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doc.doc
《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doc.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社会学导论姓 名: 包雨婷 学 号: 12300120163 学 院: 社政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自杀率读书笔记涂尔干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在社会学学术界,涂尔干的自杀论被认为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在经验层面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主张,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反映了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主张,为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为社会学奠定了合法性。一主要内容在序言与导论中,作者主要阐述了写作背景与书中两个基本概念。涂尔干认为:当时的社会学只研究
2、一些引人瞩目的一般性而不去考察那些特殊领域的特定问题,致使纯社会学著作无法在人们在研究特定问题时提供相关权威性资料,从而提出:“社会学家应该把各种具有明确界限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还应该仔细参考各种辅助学科,来帮助自身全面而概括地看待、研究问题。”为了将当事人的意图或动机与那些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行为后果的死亡现象排除在外,作者是这样定义自杀的:“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地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自杀。”为了衡量不同地区与民族自杀倾向的强度,他还提出了社会自杀率“通过比较自杀的总数和总人口数之间的关系来衡量这种倾向的强度称为被考察的社会所特有的自杀死亡率。”通过对
3、比发现不同国家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自杀率的规律性,他发现自杀存在着某种非个人、影响普遍的原因,并把这些原因分为非社会性和社会性的原因,分别在下文进行了阐释。 在第一编中涂尔干对自杀的非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与验证,认为有两类原因影响自杀率内体-心理的素质和自然环境的性质。具体论证了自杀率与“心理变态”“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自然因素”与“仿效”之间的关系。他先假设自杀是精神错乱所致,随后否定了支持这种观点的两种说法,即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和自杀是精神错乱的插曲的说法。对于另一种观点“神经衰弱(未进化完全的精神错乱)也是引起自杀的一种因素”,作者其联系作了探讨。过程中,由于神经衰弱
4、者的数量无法统计,作者想出办法,将它和神经错乱的数量变化当作是一致的,并从多个方面举例否定了上述假设:精神错乱的女性多于男性,但自杀是男性多于女性;“犹太教徒精神错乱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中多,但是犹太教徒的自杀倾向很微弱”;发生精神错乱多是壮年时期,但自杀倾向从童年到老年递增;下层社会中精神错乱很少,但自杀却很多。得出结论:“神经衰弱本身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诱因,这种诱因不一定导致任何确定的行为,但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行动。”也就是说,神经衰弱只是一根“导火索”,它对集体的自杀倾向并不是决定性的。同理,他在控制地区这一变量的条件下分析了酗酒和自杀的关系,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确定了“没有任何精
5、神变态和自杀保持某种有规律的和不容置疑的关系”的结论。为了验证许多自杀著作中“自杀率因种族而异”的说法,涂尔干以一种几乎无懈可击的严谨分析思路完成了否证。首先他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在解答了“什么是种族?”并比较了不同种族的自杀倾向后,他将四个种族按照自杀倾向的大小顺序进行了排列日耳曼族一克尔特一罗马族一斯拉夫族。接着涂尔干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些区别能不能真正归因于种族的影响呢?”在一番论证后,涂尔干发现,“在所有的日耳曼诸民族中,一般说来只有德国人强烈地倾向于自杀”,所以他得出第一个初步结论:与自杀有关的不是种族问题而应该是国籍问题。为了更深入地论证“种族其实和自杀毫不相干”
6、他紧跟着对奥地利各省的自杀和种族进行比较,发现当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时,他们的自杀倾向也大致相同,得出结论:“当环境不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种族无关”。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探讨种族因素所具有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他又比较了具有同样宗教信仰的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州和法兰西人占多数的州,结果是“所有的事实都证明,德意志人中的自杀者之所以多于其他民族,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血统,而在于他们在其中受到熏陶的文明”。接下来,他又论证了自然因素与自杀的关系。人们一般认为最利于自杀的季节是最阴暗、寒冷的冬季。然而涂尔干经过对各国每月自杀人数进行统计后却发现冬季往往是自杀人数最少的季节。涂尔干也发现
7、白昼时间的增减幅度和自杀的增减幅度相近,并细致地去统计了上午、中午、下午三个时段和一周中每天的自杀人数,发现了上下午自杀人数明显多于中午,工作日自杀人数明显多于周末,推断出社会生活越繁忙,自杀人数越多,否证了“自然因素决定了自杀率的多少”。在回答“自杀是模仿的吗?”时,涂尔干指出模仿首先必须要有被模仿的对象。如果自杀是模仿所导致的话那么首先应该在自杀的地理分布中体现到这种影响,离中心地带越远自杀率就应该越低。但是从实际的自杀分布图形上看自杀是以差不多同样的数量成批地发生的,没有任何中心,不符合“模仿”的说法。通过排除法,涂尔干认为自杀必然取决于社会因素,在第二编对自杀的社会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进
8、一步阐释了各种类型的自杀的社会原因。首先,涂尔干明确了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他认为确定自杀的各种社会类型,不是直接根据事先确定的特点,而是根据产生这些类型的原因来加以分类。要想对自杀进行分类,应该撇开自杀者作为个人的动机和想法,而是从社会原因出发,直接考虑自杀是随着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 接着,作者按照自杀的社会原因对自杀进行了分类-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的自杀。一利己主义自杀涂尔干认为“如果可以把这种个人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称之为利己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为利己主义自杀。”并且总结了利己主义自杀的成因是
9、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即社会整合程度低,个人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不考虑集体规范和意识。涂尔干首先考察了宗教因素对利己主义自杀的影响他认为:宗教的自由思考程度和自杀率成正相关。犹太教人数最少,需要通过抵制外界来保持自身的生存,因此对自身的限制最为严格,自杀率最小;新教很大程度上允许教徒自由思考,他们不分等级,自杀率最高;天主教有一套权威的等级制度,力求支配人们的意识,但是这种支配是理智语言的对话,而不是机械的礼节,自杀率居于前两者这间。教会限制个人的自由思考是为了统一和发展,减少分裂的可能性。使人们的意志趋于统一,社会整合度就越高,反之,自由思考若不被限制,人的意志就千差万别,对个人存在的关注度越强,
10、自杀率也就随之升高。作者又从家庭的角度提出了“免疫力系数”的概念,即“已婚者的自杀率与丧偶者的自杀率之比或者是已婚者和丧偶者的自杀率与独身者的自杀率之比”。免疫力系数的变化与家庭中成员的人数和性别有关。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集体感情能够让每个个体都能够意识到这种感情是深埋在每个人心中的,人越多,这种意识就越强烈,感情也就越深。感情的加深又反过来强化集体意识,使家庭牢固不破。在这个基础上他还深入研究了政治因素对自杀的影响,认为“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全民战争都会加强集体的感情激发派性和爱国主义政治信仰和民族信仰而且因为把各种活动集中在同一个目标而至少暂时造成比较牢固的社会一体化”。二利他主义的自杀涂尔干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旦大学 本科生 课程 论文 封面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