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有效策略.docx
《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有效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有效策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有效策略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郑方明笔者执教的教材是现代小学语文 ,现已完成了前五册的教学实验任务。前五册书中出现的古诗文总量见下表:古文古诗韵文一5 首二6 首6 课三6 首7 课四3 首3 课五2 则6 首1 课(名言名句 5 对)具体文章有:第一册:咏鹅、悯农、剌勒歌、画鸡、江南第二册:春晓、景、题画、春种一粒粟、忆江南、寻隐者不遇、天对地、绿叶对红花、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之初 性本善、人不学 不如物第三册:古朗月行、登鹳雀楼、关山月、静夜思、井梧吟、华山、古人学不厌、父母教 须敬听、幻而学 壮而行、大陆对长空、格言、谚语、对联( 6 副)第四册:杂诗、望庐山瀑布、晓
2、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无对有、九夏对三冬、柳塘风淡淡第五册:山亭夏日、慈仁寺荷花池、秋词、秋、夜雪、对雪、孔融让梨、三人行,必有我师除此之外,利用每周一 的 和 前三分 , 笔者 充要求学生背 了以下的古 文:古文古 韵文一册20 首二册28 首对联 5 对三册35 首对联 5 对四册21 首三字 8 (64句)五册2 则复 习 背 韵歌 8 ( 80 句) 的 114首 客 地 , 么大的背 量,同学 并没有感受到它的苦,反而喜 得不得了。同学 把古 文 作 他 盼望的 来 首等待。 如果老 要 整一下 , 他 就大叫表示 憾。 到了周五如果老 没把 上,他 会 追不放直至老 明确答 什么 上,
3、才心 意足地散去。 每 文 声一响, 他 在小助手的 下便会津津有味地背 起来,不管老 来了 是没有来。古 文是我国 秀的文化瑰宝, 背古 文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 祖国 言文字的情感, 有助于 中 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 美情趣, 好 不一而足, 哪些形式可以激 和 学生学 古 文的 趣,从而引 小学生有效地学 古 文呢。 践 明,下面的策略是可行的。一、故事引路法刚入学的孩子最爱听的是故事了。 因此,讲故事成了各学科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古诗文中采用故事引路的方法组织教学, 效果是非常好的。为了说明的方便, 我们不妨拿这种方法来和一般形式的教学作个对比。以小儿垂钓“蓬头
4、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为例。一般形式的教学过程一、揭题。1出示课题小儿垂钓,学生读题。2 “小儿”是什么意思?3 “垂钓”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讲解“垂钓”就是钓鱼啊。4哪位同学知道“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二、出示全诗。1凭借拼音读通全诗。故事引路法教学过程一、(老师充满激情地)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顿时眼睛发光,精神饱满)有一个逢着头发的小男孩, 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 他想学习钓鱼。 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 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 他可不管这么多, 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的
5、他多认真啊! (这时加上老师的体态的作用, 学生已完全进入角色了)。(老师用急切的语气说) 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 看见了他,想2教学理念新一点的老去问个路。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 (老师加师会问:你读懂了哪一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句?有什么不懂的?紧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着就是老师按“既定方针”适时给以鼓励) 同学们真聪明啊, 他是怕按部就班进行讲解。鱼逃走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老套一点的老师干脆一开(学生再次参与讨论, 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始就滔滔不绝地讲解了,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 )学生只有听的份。二、这一极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3 指名
6、让学生说说诗句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了的意思,以示巩固。(成绩好的同学记忆能力强,可能会说得出来)4(估计学生听懂了,时间也过了半节课了)指导背诵、抄写古诗。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 。题目是什么?(追问,加深影响,增强记忆)三、(老师背诵全诗,背完后提问)你记住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诗, 也可以是一个词,让学生老鼠叨番薯似地不断去“弄”,老师的任务是不断地给予肯定)四、老师再背一篇,你听仔细了,看谁的小耳朵最灵,记性最好。 (同学们互相提示,不断记忆,如有困难,老师作适当的点拨)五、出示全诗,读读记记。 (学生们在个别认识的字的提示下,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当堂背出来)六、老师说诗意,学生
7、背相应的诗句。(有故事作基础,学生困难不大)比较这两种教学方法,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1目标定位不同。一般的讲解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目标定在这首诗上。老师考虑较多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此,不自觉中,老师就开始逐字讲解了。故事引路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考虑最多的是这样教,学生喜不喜欢。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是课程目标是否合理。 因此,在课堂上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虽然对字词的落实表面看来没有前一方法明确, 但长远来看,效果要好得多。 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到, 孩子们的想学古诗, 在开始阶段很多成份是被古诗中的故事、意趣吸引
8、了。2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有着天壤之别。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困难就在于, 古诗文中有许多单音节词, 而现代汉语中最多见的是双音节词。老师在上古诗文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替学生扫除文字的难关,这就情不自禁地开始逐字讲解,这样一来,老师有意无意地就是去关注字词的意思讲解,学生首先感觉到的是“难”,“搞不灵清”,等基本弄懂,兴致就全无了, 再去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又必须另起炉灶。而且,老师讲多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其实,古诗文本身,就已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描写的意境,在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样
9、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同学们用心去读,不断地感悟。哪是一句“要想看得更远,请再登上一层楼”所能表明清楚的呢。现在用故事引入法,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或配以音乐,或配以多媒体画面),他们不自觉地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联系,发挥想象,建构起他的诗的意境。这时同学们头脑中出现的意境也许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又有何妨?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等手段去再次体验、建构。学习过程中不必刻意化精力去逐字地讲解,不必去担心怎样翻译成现代文, 同学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背古诗文,知道个“大概”,不必作精确的口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心理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压力。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
10、慢受滋润。有些学生不太好理解的诗句,就留着让时间来帮助他们理解。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同。 “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统观念中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以教为中心”的理由说它几十个不成问题。因此,就出现了“小儿是什么意思?” “垂钓是什么意思”的一连串的问题,及“恐就是恐怕,畏就是害怕,惊就是惊吓,恐畏鱼惊就是恐怕鱼受到惊吓”的小结。在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明确地感觉到, “故事引入法”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折射出的是与新课标精神暗合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在不断地交往,积
11、极地互动着。随着一声“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又马上进入创作状态。 “他是怕那人的声音太响,把鱼吓跑了。 ”“这时肯定是他看到有条鱼游过来了。 ”同学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境,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创作。老师的“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鱼逃走才不理他的”让同学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尝到了学习的快乐。“这小男孩可爱吗?”一问,又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心中时时装着的是学生。 老师始终是在跟学生交谈。交谈中引发学生思考。从“故事引入法”教学古诗文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 老师是没有受考试的束缚的,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
12、极性为宗旨,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去体验,重在让学生朗读,感受古诗文的整体美、节奏美。正因为有了以上的不同, 故事引入法才真正显示出了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方面的特殊功用。二、 “不求甚解”法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里至少蕴含着这样一些信息。首先是要 “好读书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就无所谓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了。 上面讲到的故事引入法, 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 “好读书 ”的习惯。第二就是说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 有谁能一下子读懂所有的书呢?在阅读教学中,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引导 小学生 学习 古诗文 有效 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