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南部生态片区规划思路168页.ppt
《山东德州南部生态片区规划思路168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德州南部生态片区规划思路168页.ppt(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背景研究2背景研究一、规划背景1、国家层面(1 1)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计划。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12月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初步提出了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40%的目标。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
2、05年降低20%的目标。2007年中国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科技专项行动,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进行的低碳建设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2 2)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3、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3 3)城乡统筹)城乡统筹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此,城乡统筹的思路逐渐形成,这一思路也体现在此后发布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中。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体现城乡统筹战略最突出的文件。文件指出,要“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4、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新世纪以来的七个一号文件,尽管每年的主题不同,但都贯穿着城乡统筹这条主线,基本思想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3背景研究2、区域层面(1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
5、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985万人。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2 2)德州高铁时代)德州高铁时代2010年3月,京沪高速铁路德州东站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京沪高速铁路德州东站正式开工建设。京沪高铁
6、是世界上技术标准最高、建设规模最大、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它的建设,对于促进南北交流、经济融合、区域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京沪高铁德州东站的建成将极大缩短德州与北京和长三角经济区的距离,对推动鲁西北,乃至整个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德州更直接地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接受“长三角”辐射,集聚发展要素、参与区域分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州由此也将迎来促进经济腾飞的“高铁时代”。3、地方层面德州市是全国首批十个低碳中国贡献城市之一,曾获得“中国太阳城”、“国家火炬计划德州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等称
7、号。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演进,德州提出争取用五年时间培植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之都和生物产业基地,同时加快推进太阳能在建筑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引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努力把德州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低碳城市。随着京沪高铁的建设和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德州将承接更多极的辐射,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这将使其现代服务功能大力提升,城市规模也将随之扩大。规划建设德州市南部生态片区是德州做大做精中心城区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4二、城市概况1、区位条件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与河北省沧州市相邻
8、西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相接,南与济南市相连,东与滨州市相临。德州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的交汇区内,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济南都市圈的西北门户城市,德州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分工职能和作用。背景研究52、区域交通德州市作为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此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德州到济南国际空港仅需一小时,到天津海港也只用两小时。背景研究区域交通分析图区域交通分析图6背景研究4、社会人口2
9、008年德州市域总人口为564.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9.92万人,非农业人口164.27万人。德州中心城区建成区总人口60.0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9.54万(农业人口8.5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10.5万人。3、经济状况2008年德州市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0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生产总值24830元,三产比例为12.1:55.9:32.0。从产业结构变化看,德州市域第一产业比重持续稳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增长,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升,产业结构整体从“一二三”较均衡发展逐步调整为“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农业上,德州已形成粮棉、瓜菜、畜牧、林果、水产、花卉六大
10、主导产业,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工业上,德州已形成纺织、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等八大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棉纺、建材、地毯、玻璃钢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第一产业12.1%第二产业55.9%第三产业32.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户籍人口 83%常住外来人口17%户籍人口常住外来人口2008年德州市户籍人口与常驻外来人口比例年德州市户籍人口与常驻外来人口比例2008年德州市三产比例年德州市三产比例75、自然环境德州自然优势明显,其水系水域资源犹为出众。境内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等,跨市的骨干河道有徒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等,新湖、长河公园、丁东水库
11、丁庄水库、沟盘河水库、三水厂水库等大型水面散布于市域。德城中心城区水系大部属海河流域南系的漳卫南运河水系,主要包括南运河、减河和岔河(均为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河道),中心城区南侧与黄河支流马颊河相邻。背景研究6、历史人文德州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因黄河而命名,因运河而闻名,是一座河流文明造就的古城。四千多年前的五帝时期,黄河流经当时还是一片浅海的德州地区而入海,经过泥沙淤积,渐渐形成了这片土地,德州先民在此耕作繁衍。德州之“德”便源于古黄河别名之“德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黄河名为“德水”,意为水德之瑞。京杭大运河贯通以后,德州区位优势得到大大提升,被列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漕运
12、的兴盛带来了城市的迅速发展。金元两代,德州两度建仓,成为储存漕粮的基地;明清时期,德州居南北要冲,堪称“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京杭大运河孕育和造就了德州的繁荣和辉煌,但随着运河航运功能的减弱,德州的地位也逐步下滑,运河文化景观也逐渐消失。德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盛”,黄河和京杭大运河赋予了德州特有的“水文化”和“德文化”。在此基础上,德州人将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德州地域特有的人文品质。8三、相关规划1、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编)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编)提出德州城市性质为:鲁西北、冀东
13、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城市主要职能体现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中国太阳城、低碳经济城市和新能源研发基地,环渤海湾制造业基地,鲁西北、冀东南重要的工贸中心城市,济南都市圈次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生产基地。德州城市发展目标为:以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为要求,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积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塑造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依托原东风路为主要发展轴,形成“一带三心三城”、水绿天然分隔的组团发展结构
14、其中,“一带”指的是东西向发展带,主轴从西向东依次串联老城中心区、河东新城中心区、高铁新区中心区,并远景延展至陵县城区;“三心”指的是三个市级发展核心,即老城区商贸中心、河东新区公共服务中心、高铁新区商务中心;“三城”指的是老城区、河东新区、高铁新区三大城区。三城以河流为自然分隔自成组团,组团间依托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四条河流形成滨水生态廊道及景观廊道。南部生态片区位于老城区、河东新区和高铁新区三大城区南部生态片区位于老城区、河东新区和高铁新区三大城区的南部,是城市南部重要的生态绿楔。的南部,是城市南部重要的生态绿楔。背景研究92、德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德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对德州中心城
15、区提出“西优东进,北延南控西优东进,北延南控”的空间发展战背景研究3、德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南部生态片区内以耕地为主,岔河沿岸和黄河涯镇区南侧多为基本农田。略。其中,运河开发区着重对区内的职能进行优化和调整,将不适合发展的用地进行置换和调整,优化老城区整体职能;东城区应提前研究高铁站的起步区的职能、规模、交通组织、空间结构等重大问题,规划期内适时选择东进;德城区向南发展面临着河流水系及铁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将来主要向北延展,而南部在规划期内以提升环境为主。城市建设各个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内容分别为:西优支撑项目: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面向广域(包含河北)的商贸功能提升、
16、运河沿岸的保护与文化功能的更新,老城区整体职能的提升。东进支撑项目:高铁及其周边新兴功能区、东物流中心及整个东城区的发展。北延支撑项目:北部物流中心、北部工业组团、文教区、经济开发区、区域报关中心选址。南控重点:提高新华工业园的准入门槛,限制规模;太阳能工程研发中心与新区商务办公南控重点:提高新华工业园的准入门槛,限制规模;太阳能工程研发中心与新区商务办公区的启动及整体环境优化提升。区的启动及整体环境优化提升。德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对南部生态片区所涉及到的新华片区和河东南部片区分布提出“环境控制、规模控制”和“事件带动、政府实施”的发展策略。国家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1)不准除法律规定
17、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2)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以及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3)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4)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5)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104、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提出在德州市区范围内形成“四河、一环、一带、多组团”的绿地系统结构,构建林网密布、农田围拢团状区域绿地格局,重现德州“凤城”、“平原
18、绿野”的绿色城市形象。四河:南北向并流的古运河、岔河、减河和马颊河四条河流。一环:在城区周围规划环状公园休闲隔离绿带,形成绿色“公园环”。“公园环”西起运河两岸,东至减河两岸,南起南外环,北至北外环绿化带。主要由大型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生态保护公园和农业观光园等组成。一带:东部组团新区以东,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东侧,至规划区区划的广大乡镇农用地片区,以生态防护林和农田为主。多组团:在周边村镇广大农村地带,形成以村镇、村落为核心的多组团团状隔离防护绿带。规划在南部生态片区周边规划建设有岔河湿地公园、沟盘河水源保护区、城南规划在南部生态片区周边规划建设有岔河湿地公园、沟盘河水源保护区、城南自然风景
19、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减河枣文化采摘园、大雁岛生态景区、减河自然风景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减河枣文化采摘园、大雁岛生态景区、减河生态湿地公园、古运河风景区等。生态湿地公园、古运河风景区等。背景研究115、德州市水系及水体景观规划德州市水系及水体景观规划提出“一轴四带三环五湖七十二海子”的水系规划结构。、“一轴”为景观时间轴。“四带”分别为古运河所代表的黄带、岔河所代表的蓝带、减河所代表的红带和马颊河所代表的绿带。“三环”分别为德水人文观光环、锦绣德城魅力环和风情生态休闲环。“五湖”分别为新湖公园、长河公园、太阳湖湿地公园、东湖公园和双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其中,太阳湖湿地公园位于南部生态片
20、区中其中,太阳湖湿地公园位于南部生态片区中部,沙王沟与减河交汇处,总占地面积约部,沙王沟与减河交汇处,总占地面积约172.18172.18公公顷。顷。背景研究126、德州市区村镇体系规划德州市区村镇体系规划提出“一轴、两带、两心、三区、四片”的村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一轴(城镇发展轴):指德州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高铁新区组团陵县的城镇综合发展轴,即德济城镇密集发展轴,依托104国道通往东南方向的交通通道,借助济南对德州下辖县市的腹地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德州城区以岔河、减河、京沪铁路为分隔的组团式跳跃发展形态格局。两带:沿京沪铁路的空间发展带,依托京沪铁路交通走廊,南北连接黄河涯镇和二屯
21、镇的一级空间发展带;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东西向连接新城街道办、宋官屯镇和赵虎镇的二级空间发展带。两心:指老城商业中心和新城的行政办公中心。三区:运河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四片:二屯工业片区、赵虎农贸片区、黄河涯生态片区、高铁综合片区。德州市区村镇体系规划对南部生态片区内的村庄提出了合并调整要求。背景研究137、黄河涯镇总体规划(20092030)黄河涯镇总体规划(20092030)提出黄河涯镇城镇性质为:以城郊型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现代化综合发展型小城镇。城镇发展目标包括环境优美、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生态宜人、充满魅力的旅游城镇、适宜人居、社会安定的和谐
22、城镇和经济繁荣、富有活力的城镇。规划形成“单中心多节点放射状”的空间发展模式。“单中心”指镇区,作为全镇的中心,辐射带动全镇经济和发展。“多节点”指中心村,带动周围基层村的经济发展。镇区向外辐射形成“一心、两带”的空间结构,“一心”指镇区,“两带”指沿101省道和105国道的发展带,是全镇重要的城镇发展带,也是全镇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产业带。黄河涯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两带、三片”。“一心”是指101省道和黄宋路交叉口周边由镇政府、商业中心、街头绿地、镇医院等形成的公共生活中心;“两轴”指黄宋路和规划十一号路是城镇公共生活功能联系的主轴;“两带”是指沿引黄穿减河流和减河沿岸两侧的防护绿
23、化景观带;“三片”是指金纪路南侧的工业片区和由黄宋路分隔形成的两个居住片区。背景研究14第二章 基地概况15基地概况二、区位交通基地位于中心城区南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京沪铁路和京福高速公路由南向北纵贯其中,南外环、105国道、104国道和101省道是对外交通联系的重要道路。基地内部建成区道路呈方格网布局形态。交通区位图交通区位图一、规划范围1、研究范围新河路、减马横河以南,南外环、减河以北,古运河以东,占地总面积97.66平方公里。2、规划范围新河路以南,京福高速以西,南外环以北,新园路、广川大道以东,占地总面积17.04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示意图规划范围示意图16三、现状用地基地内土地使用主
24、要以耕地、基本农田、村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沿晶华大道和双一路两侧分布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用地,105国道两侧分布有一些市场和物流用地。研究范围用地现状图研究范围用地现状图基地概况17研究范围现状用地汇总表研究范围现状用地汇总表1009766总用地1011.051.901079.56185.75E61E62村镇居民用地村镇企业用地19.221876.56基本农田其中其中93.640.090.262.310.5413.0078.716.5059.26355.218.8125.13225.2352.761269.147687.09634.845786.94MWTSUGEE1E2工业用地仓
25、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水域耕地3456780.1716.70C6教育用地其中占规划用地比例(占规划用地比例(%)0.560.900.73占地面积(公顷)占地面积(公顷)54.3388.371.60用地代码用地代码RCC2用地性质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商业用地序号序号1218四、市政设施基地北部三水厂水库为城市水源地。基地西南侧有四女寺水利枢纽。基地内有赵庄变电站(220KV)和康 博变 电 站(110KV)两座变电站,多条高压线由东向西穿过基地。基地中部有天然气储备站南门站,日供应量为31万方。基地南侧有二十铺垃圾填埋场一座。研究范围现状市政设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德州 南部 生态 规划 思路 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