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宣讲全民学习材料.docx
《民法典宣讲全民学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典宣讲全民学习材料.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民法典宣讲 全民学习材料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作的这个讲座,主要想说一说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基础和对其征求意见稿的评价问题,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人格权法为什么要作为民法典的单独一编,这是其立法基础的问题;第二,现在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亮点在
2、哪里,是对其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三,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还有哪些需要继续改进、完善的问题,是对其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按照我的想法,对于人格权的立法,现在学界热衷于去讨论是否独立成编的问题,并没有特别的实质性意义,更重要的是,是应当怎样把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修改好,使我国人民有一部更好的人格权法,来保护我们的尊严,保护我们的人格权。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基础:编纂民法典为什么要单独规定人格权编(一)民法典编纂的“两步走”思路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决定,提出要编纂民法典。当时中央给的这个立法任务,要求用五年时间完成。这个五年时间,是按照两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先用两
3、年时间完成民法总则的制定,这个任务现在已经完成;第二步,是用三年时间把民法典的分则完成,最后合成我国民法典的全部内容。这个计划预计到2020年3月份完成,目前还剩下两年半的时间。在民法总则制定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个不同的声音,即人格权法编到底要不要规定。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比较激烈,到现在也仍然没有结束,特别是从今年春节期间,一直延续到今天,反对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文章还在网络上不断出现,理论上的争论并没有结束。但是从立法上来说,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一个结论了,这就是,在制定民法总则的时候,李建国副委员长在关于民法总则的说明中提到,下一步要完成民法典的分则各编,制定完成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
4、任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各分编。这里的“等”到底包括什么,有人认为包括人格权编,还包括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编,也有人说根本就不包括人格权编。这样的争论在继续。我觉得对于这个“等”字,解释权在立法机关,别人的解释都没有用。立法机关说这个“等”字包括有人格权编。这一个意见,在去年年底就比较明朗了。去年11月份,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提出了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室内稿”。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这个“室内稿”是什么意思,就是全国人大法工委下边分成各个室,有民法室、刑法室、国家法室等,民法室是其中之一。民法室提出的法律草案,就叫“室内稿”。提出人格权编草案“室内稿”以后,就又开始争论了,在春节期间达到了高
5、潮。立法机关继续进一步修改这个室内稿,到两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推出来了民法典分则各编的“委内稿”,也就是法工委的立法草案稿,叫征求意见稿,已经在征求全国法学研究机构、教学机构、各地的立法机构、行政机关等的意见。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这一步。可以这么说,立法机关关于民法典的制定,特别是分则各编的制定,已经是确定的意见。这一次的民法分则各编的征求意见稿,就有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和侵权责任编,分则这六编现在是1071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立法机关制定民法典人格权这一编,已经是一个确定的意见,不会再改变了。所以,从立法上来说,这个争论已经结束了。将来在中国民法典当中,会有人格权
6、这一编。我们应当看到一点,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只有五年时间,时间并不宽裕。从民法总则的制定上,有很大的进步,也有一些遗憾,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但是也没有达到预想的那样好。接下来,还有三年时间,到现在来说,其实就剩两年半的时间,要把这一千多个条文再重新来一遍,时间紧,任务重,能把它写到什么程度,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怎样把这些分则各编的内容修改好上面来,而不是去进行那些无谓的争论。(二)人格权编将是我国民法典立法的最大亮点在2020年通过民法典的时候,我国民法的主要规则可能不一定会有特别大的改变,因为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这些法律出台的时间都不长,编进民法分则时,会有改变
7、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关于人格权法这一编,应该是民法典最耀眼的部分,即将来中国民法典在世界上有最能拿得出手的亮点,就是人格权编这一部分。目前,除了乌克兰民法典有人格权这一编以外,其他国家的民法典都没有,而且乌克兰民法典写的人格权一编没有我们的好。所以,我对将来民法典的人格权这一编充满信心。中国好多民法学者,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我们几位,为什么一直坚持民法典一定写人格权这一部分呢?就是因为人格权是最直接涉及人民权利的部分,我们能够为人民多规定一种权利,人民就多了一个权利;为人民多写一个条文,人民的权利就能多一分保障。为了这样的一个目的,我们才积极地推动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前几天,我在
8、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座的时候说,下一步我要开始写人格权法的教科书,因为很快就会有法学院要开设人格权法的课程。教科书的第一页,我一定要写上“为人民的权利鼓与呼”这句话,就是要为了人民争取更多权利。(三)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的政治、学术和技术基础总结我们在前一段对人格权立法的争论,最重要的问题有三个,即人格权立法的政治基础、学术立场和立法技术。1.人格权法的政治基础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格权法的政治基础问题。我们在立法的过程中,在这些理论争论的过程当中,有学者提到了人格权立法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是说我们单独规定人格权编可能会引起政治风险,这是一个泛政治化的命题;另一个是认为民法特别是人格
9、权的立法,不涉及政治问题,与政治是无关的,民法学家不是政治家,不研究民法的政治问题。这两种意见都是以反对人格权法独立成编为宗旨的,但是意见又是完全相反的,一方面说是政治问题,一方面说根本就不是政治问题。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编纂民法典制定人格权编,一定是个政治问题,即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有它的政治基础。首先一点,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格权法就是民法,民法就是法律,法律一定是上层建筑。既然如此,上层建筑就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的问题。这难道不是一个政治问题吗?这一定是个政治问题。第二点,也是大家在前一段的争论中一直强调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到的人格权
10、即保护好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按照我自己的印象,在中央的文件,特别是中央代表大会的报告当中,提到人格权这个概念,这是第一次。它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中央一定是考虑,加强对人民的人格权的保护,是个政治任务,在立法上去实现,也是一个政治任务,是政治问题。第三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保护人民的尊严,这也是政治问题,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我们现实存在的矛盾。这也刚好反映了人格权方面的问题,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不仅仅是多吃几块肉,生活过的更好一些,人民还有政治上的追求,精神上的追求,人格权保护得更好,人民就更有尊严,人民的权利就
11、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这一部分反映在立法上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立法上做好这部分,是人格权的立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期望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这不也是政治问题吗?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现在加强人格权立法,在民法典当中单独规定人格权编,就会有很大的篇幅去展开规定人民的人格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刚好和十九大的精神完全相吻合。把上面提到的这些放到一起去讨论,就会看到,人格权也是有政治问题的,谈人格权的政治问题,一方面是要看到政治是人格权的基础,另外一个方面,又不能把人格权立法的政治问题泛化,认为民法典一旦写了人格权编,就会发生政治风险,就会发生颜色革命,这是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民法典规定人格权编,只会让人民生
12、活得更好,更好地去调整当代的社会基本矛盾。2.人格权法的学术立场在讨论民法典人格权编的重要价值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人格权法的学术立场问题。这就是讨论,在制定民法典人格权编的时候,应当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学术立场来看待它。如果学术立场不正确,可能就会对人格权立法产生错误的看法,做出错误的规定。要把人格权法这一部分做得更好,使对人民的人格权保护程度达到更好、更高的水平,就一定要有正确的学术立场。在这里,可以简单说这么几个问题,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首先,是关于人格权究竟是一个具体权利,还是一个权利类型的问题。现在有些人把人格权当成是一个具体的权利,其实,人格权是一个具体权利吗?它一定不是具体权利,而是
13、一个权利类型。民法总则第五章规定了七种民事权利的基本类型,它是其中的一种,即从第109条到第111条规定的就是人格权。第112条规定的是身份权,从第114条开始的4个条文,规定的物权,再往下5个条文规定的是债权,第123条规定的是知识产权,第124条规定的是继承权,第125条规定的是股权。这7种民事权利类型,就是一个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全部民事权利,人格权是其中的一个权利类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权利。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具体的权利,就会形成一个错误的看法。现在的一些错误看法,正是基于这个问题。人格权与身份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具有完全一样的法律地位,都是权利类型。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14、既然物权有物权编,债权有合同编、侵权责任编,身份权有婚姻家庭编,继承权有继承编,那人格权一定要有人格权编。其次,人格权既然是权利类型,那么人格权的具体权利是什么?人格权的具体权利,是每一个具体人格权,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婚姻自主权和个人信息权等。这些是人格权的具体权利。人格权作为具体权利,它的权利客体是什么?这也是争论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弄清楚人格权的客体是什么,同样也解决不了为什么要规定人格权编的问题。有人提出,人格权的客体就是人格,既然人格就是民事权利能力问题,所以它一定要规定在总则当中。对这个论点,很多人看不到问题发生在哪里,认为人
15、格权的客体当然是人格。问题是,人格在民法上的概念,是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人的资格,人的资格当然应该在主体中规定。因此,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的论据,就是为了说明为何人格权应当规定在民法总则之中的。但是,人格权的客体不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成为人的资格,它不能成为人格权的客体。人格这个做人的资格,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的,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首先得有生命,要有身体,还得有健康,这三个要素就是人格的物质性构成要素,没有这三个人格构成的物质要素,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人。就像大家争论的人体胚胎,它是人吗?当然不是,它必须发育成了有生命、有身体、有健康这三个构成要素的时候,才是一个人。接下来,人格还有各
16、种精神性的构成要素,一个人得有姓名,有肖像,有名誉,有荣誉,有隐私,有人身自由,有个人信息,这些是人格的精神构成要素。把这些物质的、精神的要素集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人格,是民事权利能力。当把人格的构成要素一个、一个地分解开的时候,它才是人格权的客体,是具体人格权的客体。所以,人格权的客体,一定是健康权的客体,身体权的客体,生命权的客体,姓名权的客体,肖像权的客体等等。这些具体人格权的客体如果有一个总称,就叫做人格利益。如果把人格权的客体认定是人格,规定人格权就是民法总则的任务;如果把人格权的客体认定为构成人格的每一个要素,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格利益,那么规定人格权,就一定是民法分
17、则的问题。之所以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学者争论不休,看法不一致,就是因为对人格权和人格权客体的基本看法发生了分歧,是学术立场的问题发生了判断上的错误,是对这个基本的问题判断错误了,才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关于人格权编立法的学术立场问题,我只简单介绍这两个问题。论证民事权利是一种类型,应当与其他民事权利类型一样,在分则当中展开规定;论证民事权利的客体是人格的构成要素,由人格的具体构成要素作为客体的人格权,就一定是具体的权利,具体的权利当然也要规定在民法分则,而不是在总则当中规定。3.人格权法的立法技术再次,我们讨论人格权编的立法技术问题。人格权到底是在总则规定,还是在分则中规定,除了政治基础问题和学
18、术立场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立法技术问题,即放在哪里规定好。对人格权编争论的这样激烈,说到底,就是争的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认为人格权法放到总则中规定好,前边已经说了。第二种意见,是认为人格权法放到侵权法里规定也挺好。这种意见也不是不可以,德国民法典就是把人格权放到侵权法中规定的,但是,德国民法典是一百年以前的民法,当代的人格权和一百年前的人格权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要局限于德国民法典当时的认识来解决人格权的立法问题,是做不到的,也是做不好的。我做过一个试验,曾经因为在总则当中没有规定人格权,又不想写人格权,就试图把它放到侵权法当中去写,专门写了一章,即侵害人格权的侵权
19、行为,效果确实不好,因为侵权责任法就是权利保护法,在其中无法解决人格权的赋权和确权问题。第三种意见,认为在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人格权的立法方案确实行不通,当然放到分则中规定是最好的,能够把人格权法展开,从逻辑关系上,体例结构上都是合适的。从上述三种意见观察,人格权立法确实是个立法技术问题,把它放在哪里规定,都不是完全不可以的。但是,从总体上说,民法典规定人格权,最好是在分则。不仅如此,人格权法不仅要规定在民法分则中,而且还应当放到民法分则中的第一编,即总体的第二编,第一编总则,第二编人格权,把人格权放到所有的民事权利类型中最重要的地位。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有人提出来人格权编部分的条文太少,相比
20、合同法五百多个条文,物权法二百多个条文,人格权法的几十个条文会不会导致民法分则的条文篇幅不整齐呢?所以,有人反对将人格权放到民法分则中,提出的是立法技术上的理由,即这样做破坏了民法分则的整齐美。可是,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从现在民法典分则各编的条文看,尽管合同编最多,共有547个条文,物权编次之,有250个条文,但是,继承编目前是45个条文。而人格权编草案现在就有49个条文,比继承编还多。既然继承编45个条文能单独成为一编,没有破坏民法分则的整齐美,为什么人格权编有49个条文单独成为一编,就会破坏民法分则的整齐美观呢?在民法分则当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各分编,弄得都是差不多数量的条文,以符合整齐美的
21、要求,这是不可能的。在审美的立场上看,整齐美是美,参差美也是美。去看国旗班的战士,都长一边高,好整齐,挺好看的,确实是整齐美。但是,在学校里学生在一起排队,大个小个一起排,也挺好的,有高有矮,有长有短,总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砍成一样高,以实现整齐美。所以,这个民法分则各编的整齐美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如果我们那么去较劲的时候,立法就做不到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民法典人格权编的技术问题,都好说,最大的立法技术要求,只是如何能够把人格权编制定得更好。在这一部分,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人格权独立成编的重要价值,是从政治基础、学术立场和立法技术三个角度展开的分析。将这些部分综合起来,当2
22、020年3月份通过民法典的时候,人格权编一定是我国民法典的最好部分,最具有时代特点的部分,也是中国民法的最大特点,是中国特色。二、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征求意见稿)是成功的法律草案民法典人格权法编草案(征求意见稿)现有49个条文,原来的“室内稿”是54个条文。根据现在的人格权编草案的内容看,我认为已经写得是非常好了。前几天在西安,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研讨会上,我在会议上发言提到,假如现在的草案就这样通过,也是不错的法律,当然,现在还有两年半的时间,能够把它修改得更好。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主要优点,我想把自己看法介绍给大家,主要介绍以下几点。(一)民法典人格权编草
23、案(征求意见稿)的体例结构适当现在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征求意见稿),经过调整,其总则性质的规定和分则性质的规定,界限分明,体例结构适当。从总体上来说,民法典有总则和分则;在民法分则的各编,实际也有总则性的规定,即一般性规定,和分则性的规定,即具体规定。一般的立法结构,都是“总-分”结构,有时候也有“总-分-总”的结构。去年11月份的人格权编“室内稿”,采取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即首先规定人格权的一般性规定,接着有几章规定具体人格权,最后又增加一章规定“人格权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逻辑上也是成立的,即先规定一般性规定和具体规定,最后规定对人格权的保护。但是,从体例、结构上看,会有层
24、次不够清晰的印象,所以,“总-分-总”的结构不如“总-分”的结构好,况且不到50条的人格权编,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所以,征求意见稿就完全改成“总-分”结构了:第一章规定了人格权的一般规定,把人格权保护的内容都转移到第一章中规定,形成了一个整体,十二个条文除了个别条文还需要斟酌之外,写得都很精彩;第二章规定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第三章规定姓名权和名称权,第四章规定肖像权,第五章规定名誉权和荣誉权,第六章规定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这几章完全都是分则的部分,都是对具体人格权的规定。全部的六章规定,其中第一章是总则部分,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分则部分,变得非常整齐。所以,人格权编草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典 宣讲 全民 学习 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