其中轻灾0.6万公顷,重灾1.13万公顷。绝收0.67万公顷。桑果受灾面积1.33万公顷,水产受灾0.2万
19、公顷,全市水稻、旱谷减产幅度大。(4)1999年旱灾。宿迁闸资料,全年降雨量641.9mm,相当于常年的72%,最大1日降雨量为6月22日,降雨59.7mm。68月,干旱、高温、少雨,两湖水源短缺,三个月降雨量仅相当于常年的三分之一,旱情严重,历史罕见。910月降雨偏多,影响秋收秋种。(5)2001年旱灾。2001年3-5月份,我区降雨不足常年的四分之一,主要入湖河道基本无来水,骆马湖水位一直呈下降趋势,7月13日骆马湖最低降至20.40m,低于死水位0.1m,中运河宿迁闸下水位降至17.0m,低于最低通航水位0.5m,灌溉、通航用水受到严重威胁。(6)2009年旱灾。由于连续干旱,导致许多农
20、田旱情严重,种下去的小麦出苗不齐,有的出苗率不到20%,麦苗因干旱而打蕉、枯黄,蔬菜、油菜、蚕豆等经济作物受旱更为严重。少部分地区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全区成灾面积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7300万元。(7)20102011年冬春干旱。2010年11月份和2011年1月份,全区范围内无降水,为历史同期最少。骆马湖水位为近12年来最低,与同期多年平均比,少蓄水最多达10亿方。因降雨量少,拦蓄量小,加之长期干旱,用水多和蒸发量大,境内河道、沟塘、水库目前的蓄水量均少于往年。2.5 洪涝防御体系2.5.1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经过多年治理,宿豫区城市防洪依托沂洸泗流域和六塘河区域治理所创造的外部条件,以中
21、运河左堤、新沂河右堤作为外围防洪屏障,六塘河作为宿豫区主要排涝河道,形成了宿豫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目前,新沂河堤防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城区中运河堤防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六塘河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5.2 城区防洪体系宿豫区城市防洪依托沂洸泗流域以中运河左堤、新沂河右堤作为外围防洪屏障,对城区影响最为直接的为中运河。中运河宿迁闸至刘老涧闸段堤顶高程27.8020.40m,一般顶宽度6.0m以上,现状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2.5.3 城区排涝体系宿豫城区范围内现有流域性防洪河道1条,为京杭运河;区域排涝河道1条,为六塘河;区内排涝河道10条,形成“六横四纵”的排水体系,横向
22、河道主要有世纪河、泰山河、宿泗河、阿里山河、马河、利民河,纵向河道主要有牡丹江河、江山河、嘉陵江河、黑龙江河等。目前六塘河、马河等骨干河道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6 抗旱能力(1)农业抗旱现状经过多年建设,区内现已建成一个大型灌区:来龙灌区;一个中型灌区:嶂山灌区。来龙灌区来龙灌区主要通过井头翻水站翻引江水或淮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9.4万亩,近几年因为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园区的扩建,目前有效灌溉面积48.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0.5万亩。现有渠首工程为2座电灌站和1座引水涵洞,总引水能力为93.5mo现有干渠4条总长64.79km支渠、分支渠27条总长212.6km;斗渠319条,总长777
23、0km;农渠2250条,总长2036kmo现有骨干排涝河道15条总长204.6km排水能力达到442.4m3s;中沟以上排涝河道237条,总长970.6km。来龙灌区自2001年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灌区内骨干工程配套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90%;完好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现在的90%O嶂山灌区嶂山灌区从骆马湖引水,于2000年完成重建工程,重建后的嶂山电灌站装机10台套I100kW,设计提水流量11.7m3so灌区现有干支渠长438km(衬砌14.3k);其中干渠1条,总长12km;分干渠2条,总长11.2km;支渠3条,总长20.6km;干支渠系主要配套建筑物156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宿迁市 抗旱 预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