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人间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现场处理工作方案.docx
《宁城县人间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现场处理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城县人间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现场处理工作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宁城县人间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现场处理工作方案为了控制布病疫情的扩大蔓延, 对暴发疫情进行以宣传教育、 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现场消毒和病畜扑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集中处理, 根据 宁 城县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一、基本知识(一)布鲁氏菌抵抗力(生存力)1、对物理因子的抵抗力:日光直射数分钟至4小时,紫外线直射5- 20湿热55c60湿热 100C1 W,干热60c75,干热 100 c7 40 均可杀死布鲁氏菌。2、对化学因子的抵抗力:12%石炭酸1石0.1%新洁尔灭30、 2%来苏儿1 3、0.2%漂白粉2、0.5%乳酸1 ,2%肥皂水20均可杀死 布鲁氏菌。3
2、 、 对不同环境抵抗力: 布鲁氏菌在以下各种环境条件下可存活时间:在水中5200天,在土壤、灰尘中4120天,在粪、尿中4150天,在 畜圈中4150天,在鲜牛奶中2500天,在酸乳中230天,在腌肉中 2045天。(二)传染源1 、染疫家畜:染疫羊、牛、猪、犬等家畜是人群布病的主要传染源。2 、野生动物:受布氏菌感染的野牛、野猪,野羊、鹿等亦可作为人 畜布病的传染源,由于接触少,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3 、人:人受布氏菌感染后可以发病,但人一般不传人(性生活、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哺乳期妇女有可能通过乳汁传给婴儿),也不传播给家畜,故人不是布病传染源。(三)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4 、传播途径:
3、布病传播途径主要以接触后经皮肤、黏膜传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也是重要传播途径。5 、传播因子:布病的传播因子是多种多样的:牲畜的流产胎儿、流产胎盘、洋水、阴道分泌物、内脏,以及被布氏菌污染的皮毛食品、水、 蔬菜、水果、土壤、生活中所用器皿、工具、玩具等。(四)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1 、易感性:人类对布氏菌是普遍易感。2 、免疫性:患布病、或感染后、或接种布氏菌苗后,均能刺激机体产生各种免疫应答,但不能产生良好的、稳定的、持久有效的免疫力,免疫力保持时间较短,水平亦低。所以病后或免疫后仍可再感染。(五)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布氏菌侵入机体后, 使机体致敏, 机体再次与布氏菌抗原接触时, 可 出现各
4、种过敏反应(I、n、m、iv型)。不同类别的过敏反应产生的机 率是不同的,第IV型过敏反应产生机率最高。基于这种过敏反应建立的检 查技术被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检疫和临床诊断。二、物资准备除按常见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理所需共同物资和交通工具外, 尚需以下 几类:(一)进行检疫、血清学检测、诊断等所需各类试剂及器材等。(二)对治疗病人所需药物及疫区场地的消毒药品。(三)在进行调查时所需表格、病例卡及宣传资料等。(四) 病人治疗所需病房、 病床及集中治疗的场所; 亦可与当地医疗 部门协调进行分散治疗。三、布病暴发疫情现场处理程序与措施疾控人员接到布病疫情报告或受委派后,应按下列程序开展工作:(一)确定
5、疫情对首发病例及某些早期病例调查:发病时间、地点、性别、年龄、职业、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感染因素、与牲畜及其产品的接触情况,做皮试、 取血检查抗体水平及带菌情况等, 并填写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表1 )。1 . 确认病例( 1 )接触史:发病前病人有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到疫区的暂居者,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2 )临床表现潜伏期 1-3 周,平均为 2 周。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布病的主要症状、体征是: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可出现睾丸肿大,女性可出现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城县 人间 布鲁氏菌 暴发 疫情 现场 处理 工作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