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质量发展规划序言1一、发展环境2(一)发展成效2(二)发展机遇6(三)面临挑战7二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9三、构筑质量整体竞争优势12(一)推动制造业质量创新发展12(二)加速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14(三)构建优质均等公共服务体系15(四)推动工程建设质量提升18(五)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发展18四、增强企业质量发展能力20(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20(二)强化质量技术攻关21(三)推动质量创新赋能21(四)壮大质量人才队伍22五优化质量基础设施布局23(一)加强先进计量体系建设23(二)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23(三)加快检验检测能力提升24(四)建立高水平认
2、证服务体系24(五)多元主体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25六、筑牢质量安全防控屏障26(一)深化质量信用监管26(二)强化质量风险防控27(三)健全质量可溯机制27(四)提高监管执法效能27七、营造浓厚质量文化氛围28(一)大力开展质量方针政策宣贯28(二)切实加强质量文化普及教育29(三)开展质量文化阵地载体建设29八、加快融入长三角质量发展30(一)参与长三角大质量协作机制30(二)促进区域产业质量联动提升30(三)推动区域质量技术资源共享31九、积极参与国际质量交流31(一)提升企业参与全球质量品牌竞争水平31(二)增强国际贸易质量支撑能力32(三)加强质量发展创新国际合作32十、保障措施33
3、一)加强组织领导33(二)完善保障措施33(三)加强考核评估34“十五五”时期,是加快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关键时期,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展现更大作为的重要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必须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产业质量优势、实现高效能质量治理,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工作成效及“十五五”时期质量发展思路
4、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五年全市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引。市“十五五”质量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为进一步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进质量提升,夯实质量基础,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成效“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持续增强,质量综合竞争力保持全国
5、大中城市前列。共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个、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16个、“精品”5个、市市长质量奖25个。市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在全省考核中连续5年获评A级,两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1 .质量强市建设全面深化。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意见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关于优化提升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政策引导,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质量强市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将质量强市战略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制定行动计划,抓好落实。每年发布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开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31个部门和10个市(县)、区主要
6、负责人组成的质量发展委员会,加强对全市质量强市和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强化落实推进,重大质量工作事项由市委常委会及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决策,市政府每年召开质量工作会议,每年制定下发市质量强市工作要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推进质量工作,多次召开联络员会议部署落实具体工作。强化工作考核,市委市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评价结果通报全市,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强化制度保障,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经费投入,完善相关质量奖励措施,增加对各类质量奖、商标、技术标准等先进企业的奖励额度和奖励范围。2 .质量提升行动成效明显。市委市政府出台市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
7、2025年),围绕产品、服务、工程等业态,全面部署质量提升工作。发布全国首个质量提升评价指标地方标准,对质量提升工作建立了可测量、可评价、可反馈机制。推动产品质量提升,针对全市20个大类、100余种产品、2000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质量提升,深入实施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合格率提升三大工程。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2.51,高于全省平均得分1.96O积极参与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建设工作,牵头冶金行业、光电产品2个示范点,参与生物医药等9个示范点建设。推动服务质量提升,中高端产品、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重持续扩大,累计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2家、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
8、业25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25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推动工程质量提升,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追溯体系,开展装配化施工、BIM应用等专业工种人才培养,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竣工验收合格率97%,“十四五”期间累计获鲁班奖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4项、省优质工程奖461项,数量排名全省前列。3 .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强化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6.76%,产品质量全省领先。加强缺陷产品召回工作,共设立消费品缺陷信息监测点308个,累计召回缺陷消费品16万余件。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30产品质量监管。强化
9、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监管,开展特种设备、危险废弃物、成品油、“331”等专项整治,2025年特种设备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70%和67%,质量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大食品安全抽检力度,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总量全省第一,每年食品抽检覆盖率保持7批次/千人以上,合格率达到98%o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合格率98.7%o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制度,开展系列“卫监行动“,严厉打击涉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药品安全监管,药品安全保持稳定。加强工程等领域质量监管,对在建工程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文旅场所等重点领域质量整治。组织“昆仑”专项行动,查处
10、制假售假案件82起。4 .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供给水平有力提升,获批建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D基地。吴中区、工业园区检验检测产业集聚示范区加速建设。工业园区获批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市政府与中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认证服务中心等专业认证服务机构,组建“制造”品牌国际认证联盟,开展“制造”品牌认证。标准化战略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建立“新兴产业标准化O协作平台”,新增承担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等技术组织秘书处12个,增速全省领先。“十四五”期间,市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404项,发布市级地方标准16项、团
11、体标准32项,承担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12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6项,较“十二五”末各项指标实现翻番。计量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出台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基本要求,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量达979项,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计量有效助推产业发展,建立数字通信、测绘仪器、精密机械、能源计量等在内的10多个专业性计量服务平台和9个新兴产业计量服务平台。建立国内第一家空气净化产品和气体检测仪器综合性国家级专业实验室,建成全国第二家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全省首个冷链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认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获批筹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质检中心等。我市建成各类检验检测国家级中心15家
12、省级中心17家,获CMA资质机构数578家,全省领先。拥有认证行业相关机构41家,共有有效认证证书10.5万余张,证书数量位列全省第一。认证服务中心实现本地强制性产品(CCC)认证证书首发。(二)发展机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质量发展工作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
13、量强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最大底气和重要动力。二是产业发展机遇。科技创新带来产业发展新机遇,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赋能等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有利于加快质量变革创新,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三是扩大内需机遇。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引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更好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拓展国内外
14、市场。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实施,以及“沪苏同城化”发展,有利于在更大格局中谋划特大城市现代功能,促进各类质量要素高效集聚,推动质量跨越式发展。(三)面临挑战对标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新时期的质量发展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存在瓶颈,传统产业质量升级有待加快,高附加值高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发展有待突破。二是质量品牌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精品,等区域品牌上榜企业品牌不多,对市
15、场和产业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企业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认证机构覆盖本地认证市场占比不足50%,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在本地设立总部的仅1家,航空航天、纳米新材料、新型显示等领域检验检测技术还存在“卡脖子”现象,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机制尚需完善,整体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四是监管效能需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管法治建设、技术装备、信息化支撑、人才队伍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管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防范化解质量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机遇新挑战对新时期质量发展工作提出更高
16、要求,必须抢抓发展机遇,提升质量发展动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围绕建成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目标,以质量强市为抓手,以质量品牌、质量文化、质量人才三位一体为手段,构建质量提升、质量监管、质量基础三大质量支撑体系,拓展产品、服务、工程三大领域质量创新,推动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把质量发展打造成“最美窗口”标志性成果。(二)基本原则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
17、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深化质量强市建设,走优质发展、以质取胜道路,树立质量标杆,大力培育根植质量文化,持续提高产品、服务、工程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更好服务双循环新格局。坚持以企业为质量发展主体。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持续开展质量提升,强化技术研发,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和新兴产业优质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坚持以质量基础设施优质供给为支撑。坚持本土培育和引进并重,进一步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布局和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服务机构,优化质
18、量基础设施服务供给体系。持续推动质量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充分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支撑产业发展迈向新高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加快推进质量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加快产业高端突破。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质量提升取得明显效果,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将打造成质量强市样板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基础设施高地和质量人才高地。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对经济社会发
19、展的贡献率持续增强。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7%,消费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合格率达到99%o服务业质量有效提升,公众服务质量满意度、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全省前列。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大中型建筑、交通、水利竣工工程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98%,新增鲁班奖等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项22项。质量提升措施有力。持续推进质量提升,解决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质量难点与堵点。组建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15个,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智库10个,在10个行业实施质量比对工作,组织行业质量共性问题攻关100项。推动群众自发性开展质量微创新活动,建立质量管理数字化
20、转型案例200个,实施高成长企业质量筑基计划,培育1000家高成长企业。质量品牌成效明显。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力打响“制造”品牌。争创中国质量奖(提名奖)6家(次)、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16家(次),培育市市长质量奖25个、市质量管理优秀奖(新增)50个、市质量奖500个。持续开展“制造”品牌认证工作,推出“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产品100个,培育“精品”品牌认证企业产品50个。质量基础保障有力。优化质量基础设施配置,丰富优质质量基础供给,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新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500项,新增“制造”团体标准100项。各类检验检测国家级中心总数达到20家,各类检验检测省级中心总数达到
21、27家。全市获CMA资质机构数达到800家,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环境管理体系证书、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证书等三体系证书分别达到55000.17000.11000张。加强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规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覆盖率达100%,中小微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覆盖率达到80%。市“十五五”质量发展规划主要目标表序号主要指标单位“十四五”末“十五五”末质量强市指标1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96.76972消费品质量合格率%97.5983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合格率%98.7994大中型工程质量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97985新增鲁班奖等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项(5年)项2122质量指标
22、6累计建立质量创新联合体个1157累计质量比对开展行业数个1108累计质量共性问题攻关数项201009累计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案例个1020010累计高成长企业质量筑基计划培育企业数个1001000市“十五五”质量发展规划主要目标表(续)序号主要指标单位“十四五”末“十五五”末量牌标质品指11新增中国质量奖(含提名奖)个(次)2612新增省省长质量奖(含提名奖)个(次)151613新增市市长质量奖个252514新增市质量管理优秀奖个505015新增市质量奖个21750016新增“精品”品牌认证企业产品个55017新增“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产品个100质量基础18新增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
23、准、地方标准(5年)项2120250019新增制定制造”团体标准项10020累计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数家57880021累计建成各类检验检测国家级中心家152022累计建成各类检验检测省级中心家172523累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张325675500024累计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证书张102071700025累计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证书张66081100026新增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企业数家200048000注:序号6、7、8、9、10、17、19指标为2025年新设指标。三、构筑质量整体竞争优势不断深化质量强市建设,立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创新质量促进政策,促进创新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质量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