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测试卷含答案.doc
《柳林风声测试卷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林风声测试卷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柳林风声测试卷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柳林风声的作者是谁?()A 、肯尼斯格雷厄姆英国B、肯尼斯格雷厄姆美国2、柳林风声有哪几个小主人公?分别是谁?()A 、有 4 个,是鼹鼠、蝴蝶、老獾、河鼠B 、有 4 个,是鼹鼠、癞蛤蟆、老獾、河鼠3、在第二章中,鼹鼠已经认识河鼠了吗?()A、认识B不认识4、在第八章,癞蛤蟆历险记中,癞蛤蟆闯祸了吗?()A、闯了B没闯5、在第一章河岸里,鼹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A、到地面上去B、大扫除6、第一章是河岸吗?()A、是B、不是7、第十一章的主题是什么?()A、蟾蜍泪如雨下B、温暖的家C、流浪的海鼠8、柳林风声一共有几章?()A、二十二章B、十二章9、书里
2、的四个小主人公是最要好的朋友吗?()A、是B、不是10、癞蛤蟆别墅是被谁抢的?()A、黄鼠狼、白鼬、雪貂B、河鼠11、河鼠喜欢编歌吗?()A、不喜欢B 、喜欢12、癞蛤蟆喜欢冒险吗?()A、不喜欢B、喜欢13、癞蛤蟆别墅最后夺回来了吗?()1A、夺回来了B、没夺回来14、书里的四个小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家吗?()A、有B、没有15、在第九章天涯旅人里,海鼠是要去北方还是南方?()A、南方B、北方16、在第五章重返家园题目中,家是指谁的家?()A、鼹鼠的家、B、老獾的家、17、第十二章荣归故里的人是指谁?()A 、癞蛤蟆、B、河鼠18、癞蛤蟆的家是它们同心协力夺力回来的,还是癞蛤蟆自己夺回来的?()
3、A、它们一起夺回来的B、自己夺回来的19、癞蛤蟆闯祸逃跑后,在它3 个最要好的朋友当中,最先见到的是谁?()A 、河鼠B、鼹鼠C、老獾20、柳林风声是哪一年出版的()A 、 1908B、1899C、 196221、柳林风声的作者是谁: ()A、肯尼斯 ?格雷厄姆B、斯坦 ?博丹C简?博丹22、柳林风声的作者是哪个国家的()A、英国B法国C、日本23、柳林风声有几位主人公?()A、5B、3C、4D、124 鼹鼠刚出洞时,谁向他要买路钱?()A河鼠B老兔子C老獾D蟾蜍25 蟾蜍带河鼠和鼹鼠乘什么去郊游?()A马车B汽车C火车D船26 谁去野树林救鼹鼠?()A老獾B蟾蜍C河鼠D水獭27 第二天早餐时
4、鼹鼠河鼠在獾先生家遇见了谁?()2A蟾蜍B兔子C黄鼠狼D刺猬28 谁去鼹鼠家唱圣诞颂歌?()A水獭B河鼠C小田鼠D刺猬29 一天,轮到谁值班时,蟾蜍从家里溜了出来?()A 獾B河鼠C鼹鼠D水獭30蟾蜍在酒店院子里偷了什么?()A 钱B马车C汽车D马31蟾蜍扮成什么逃出了监狱?()A 狱卒女儿B狱卒C司机D洗衣妇32一天,河鼠受了谁的影响想要航海远行?()A蟾蜍B獾C鼹鼠D航海鼠33 蟾蜍抢了船妇的什么?()A衣服B船C马D汽车34、癞蛤蟆的别墅有没有地道?()A、没有B有35 蟾蜍以多少钱卖掉了马? ()A 六先令六便士B三先令六便士C五先令D四先令36 蟾蜍掉进河里后进入了谁的家?()A鼹
5、鼠B獾C水獭D河鼠37 獾、蟾蜍等一行通过哪儿进入蟾蜍府并重新夺回它?()A地下通道B小河C前门D马厩38、聪明的()发现了獾门前的刮泥器,而推想到这里就是獾先生的家。A. 鼹鼠B.河鼠C.水獭D.刺猬39、()领头想去改变蟾蜍疯狂的念头,最后更是帮蟾蜍夺回了蟾宫。A. 河鼠B.鼹鼠C.探险鼠D.獾先生40、航海鼠诱惑了(),差点让()离家出走。A. 鼹鼠B.兔子C.河鼠D.蟾蜍41、蟾蜍先生在逃亡途中,从机车上跳下来,在()里睡了一觉。A. 树洞B.狐狸家C.公路边D.船上42、癞蛤蟆因祸被抓进了哪里()3A、医院B 监狱43、癞蛤蟆进了多少次大牢?()A、1 次B、2 次C、3 次44、癞
6、蛤蟆因迷上了什么进了监狱?()A飞机B轮船C自行车D汽车45、癞蛤蟆是怎么出的监狱?()A、逃出来了B放出来的46、癞蛤蟆是怎样逃出大牢的?()A 扮成帅哥B扮成小孩C扮成洗衣妇47、是谁帮助癞蛤蟆逃出大牢?()A 狱卒的女儿B河鼠C鼹鼠48、老獾是癞蛤蟆的敌人还是朋友()A 朋友B敌人49、河鼠的家在哪里?()A 在池塘边B在河里的土里50、癞蛤蟆的别墅是自己建的吗?()A 是B不是,是祖传的51、鼹鼠的家是自己建的吗?()A是B不是52、谁把别墅夺走强占了()A 警察B老獾C黄鼠狼、白鼬、雪豹53、鼹鼠叫河鼠什么?()A鼠兄B帅哥C耗子哥54、水獭夫妇丢失的儿子是女儿?叫什么?()A 女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柳林 风声 测试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