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实践与反思共3页.doc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实践与反思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实践与反思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实践与反思随着人们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21世纪社会发展对“既具有数学理性精神又具有人文素养,既掌握科学方法又懂得人文价值”的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和理念纳入教材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新课标(200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2011)中。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时代的需求,目前很多的高师院校都开设了数学史或数学文化课程,而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作为一门数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来开设的院校却比较少。本文将对2010年以来天津师范大学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优秀课建设
2、的基本理念和初步实践作一介绍。一、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的实践本课题结合国内外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参考了有关教材、文献以及兄弟院校相关课程建设经验,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一)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鉴于本课程是数学教育方向的必修课程,我们确定“教学内容设定”依据的基本原则:以数学历史发展顺序为依托,深入挖掘数学史料中的文化价值,将与基础教育数学教材中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教学内容整体分为教师精讲和小组合作研究两部分。小组合作研究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共同制作完成约15分钟展示资料,最后由主讲教师随机抽
3、取小组成员完成展示;而且除了上台展示之外,还要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组学习报告”。在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鉴于基础教育阶段涉及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常量数学内容,与此相应的数学发展史内容主要介绍17世纪及之前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等所创造的数学专题。其次,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应该包含这样的意思,就是一种数学印象、数学的“感觉”和“知道”。由于学生们的基础数学后续课程(比如,拓扑学,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没有学习,所以18世纪及以后近现代数学发展史的内容主要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研究完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相应史料有大致的了解,而且促进他们对数学发展过程获得较完整认
4、识,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和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第三,为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本课程将百家讲坛中“相识数学”的视频资料作为小组合作研究内容之一,这样就相当于将数学教育名家请进了课堂,让学生有幸聆听和欣赏“数学大家”的思想、智慧以及理解他们所具有的数学精神。最后,为了促进职前教师对数学教材中的数学背景知识熟悉、理解及应用,本课程将“初等教育阶段数学教材(人教版或北师大版12册)中背景知识”及“HPM专题”作为小组合作研究的另一内容,以帮助她们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即不仅要了解“教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教”。(二)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采用系列专题讲座,辅以小组合作及撰写“小
5、组学习报告”的教学方式。课前,教师精心收集、组织资料,科学设计。课上,教师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精讲和学生汇报相结合,师生一起成为该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课件内容充实,图片丰富,辅以必要的动画,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增强教学效果。课后,由于学校提供了课程网络建设平台,借此平台教师可以把所使用的课件、作业、学生讲课的视频以及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及时上传,方便学生学习以及师生在课余时间交流。在讲授过程中,力求将数学内史与外史相融合,着重介绍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数学家的创造性活动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精神、里程碑性的事件及著作等,尤其是与教育阶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史 数学 文化课 实践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