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docx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 摘 要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取得重大发展。本文就“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取得的成就、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及其对今天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贵州 三线经济 模式; 在贵州的开发史上,有几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经济”、宋元时期的“军马经济”、明代的“屯堡经济”、抗战时期的“战时经济”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三线经济”等。其中,无疑“三线经济”模式对今天贵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巨大。国内史学界特别是贵州学者对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经济社会建设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本文拟从“三线经济”这一建设模式的
2、角度来探讨其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启示,望指正。 一、贵州“三线经济”建设模式取得的成就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新中国西部开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里,毛泽东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1。 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贵州三线建设既包括国防科技、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部门的项目建设,任务艰巨。首先,从时间跨度来看,历时
3、15年。1964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决定,由省计委、省经委及省级各有关厅局负责人组成迁建领导工作小组,在进行初步规划和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贵州三线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1965年4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征拨土地1.42万亩;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全省各地组织好民工3.5万人;1964年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大连钢铁厂的两座50吨电炉和本溪钢铁厂的两台锻锤搬迁到贵阳钢铁厂,迈开了企业搬迁的第一步;1966年,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从全国各地、各部门选调来黔的建设人员达18万人;从1967年起,“*”的干扰越来越大,贵州三线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建设项目所急需的材料和设备,需要靠“军运”的办法
4、来保证,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75年整顿之后;1977年和1978年,全省仍有部分三线建设项目完成了扫尾、配套建设。 其次,纵观“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的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巨大(见表1), “三线建设”中贵州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费用表1 (注:笔者根据贵州统计年鉴以及参考贵州通史所载,收集、整理数据列表。) 其中,仅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贵州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就达46.26亿元,占全国三线地区同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额的12.9%。这一时期,贵州除要重点建设一批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外,列入计划的民用重点建设项目有92项。其中,搬迁项目32项,改建、扩建和续建项目20项,新建项目40项2。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现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线 经济 模式 贵州 开发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