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型建筑工业化和产业链升级协同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新型建筑工业化和产业链升级协同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新型建筑工业化和产业链升级协同发展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新型建筑工业化和产业链升级协同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市是自治区的首府,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和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素有“中国绿城”之美誉。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承接自治区“南接”中国一东盟国际大通道、“北联”、“西合”云贵川西部陆海新通道、“东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方位发展新格局,市部署推进中国O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中国O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东盟信息港核心基地等建设,着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成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和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和产业链
2、升级协同发展方面具备良好的建设条件基础,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十四五”以来,市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进入全国经济50强城市行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全区经济首位度较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全区比重由2015年的24.5%提升至28.4%,完成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强首府战略实现良好开局,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市委、市人民政府通过科学有力、全面统筹疫情-1-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出台了系列做大做强建筑业的政策措施,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加大企业减税力度,全力推动建筑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市建筑企业抓住机遇
3、加强创新,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建筑业年总产值实现一千亿到两千亿元的跨越,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第一节发展基础(一)支柱产业稳步发展2016年至2025年,建筑业作为市的支柱产业,抓住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保持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1185.42亿元至2025年的2237.4亿元的飞跃(详图11)。在核算GDP的九大行业中,建筑业排在工业、其他服务业、金融业之后,位居第四,高于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作用进一步加强
4、2237.4南宁市“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产值统计图图11.市“十四五”期间建筑业产值统计(数据来源:市统计年鉴)(二)监管服务双管齐下。市规范了建筑业市场秩序,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十四五时期,通过出台各类建筑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黑名单”管理以及施工现场评价等制度,并依托市建筑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了建筑业诚信信用管理力度,“动静结合评价企业主体信用,使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两场”联动、相互促进,实现建筑业企业诚信管理全覆盖,建筑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日趋完善,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市全面使用了房建市政工程电子招标系统,已经实现施工、监理电子化招标投标常态化,
5、大幅提高工程项目交易效率。市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体系已基本完善,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服务“三企入桂”、“强首府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简化了建筑企业资质审批流程。(三)龙头企业加速集聚。2025年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中,特级资质企业共8家,占全市总数1.6%,完成产值共996.57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44.54%;一级资质企业共106家,完成产值共766.57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4.26%。在市特级、一级企业中,全年产值超百亿企业共5家,合计完成总产值920.93亿元,同比增长20.2%,对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贡献率达51.87%,拉动全市产值增长8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
6、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151家,比2015年翻两番,占全区总量的41.06%。“三企入桂”新签约工业项目共103个,投资额共1238.99亿元,市借助自贸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国家战略机遇,开展专题招商,持续攻坚推进,外资项目再上台阶,“三企入桂”新签约工业项目共103个,投资额共1238.99亿元,累计服务华润、绿地、新加坡丰树等94个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兑现落实13家外资企业奖励,奖励资金582.15万元。“十四五”时期,市加大建筑业企业培育力度,大力支持生产经营状况和社会信誉好的骨干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和整体竞争力。2025年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突破100O亿
7、元,位居国内省级建工集团公司队列第三位,全市建筑业发展势头迅猛。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国各地建筑企业纷至沓来,中建八局、中建五局、中建三局、中铁四局、中铁二局、中铁十八局等一批全国建筑龙头企业纷纷在落户。源源不断的活水引入,持续为市建筑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四)政策引导优化营商。“十四五”期间,市相继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南府规20172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南府规20171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南府规2017)30号)、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装配
8、式建筑建设管理的通知(南建规(2018)5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等五部门联合转发自治区住建厅等五个部门关于在自治区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新建建筑中推广应用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预制内外墙板的通知(南住建2025519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在用地保障、规划鼓励、税收和信贷融资、诚信评价机制、建设管理规定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政策体系。另外还发布了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计算细则、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的通知(南建规20185号)、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南住建2019258号)、市新建建筑推广应用预制
9、楼梯板预制楼板预制内外墙板实施细则(南住建规20262号)等文件,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设计要求和审查、设计文件审查、项目质量安全监督、装配式预制构件应用等内容进行说明,明确了现阶段市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技术路线。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范管理、产品质量保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五)试点示范成效显著。从2016年推广装配式建筑以来,市作为综合试点城市,按照“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了多个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并取得有效成绩。截至目前,市已投产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共17家,在建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共69个,在建的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961万平方米。“十四五”期
10、间,市将凤岭片区和五象新区核心区划为试点区域,集中推进装配式建筑建设,连续两年组织实施3批次装配式建筑试点建设。同时,在土地供应环节上,落实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地块。2017年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批为第一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25年华蓝集团股份公司、景典钢结构有限公司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企业类产业基地;景典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建工五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获批为2019年第一批自治区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万德铝模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易筑隆安华侨管理区生产基地获批为2019年第二批自治区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建工集团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武鸣建筑产业现代化构件生产基地、万德隆安
11、华侨管理区生产基地、新峰钢构有限公司、建工钢构一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建华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获批为2025年自治区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市玉洞大道南北侧道路工程(那黄大道一龙岗大道)(高环一龙岗大道)段、地铁壹号城3#、5#楼、建工集团建筑材料智能生产项目、景典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实验楼项目、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二期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工程项目获批为2019年第一批自治区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建工集团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PC生产厂房获批为2019年第二批自治区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综上,市(含县区)共计获评1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企业类产业基地、10个自治区级装配式示范基地、
12、6个自治区级装配式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市建筑工程质量保持零事故,住宅工程质量用户满意度从2016的75.9%大幅攀升至2025年的85.4%。建筑业高速发展也带动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多个工程项目相继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级的质量奖项,其中2019年市获得2个鲁班奖、13个国家优质工程奖、83个自治区优质工程奖;2025年获得3个鲁班奖、12个国家优质工程奖、92个自治区优质工程奖,质量奖项的数量和质量均在稳步提高,所获工程质量国家级奖项数量逐年创历史新高。(六)绿色发展品质提升。绿色建筑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在设计阶段已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截至2025
13、年12月,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民用建筑项目共228个,总建筑面积3099.13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市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率为I(X)%,建筑节能施工环节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比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在全区保持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完成建筑节能111.74万吨标准煤,超出自治区下达105.5万标准煤的任务要求。坚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市积极组织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县)的建设工作,示范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共计52个,应用面积301.56万平方米,在全区17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中,市项目数量上占全区示范市(县)总数量的14
14、4%,达到130个,面积占比达到15.4%,达到485.6万平方米。在所有项目中,太阳能光热技术应用项目共88个,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共45个,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规模化。此外,市通过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建设中的节能一体化示范工作,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并结合建筑设计方案阶段的把关,形成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的常态化。积极引导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以自隔热砌块、节能门窗、建筑遮阳、可再生能源等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雨水回用、节水器具等节水、水资源利用技术,浮筑楼板、隔声砂浆、隔声涂料等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等
15、得到广泛应用。(七)建筑产业初步建立。“十四五”期间,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重点布局在邕宁区五合临港产业园区、青秀区伶俐工业园区和横州市六景工业园区,明确以这三个园区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集中区,以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为引领,加强深化设计、物流运输、机械制造、吊装安装及产业工人培训等全产业链体系建设。三个园区已将装配式建筑产业列入园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对象,共引进了华润集团、北港集团、景典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民筑友集团等国内大中型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入园投资建设,还有一批企业正在积极洽谈落户相关工作。随着大中型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加入市场,为市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形成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至2
16、025年底,市装配式PC部品部件基地已实现投产7家,形成了年产70万立方米装配式PC部品部件产能。市青秀区伶俐工业园建工集团智慧制造有限公司2025年企业营业收入205.13亿元,建成钢筋深加工智能工厂、糖机压力容器设备制造基地、钢结构基地、建筑装配式研发中心和糖机研发及实验中心。以建筑装配式研发中心、糖业研发中心为基础,依托信息平台、物流平台、电商平台、金融平台等,搭建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研发、生产、仓储、物流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材料配送平台,打造国际先进的糖机设备制造生产基地。2019年5月华润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构件厂项目开工建设,打造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的全产业链。建设5条
17、自动化PC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预制内外墙板、叠合楼板、阳台板、空调板、遮阳板、楼梯、凸窗、梁、柱、双皮墙、双T梁板、装饰构件及市政构件等,打造成为全机械化生产、自动化控制程度在国内领先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示范基地。市组织开展了装配式建筑项目调研服务,将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纳入项目施工、验收监督管理,形成了常态化监管模式。同时,积极推进预制构件质量管理管控机制的建立,利用“互联网十”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装配式建筑监督管理,主要采用在预制部品部件中增加二维码标识,运用在预制部品部件生产、出厂、运输、吊装、维护等阶段的方式,达到预制部品部件全过程可追溯,使得装配式建筑材料、构件的生产质量有了更
18、好的保障。第二节存在问题(一)市场规模小优势难以体现。近年市建筑业迅猛发展,202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2237亿元,但装配式建筑的项目规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装配式建筑仅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47%,远落后于全国20.5%的平均水平。市2017年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47%13.05%(详图12),而且部分项目还属于钢结构厂房和加油站,全区的装配式部品部件市场未能形成规模,成本未能通过规模效应进行摊销,导致装配式建筑优势尚未得到体现,较于传统建筑有60120元/平方米的造价增量。我区目前已出台的提前预售、容积率补偿等扶持政策亦未能弥补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且由于缺乏有经验
19、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等多方面原因,装配式建筑速度快、质量好等优势尚未体现出来,因此建设单位缺乏主动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动力。建筑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明显,上下游产业链没有打通。“人机料法环测”六大生产要素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建筑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方法有待创新,建筑工人流动性大、素质不高,工程机械市场发展缓慢,设备存放场地零散且租金昂贵,设备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低,设备维保市场服务严重脱节,建筑材料市场鱼龙混杂,工程质量检测重视不足,检测结果缺少大数据支撑及公信力,这些问题最终以工程质量问题表现出来。图12.20172025年装配式建筑与新建建筑占比(数据来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二)产业发展不均衡。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市场需求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不平衡。一是产业基地分布不平衡。二是产能和需求量不平衡,出台的装配式建筑政策落实不到位。现有的生产基地年实际产量仅达到设计产能的10%左右,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三是基地与项目的关系不平衡,未能协调处理好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与产业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徘徊于先建产业基地还是先确定试点项目,导致产业基地建设进度缓慢。(三)适宜技术体系有待完善。装配式建筑不断探索完善适宜技术体系。目前的装配式建筑以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预制内外墙板“三板”体系应用为主,还未能发挥一体化设计、装配化施工带来的效率提升。混凝土竖向承
21、重体系、装配化装修等技术实践应用较少,对材料性能、连接技术和结构体系的基础研究不足,混凝土竖向构件连接质量检测、叠合板楼承板轻量化等技术仍然有待提高,影响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市建材工业基础较薄弱,部分部品部件缺乏本地化供应,也对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成熟应用产生一定障碍。(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资质等级来看,2025年,市在库共有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共8家,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共106家,二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共180家,三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共203家,分别占全部企业数的22.94%、36.22%和40.84%,三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数量较多(详图13)。从施工能力来看,全市三级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合计
22、159.13亿元,仅占全部总产值7.11%。其中,完成产值低于一千万的企业52家,完成产值低于一百万的企业18家,7家企业完成产值均为Oo从新签合同来看,全市三级企业新签合同额合计139.23亿元,占全市新签合同额比重为5.31%,其中多达30家企业新签合同额为0。资质等级是建筑企业在抢占建筑市场,工程招投标中重要的先决条件。这些低资质企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面临停业注销的压力,生存现状艰难,不利于全市建筑业健康发展。图13.2025年在库建筑业资质企业情况(数据来源:市建筑业和新型建材产业链供应链调研报告)(五)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薄弱。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本土高尖端人才储备流失严
23、重,籍外地院校回流率低,本土著名院校如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留邕率低,保留人才激励政策不足,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截止到2025年末,市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共44.04万人,同比增长6.64%o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共5.14万人,同比增长12.56%,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1.68%,现场施工人员共23.45万人,同比增长17.87%,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53.25%(详图1)。现场施工人员普遍学历较低,技术水平不高,而高级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新型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即熟练掌握建筑信息模型(BlM)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预制构件制造、工
24、业化装修)、技能型产业工人短缺,建筑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企业承揽工程能力,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5020图1.2025年建筑业人员构成情况(数据来源:市建筑业和新型建材产业链供应链调研报告)(六)产业协同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在设计阶段,由于缺乏装配式建筑设计思维,设计标准化程度较低,模块化设计应用较少,一体化集成设计水平较低。同时在实施阶段由于企业经验不足,管理能力和产业协同能力偏弱,设计与施工协同衔接不周全,造成设计与生产、施工的脱节,难以体现出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建筑整体性,避免二次拆分设计,确保设计深度符合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新型 建筑工业化 产业链 升级 协同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