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docx
《崇明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崇明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崇明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积极响应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探索世界级生态岛适应气候变化新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海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根据生态环境部联合八部门印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要求,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崇明区积极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工作,并成功入选全国39个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现根据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要求,印发崇明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一.面临形势(一)影响与风险崇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长江流域入海口,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温
2、热浪、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1961-2021年崇明区气温显著上升,平均增温速率为0.28oC10年,其中2011-2020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10年;2013年和2022年高温日数分别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和次多,2017年最高气温创1961年以来最高值39.9oCo年降水量增加,降水量趋多,极端性增强,2011-2020年平均最大暴雨雨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10年。与此同时,台风年频数呈上升趋势。署。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明确提出打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年)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列为试点示范。崇明区将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纳入十四
3、五”及2035年规划纲要。二是坚持生态立岛,举全市之力出台并落实世界级生态岛规划纲要。上海市崇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擘画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蓝图,将崇明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板。三是夯实工作基础,持续提升气候监测预警水平。崇明国家基本气象站积累有60年以上长序列气候观测数据,辖区内另建有4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自动气象观测站,可提供近10年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要素资料。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一键式发布,预警信息最短可在3分钟之内送达区委区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防汛防灾责任人。四是落实相关措施,重点
4、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有效开展。空间规划方面,印发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规划建设导则,明确实行新建建筑高度分级管控,严守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水安全方面,水安全基础得到巩固,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在水体系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水管理能力持续加强等方面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能力。生态服务方面,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得到巩固,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稳步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农业方面,坚持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理念,推进了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形成敢为人先浓厚氛围,各类试点示范工作遍地开花。崇明已成为超大城市人与
5、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地,获国家殊荣20余项,并在陆续推进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试点示范工作。(三)形势与挑战面向未来,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气候变化风险还在加大,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突发气候极端事件,已成为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进程面临的一项重要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亟需建立健全。目前崇明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尚未系统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还未全面纳入相关部门、各乡镇工作重点,气候系统观测一影响风险评估一采取适应行动一行动效果评估的闭环工作体系尚未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资金、
6、科技、人才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适应气候变化治理能力需要全面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有待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相对薄弱,对气候变化影响监测研判的能力有待加强,对气候变化直接和间接威胁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广域性和深远性的分析评估能力亟待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韧性水平还需提升,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措施仍有待强化。二、试点总体思路及目标指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
7、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坚持预防为主、强调主动适应,坚持因地制宜、强调系统适应,坚持顺应自然、强调科学适应,坚持统筹协调、强调协同适应为原则,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海岛型适应气候变化崇明样本,助力崇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将崇明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岛提供韧性保障。到2025年,崇明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有效提升,气候相关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取得明显进展,各重点领域
8、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30年,崇明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气候系统观测一影响风险评估一采取措施行动一实施效果评估的闭环工作体系全面开展,气候相关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各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气候适应型城市基本建成。到2035年,崇明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更加成熟,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9、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城市全面建成。建立崇明区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指标体系,共确定7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优势指标1项,详见表Io表1崇明区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指标体系一览表序号指标类型指标名称指标值(2025年)指标值(2035年)1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度三88分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灾害性天气监测率97%高于国家平均水平3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主海塘达标率73%100%4提升生态服务系统功能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12种12种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平方米/人三15平方米/人6海岛生态恢复岸线13.78%13.78%7提升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农业保险深
10、度高于国家平均水平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三、重点任务(一)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依托崇明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由崇明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制定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崇明各级各类相关规划和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重点任务。依托上海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基础,建立健全气候系统观测、影响风险评估、综合适应行动、效果评估反馈的工作体系。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在线实时综合监测,明确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保障方
11、案,提升灾害早期识别、早期预警和灾害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涉灾部门、承灾部门、专家团队、属地政府等多方参与的监测预警综合研判机制。强化信息化支撑,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乡运行一网统管”以及相关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统筹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健全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坚持常态防灾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为牵引,进一步提高城乡灾害防治能力。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评估机制,推进数据资源的统一规划、复用和融合,建立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编制多灾种综合灾害风险区划图,全面掌握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实施分级分类防控,提高
12、灾害风险实时动态研判能力,为灾害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开展全区预警信息发布效益评价工作。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启动衔接,实现一键式精准、快速发布。强化对各涉灾部门预警信息发布的协调职能,对全区预警信息发布开展业务管理和指导。加强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结合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设,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完善机制、补齐短板,加强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推进强韧性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灾害风险区域内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加大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的防治力度,关注软土地基大型建设地面沉降的监督管理,适时筹划实施林
13、区消防蓄水池、森林防火道路建设和林火阻隔网络。推进地面沉降监测站等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完善。(二)强化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气候变化对敏感领域和重点区域的影响分析。全力推进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开展崇明区气候特征综合分析。探索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定量化评估和风险早期预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对天然氧吧和气候宜居指标的动态评估,持续完善崇明区生态气象监测信息。开展敏感领域和重点区域的气候风险评估。结合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探索构建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路径。评估四碰头”复合型灾害强降水对城市内涝风险、地下输变电设备淹没风险和海塘漫堤风险。评估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稻生育期和
14、病虫害的影响。强化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三)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依托上海人才基地优势,整合国内外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现有的人才资源,打造崇明适应气候变化人才培养高地,合作共谋崇明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助力崇明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培训I,培养一批与适应气候变化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将青年适应气候变化科技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针对领导干部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知识和能力的培训。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结合世界气象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节日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科普活动,普及适应气候
15、变化理念。支持鼓励社区开设科普点位、组织应急演练,邀请相关领域工作者向社区居民科普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加强公众自身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创新宣传手段和模式,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科普讲座等方式推动适应气候变化教育进校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借鉴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经验、理念和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项目,尤其在韧性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等方面与国外有关地区和城市开展广泛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本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能力。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城市,与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建立姊妹保护区,推动亚太生物迁徙通道沿线地区形成保护共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拓展与国际机构常态化合作,培育发展本土国际组织,建
16、设绿色发展合作展示推广平台,推动项目引进来走出去,深化大型复杂人居河口岛屿建设,持续提升生态岛国际影响力。(四)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完善气候变化综合观测网络和极端事件监测预警。调整气象高影响区域和高敏感行业等灾害多发易发区域的气象监测站网,迭代更新运行时间超过8年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增加气压、湿度、实景等要素观测。推进东海海洋综合观测区崇明东滩大气本底站建设,建立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平台,优化重点工程建设区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迭代升级气象精细化管理系统,开发强对流大风、暴雨等风险预警及提示的靶向智能推送功能,开展重大极端天
17、气气候事件复盘总结。构建多灾种和灾害链监测预警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发展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监测体系,加快灾害监测站网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相关自然灾害及各类次生衍生灾害的专业监测网络,探索建立监测网络空间可识、可控、可管、可响应机制。以气象、防汛防台、地震、森林防火监测网络为试点,部署神经元节点,构筑感知灵敏、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城乡神经元系统,提升自然灾害立体综合监测能力。完善气候灾害风险管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探索建立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预估业务。做好气候变化关键、热点问题以及敏感领域风险评估的决策咨询和科普服务。(五)优化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
18、态保护红线,实行生态空间分类管控,保护长江口滩涂湿地资源,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科学管控土地资源。严守城市开发边界,锁定建设用地总规模,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未来发展留足战略空间。严控人口规模与建筑高度。按照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要求,全岛严格实行新建建筑高度分级管控,彰显世界级生态岛风貌特色。打造“蓝绿融合生态网络。聚焦乡村振兴示范村、骨干道路和河道节点、人口和产业聚集区等区域,实施景观休憩型和生态保育型相结合的林相抚育;主要围绕森林保有量较大,产业发展有需求的乡镇,聚焦成片、成块、成规模的森林,大力推进开放休闲林地建设。持续优化城乡
19、空间布局。注重绿色低碳、宜居安居。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撤制镇更新改造,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融合发展,形成生态地区和谐自然、乡村地区有机舒朗、城镇地区紧凑集约的城乡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乡村生态社区。持续稳慎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对乡村地区进行分类指弓I,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按照保护村、保留村、撤并村分类探索推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设计重塑乡村地区生态和生活环境,打造面向未来的乡村生态社区样本,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提升乡村风貌水平。建设绿色生态城镇。持续落实世界级生态岛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导则,推动城镇集约式组团式发展,提升城桥核心镇的
20、功能品质。推进东滩陈家镇地区东部桥头堡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产业重要集聚地、生态经济重要示范地。(六)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强化防洪除涝体系建设。按照崇明三岛主海塘全部达到200年一遇高潮位+12级风(不低于同频风)防御标准的远景目标要求建设海塘201.2公里,预计到2025年底,崇明岛主海塘达标率84.71%,长兴岛主海塘达标率98.71%,到2035年,全区主海塘达标率100%o保障岛域原水供应安全。实施崇明东风西沙原水系统复线工程和供水主干管成环工程,滚动推进供水管网提标改造,巩固提升崇明岛和长兴岛(含横沙岛)两片五厂”的供水格局和能力。结合花博园区、陈家镇地铁小镇及城桥新城区域的建设,积极开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崇明 气候 适应 城市建设 试点 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