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期末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期末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基垫于国富论中,斯密抨击了重商主义思想,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阐述了国际分工的原因,方式及效果。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1.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假设的设置是为了论证理论,而不能影响理论的说明,一般而言,这些假设撤除的过程,就是理论逐步接近实际的过程。(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力是同质的(指一国的一
2、单位劳动力与另一单位的劳动力总是相同的);即221模型;(2)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3)无贸易障碍,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4)当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5)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这意味着,当经济资源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中一个部门资源的流入就是另外一个部门资源的流出;(6)规模收益不变;(7)商品和劳动量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8)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9)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也就是建立于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
3、产上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每个国家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都会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都集中到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上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用自己产品的一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且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国际分工前两国劳动投入和产出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英国151208510020美国10120121010010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相对于英国来说有绝对优势,英国在生产布上相对于美国来说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
4、英国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小麦,产出的变化如下: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英国0002040020美国2024012000 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下小麦消费量布消费量英国120200美国120200可见,国际贸易可以使参加贸易的国家都获得利益,这种利益的基础是参加方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或劳动生产率优势,将全部生产资源都投在本国有技术优势的产品生产上。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1)该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2)亚当斯密将自己反复论证的“劳
5、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的理论推广到国际领域;(3)绝对优势理论的论证简单,直观。局限性:(1)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2)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一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而另一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劣势地位,国际分工和贸易能否继续进行的问题。这就引出了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补充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
6、符。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国际分工前两国劳动投入和产出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美国10120121010010中国401203(美国的1/4)201005(美国的1/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中国布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但由
7、于小麦的绝对优势比布的绝对优势要大,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模式就是中国专门生产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美国2024012000中国000603005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小麦消费量布消费量美国120150中国120150李嘉图明确指出,比较优势也可以产生贸易,也可以促进国际分工,进而发挥各自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优势。只要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时,它们的机会成本有差别,国际贸易就会产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两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多少。2.互惠贸易的基础和优势理论的例外交易价格
8、的价格确定原则:国际比价要位于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会退出贸易。不常见的例外: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并且两者的不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会发生贸易。因此完整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即使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仍有互惠贸易的基础,除非对两种商品而言,一国的绝对劣势比例与另一国的相同。课后题答案1.如何理解绝对技术差异论是比较优势论的特例。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使绝对优势成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特例或特殊形势,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两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别或价格差。亚当斯密只提出了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
9、动生产率或价格的绝对差别,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的分析也同样适用于绝对技术差异的情况,实际上,我们在阐述绝对技术差异时已经使用了机会成本分析的方法,因此,绝对技术差异是相对技术差异的一种特殊形式。3.分析提供曲线的作用和缺陷。答:作用: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这些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量是由一国的需求量(无差异曲线)和供给条件 ( 即生产可能性 ) 所决定的。假设在国际比价线存在的的前提下,国际比价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为生产均衡点,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为消费均衡点,从而得出该过应
10、进口和出口的产品数量。在各种贸易条件中,通过提供曲线,可以得出一国进口和出口的最佳组合,将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可以得出一国的贸易提供曲线,两国贸易提供曲线的交点为贸易均衡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缺陷:提供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在提供曲线的理论中,存在着理论的假设条件与实际不符或者过于严格的情况,如充分就业,供求要求相符,产量最大化等,这限制了提供曲线的实际应用,使得该理论具有相应的局限性。4.为什么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商品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驱动力,价格差是由成本差别导致的,商品的成本是由生产商品
11、所使用的要素成本构成。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基本观点是:当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具体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贸易的产生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 劳动生产率差异生产成本高低 产品价格差异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两国关系生产同样良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别或价格差。国与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为两国开展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要使两个国家资源进行贸易,两个国家必须都从贸易中获利,国家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如果一个国家无利可图或只有损失,那它会拒绝贸易,。综上所诉,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一、名词解释1.要素禀赋:指
12、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3、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4、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5、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
13、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6、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解释:有效劳动)7、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8、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9、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
14、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定理,我们可以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向来判断要素增加国的经济增长类型,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贸易条件,如果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 10、悲剧增长:当要素积累导致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到一定程度,以至转移到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纯粹的增长利益时,该国的福利水平就会下降。11、要素密度逆转: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 二、相关知识点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定理)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
15、异要素禀赋差异 相对供给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线要素禀赋点 图 33图 34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相对价格差异相对供给差异要素禀赋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生产技术条件相同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H-O定理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
16、的国际均衡价格Pw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H-O定理的图形说明XYOBABAPAPBEAEB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XYOBABAPAPBQBQAPwCAOACBOB两国开放下的贸易三角贸易三角QAOACA 和QBOBCB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v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X的相对价格上升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X部门是资密型的,需要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Y部门是劳密型的,释放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资本需求大于供给资本价格上
17、涨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劳动价格下跌两部门资本-劳动比都下降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的利率相同。自由贸易后不仅要素价格会实现均等,而且两国在生产中相同部门的要素密集度(资本劳动比)也会相等。赫克歇尔-俄林-萨谬尔森定理(H-O-S定理)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
18、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和单位等成本直线 PxX0=PyY0=1 (3.1) (3.2) 自由贸易下,两国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完全相同,所以单位成本线也完全相同,要素价格自然也相同。1=wL+rK 需要强调的是,要素价格均等化有限制条件: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现实中,均等化并没有出现,但会有均等化的
19、趋势,如果日本和四小龙工资出现向欧美看齐的趋势 。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表明:国际商品交换本质上就是要素交换的替代。茅于轼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三、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 w=PxMPLX=PYMPLY (3.3) r=PxMPKX=PYMPKY (3.4) 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 r/Py均
20、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结论: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四、罗伯津斯基定理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K。(3.7)(3.8)v 图示证明: 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变为E,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由
21、图可知,X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 图 39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v 大国情形(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v 图中,通过Q与Q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v 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开放情况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export-b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期末 国际 经济学 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