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贡献.docx
《研讨发言: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贡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讨发言: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贡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研讨发言: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奠定了价值基础。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蕴含一系列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标识性概念和科学逻辑等元素,其中,标识性概念是“基座”,是基础、是根基,在科学体系中发挥支撑性作用;科学逻辑是“筋骨”,在科学体系中起连通性作用,二者共同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生态治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识性概念的丰富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生态治理”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推动实现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术语的革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标识性概念,由“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构成。其中,社会主义强调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鲜明特征。生态文明,则蕴含人类文明发展史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维度。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维度看,生态文明蕴含“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史观,体现了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新形态”
3、生成的缘由。从生态环境保护维度看,生态文明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遵循,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的时代进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形成了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概念表述。由此可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理,又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
4、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发展目标的具象表达。美丽中国,蕴含环境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外美、内丽、气质佳”三方面属性。其中,“外美”主要指生态环境美,天蓝、地绿、水清,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外在标志;“内丽”主要指发展的高质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生产力成为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气质佳”则主要指制度机制优,强调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核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加
5、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路径,有力指导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进入更加系统化、制度化的新阶段。“美丽中国”这一重要概念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哲学高度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从本体论层面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观,是习
6、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重把握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从本体论层面创新和深化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呵护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全过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支撑和必然选
7、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绿色发展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8、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绿色发展拓展了对发展观的理解和对发展道路的认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生态治理。生态治理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等等
9、这些制度建设既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的立体构架特征,也呈现出生态治理的视域不断拓宽、整体性意涵渐趋强化。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方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概念,强调“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层面实现了话语革命与理论创新,超越了西方生态话语体系的“主客二分”“工具理性”等思维局限,开创了人与自然关系表达的全新范式。本体论重构:“和
10、谐共生”超越“主客二分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本体论层面实现了革命性突破,这一重要思想摒弃了西方生态话语体系中“主客二分”传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辩证统一的整体,确立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认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满足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自然要素,人类就不可能生存下去。生命共同体理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意味着“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那么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讨 发言 生态 文明 思想 标识 概念 原创 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