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校长时的教育理念与实践.doc
《我任校长时的教育理念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任校长时的教育理念与实践.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任校长时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衡水是河北南部的一个欠发达的,年轻的地级市,中心城区只有一个区,叫桃城区,它的前身是衡水县-衡水地区行署所在地,衡水中学就是原衡水县办的一所中学,招生范围只有30多万人口.我从1982年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在这个学校教书,任过历史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学校副书记,1992年开始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2004年调教育局工作,在衡水中学校长的位子上工作了12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也就是在我担任衡水中学校长之前,衡水中学正处在发展的低谷.当时,学校教师队伍极度涣散,管理秩序十分混乱,已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很多人外出兼课,办班捞钱,我的前任老校长,为调整任课,选派班主任,
2、常常亲自到教师家里,低三下四,说尽好话,即使这样,有些工作还是没人做.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那时候还常常发生校长亲自主持的会议竟被下面的人哄散的情形(有人登高一呼:别听他的,散伙吧,于是人们就走散了).还有,学校考试,学生作弊成风,三楼教室靠近窗户的学生用绳子将试卷从窗口系下去,传给二楼靠近窗户的同学抄袭,抄完之后,居然还可以用同样的办法传回三楼.更有窃贼趁火打劫,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闯进学生宿舍,将床板拆卸下来,然后抬过墙头,偷出校外,却无人敢管.别说窃贼偷窃学校的东西,就连教职工也常常把学校的东西窃为己有,住在学校附近的教师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学校的床板,桌凳,而且用来打制家具.极度的混乱和涣散,使
3、衡水中学这样一个地区行署所在地的重点中学的高考成绩,却被周边的县中远远甩在后面,以至很多地直干部的子女,纷纷从衡水中学转学到下面的县中读书.当时衡水中学的办学水平和高考成绩已经跌落到了全地区十一个县重点中学的下游.无奈之下,老校长向市委递交了辞职报告,当着众常委的面,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人若犯了罪,你们不要让他进监狱,就让他到衡水中学当校长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市委书记找我谈话,告诉我市委已经研究了,由你来担任衡水中学的校长.当时一下子就懵了,当时完全没有自信,压力可想而知.到1995年,衡水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和综合办学水平,第一次在全地区十一个县重点中学当中拿了第一,到2001年,衡水中学的高
4、考主要标志性指标,在全河北省拔得头筹,开始位居第一,至今已连续七年夺冠.2001年之后,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有三,四十名(今年35名).到2002年下半年,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大批地涌入衡水中学参观考察.后来,更被一些民间机构评为全国十大名牌中学.衡水中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升学成绩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一个教育的神话.很多人问我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到底有什么绝招 我对他们讲,既没有绝招,也没有秘密,如果非要总结出一点什么的话,那就是陆游的一句诗里面讲的,功夫在诗外.陆放翁认为,要写出好诗,光懂得诗的格式和写诗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生活中去,在阅历上下功夫.即
5、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很多学校抓升学率,往往采取的是直奔主题,短兵相接,死缠硬打的战术.而我的策略不是这样,我的策略是迂回到外围,从外围向核心逼近,最后取得完胜.从19922004年,我在担任衡水中学校长期间,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曾经提出过一些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集中地体现了我的上述策略.这些理念,对于衡水中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我愿意利用这样一个场合,把其中的几点,讲出来,仅供大家讨论,批评.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东西是在一个半城半乡的地区发生的,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一, 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我担任校长不久.所谓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就是说,学校要抵御社会
6、不良风气的影响,要筑起一道精神隔离墙,优化内部小环境,在学校里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那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急剧转型,多元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思想也出现了混乱,信仰迷失,责任感淡漠,一切向钱看,甚至有人外出兼课捞钱,热衷于做家教,还有的从事第二职业.社会的这些变迁,教师思想的混乱,严重地侵蚀了学校这块圣洁的领地,严重地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在一次学校内部的会议上提出:要把我们的学校建成精神特区.(一),理念与思考当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学校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学校应该是一个精
7、神的领地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单元,她和工厂,农村这些社会单元不一样,她的功能是育人,因此,学校应该是一块净土,应该是一块精神的领地,圣洁的殿堂.在这里面工作,生活,学习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职员,都应该思想纯,境界高,有理想,有追求,都应该抖掉身上的俗气,脱离开低级趣味.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否则,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校育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2,办好一所学校,必须优化内部小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因为,学校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任何一所学校要想有一个大的发展,都必须首先营造一种氛围,营造一个场,都必须首先纯洁整个干部教师
8、队伍的思想,提升整个干部教师队伍的精神境界,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使每一位老师都奋发向上,一门心思干事业.只有在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推动,互相竞争环境中,才能形成千帆竞发的态势;只有在一个优化了的学校小环境中,才能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从而避免短板效应.如果一个学校只是孤立地抓某一项工作,某几项工作,而不从优化学校小环境入手,恐怕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去过一些地方,发现一些地方的教育局,一些学校为了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在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上,在培训教师方面,花了很多钱,想了很多办法,除了进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之外,还从全国各地请了许多专家频繁的举办报告会,甚至把他们骨干教师派出去长期进修
9、总之是下了很大的力量,他们的思路没错,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水平.但是,钱也花了,时间也花了,专家也请了,但是,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上不去;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每年都频繁的组织召开高考研讨会,精心的制订备考策略,但是高考成绩还是上不去.原因到底在哪里 其实原因就在于没有优化好自己的内部小环境,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奋发进取,人人争先的环境氛围.在一个学校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就感觉不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激励和压力,就难以调动起进取心和内驱力,他的业务水平,学校的高考成绩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所以,办学校首先要办出一种氛围,氛围无价,学校的环境氛围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
10、进步,直接影响学校的工作效能和教育质量.3,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养育全体教职工的精神追求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老人家始终相信,精神会变物质,而且他认为,精神一旦转化为物质,其能量是巨大的.中国革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在革命的年代,一批批革命党人,仁人志士,置生死于度外,视牺牲为光荣,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卓绝,坚韧不拔,靠的就是一种信仰,靠的就是一种精神.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他就会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整个生命体的全部免疫力都会为他工作.教育事业是
11、奉献的事业,而奉献的事业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异乎常人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就必须让全校的教职员工向往高尚的东西,就必须净化全校教职员工的心灵,就必须养育广大干部,教师的精神追求,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使每一个教师的整个生活都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4,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也是升学率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说过的一句话:教师除了丰富的学识,引人入胜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要有正直刚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力量.没有好的品质,觉悟,作风,是不能保证教育效果的.另一位教育界的大师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思想,品行,情感,意志这些内在的品质
12、会非常真实的,一览无余的呈现并暴露在学生面前,虽然这种东西常常处在教师的教育意识之外,但它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潜在的,深刻的.事实上,每天教师一走上讲台,都会立刻处在学生眼光的交叉火力点之下,你这个教师外表,谈吐如何,气质,境界怎样,你这个教师是不是称职,有没有水平,教书对你来说是职业还是事业,是责任还是兴趣,学生看得一清二楚.现在的中学生精灵得很啊,如果他感觉你这个老师正直,高尚,热爱自己的事业,责任感强,他就佩服你,崇拜你.同样的话,你说出来,他愿意听,同样的课,你来讲,他就愿意学,从而产生很强的教育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如果一个老师虚伪,自私.俗气,充满了低级趣味,
13、没有事业心,就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这样的老师讲出来的话,学生会从心眼里打上一个问号,这样的老师讲的课再好,学生也会听着不舒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这种人格的魅力,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就是教育质量,本身就是升学率.我曾长期在学校一线工作,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当老师,后来做了两届班主任,和学生接触较多,再后来由班主任直接做到了学校总支副书记,也是负责学生工作.记得当年在学生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题目是,学生心目中最敬佩的老师,设计了若干个选项,任由学生选择.这次问卷的结果显示:中学生敬佩一个老师,首先看的不是他的知识是否渊博,也不是看他的演讲口才如何,仪表如何,而是首先看他的精神境界,看他
14、的人品,人格.这次问卷改变了我以前的认识,同时也告诉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人品,情操是处在教学过程最前沿的,在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最本质的恐怕还是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为.衡水中学当年有一位语文教师,非常有才华,仪表堂堂,课讲得很好,文笔也属于一流,很会写文章,还写一手好字,他的书法作品经常在国际上获奖.从东北调来不久,很快就成了学校里令人刮目的名星教师,但这位教师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孤傲,自私,和学生在感情上很隔膜,按他本人的教学水平和天资,他的教学成绩完全可以超过同学科任何一位老师,但是,每次考试成绩统计结果出来以后,他所任课的班级总是排在后面,自己也很苦恼,最
15、后选择了调离.衡水中学还有一位老师,也是教语文的,学历并不高,业务能力也一般,但人品很好,很有人格魅力,很受学生欢迎,他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一群学生,学生有什么高兴的事,烦恼的事,都愿意向他们诉说,把他当作朋友,所以每次考试成绩,他都出人意料的高出别人 .结合自己在教学管理中多年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我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教师的职业态度,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精神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就是说,教师的人格即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也能对教师教书的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途径渗透,融会到教学活动中,制约着教
16、育的质量和品位.为了便于表述我的上述观点,在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我借助了一个函数式,这个函数式叫做:Y= KX.后来被媒体称作一个教育的函数式.这个函数式里边的Y是因变量,表示教师的教育力,教育效果,K是系数,表示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为,X是自变量,表示教师的教学技能,业务能力.通过这个函数式,可以让人们明了一个道理: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决定他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越强,教学质量就会越高,反之,教学成绩就会下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提出了要把学校建成一个精神的特区.也就是说,即使从提高升学率的角度,学校也应该提升老师的精神境界,养育老师的精神追求.5,建设精神特区,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需
17、要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讲得太好了.在中学生身上,还保留着很多的童真,还保留很多原始的自然情感:比如怜悯,同情,天真无邪,愤世嫉俗,善良诚实的一面,非功利的一面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原生命形态里的美好品质,都是出于生物人的一种本能,很多还没有受到污染.而这些东西在我们很多成年人身上已经很淡了,在这一点上,成年人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们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现在已经是稀有资源了,弥足珍贵啊!国家通过颁布法令,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目的是保护那些稀有的自然资源,那么我们学校也应该创建精神特区,去保护这些稀有的精神资源.不仅要保护,要呵护,而且要给她阳光,要给她雨露,要让她茁壮的生长.我们任何人都无权破坏她
18、的生长常态,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用功利主义的东西去伤害这些纯洁的,天然的,美好的品质;我们有责任为青少年美好品质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里工作的每一个人,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还是工人,还是职员,思想境界要高,要有事业心,正直,向上,向善,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们这些稀有的资源,美好的品质保护下来,所以我们要创建精神特区.事实上,现在许多中学生心境不好,他们时常感到孤独,苦闷,压抑,烦躁,对社会看不惯,对周围的一切看不惯,他们常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灰色调,好像这个世界都是错的,只有他自己是对的,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在哪些地方伤害了他们,
19、也不知道他们心中的灰色到底是来自什么地方 你也根本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去割腕,跳楼 即使是那些在表面上看来很安分的孩子,只要你一翻开他们的日记本,肯定也会大吃一惊.在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上,我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老师不了解学生.立刻遭到围攻.因为参加会议的都是老师,班主任.他们说,我们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怎么能说我们不了解学生呢 好了,我问你,中学生对人生,对社会有什么看法 中学生在交友,处世,情感生活方面有哪些困惑 中学生在精神生活方面需要我们给予哪些帮助 大家一时回答不上来.我们的很多老师,真的不了解学生,他们常常把学生成绩的下降归结为贪玩,又打游戏机去了,为什么不好好用功,错了!孩子们的主
20、观世界里存在问题啊!有一次,我到宿舍去看一看,一个学生躺在床上面朝天花板,一个人呆在宿舍,见我进到屋里,就从床上下来,对我说,老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我一听这样的问题,非常严重啊,活着都没有意思了,你想他还能学习得下去吗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成绩的提高,因为他已经们有心思学习下去了,成绩怎么能够提高中学生怎么是这个样子 我们很多成年人不懂.实际上,孩子们有着天真,纯洁的品质,他们对人生,社会有着美好的向往,美好的憧憬.每个孩子都跳动着一颗正直的,善良的心,都向往高尚的生活.但是他们毕竟涉世未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腐败污浊的风
21、气,他们充满了困惑和疑问,这人都怎么了 怎么都成这个样子呢 自己无法理解,又找不到答案.于是对整个人生,整个社会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看法,理解不了,解脱不了,所以压抑,苦闷,烦躁.太没意思了,不想活下去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应该了解这些情况,把学生从这种状态里解脱出来.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心境呢 只有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让他们看到身边的人都是高尚的人,品行高洁的人,才能改变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建设精神特区的一个思考.(二)实践与要求1996年提出创建精神特区的时候,同时也提出了建设精神特区所要达到的四个初级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人
22、文环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充满激情的工作学习状态.在这之后,围绕目标,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引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教师的精神追求.领导班子是学校统帅部,但它不可能像战争年代指挥打仗那样,令下如山倒.因为,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权力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而非权力影响力常常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知识分子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他们常常把靠本事吃饭挂在嘴边上.在某些情况下,权力对他们还是奈何不得,他要出工不出力,你还拿他没办法.因此,学校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从大局出发,以事业为重,为师生着想,对未来负责.必须做到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严以律己,埋头苦干,胸怀坦荡,五湖四海,一身正气,两袖
23、清风.1995年初,衡水中学建成了第一期教师住宅楼,分楼之际,积分排名在前的几个校级干部纷纷作出表率,把最好的楼层,最好的位置让给一线骨干老师先挑,这件事很快在校园里传为了佳话,而且影响到校外.在以后的几年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重量级荣誉,领导干部一个指标都不占,全部授于一线教师.当时的一个口号叫做:要荣誉不要职务,要职务不要荣誉嘛.每年高考完后发奖金,领导干部分文不取.校长平时的奖金只拿全体教师的平均数.另外,我还一直坚持自己的三不主义:即小恩小惠从来不给,封官许愿从来不干,拉拉扯扯从来不搞.,拒绝利的诱惑,让教职工远离铜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叫
24、做需求层次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先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然后才是参与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当前面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自然就会追求后面的一种需要.我的理解,奖金这种东西最多只是满足教师的较低层次的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而这些低层次的需要对于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的优质高中校的老师来讲,已基本满足了.之后,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要靠的应是精神奖励,如赏识,肯定,荣誉,事业等等.因此在创建精神特区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工作上做出成绩的老师主要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而物质上的奖励尽量淡化,不在奖金上做文章.第一,衡水中学在布置任何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长 教育 理念 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