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doc
《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文章开篇:一切皆有法,一切皆有度。文无定式,但有章法。法学论文的写作也有着它普适的规范和共同的方法。写论文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学术论文的生命。论文写作是实践的技艺。第一讲:一、何为法学法庭是 “法律帝国的中心 ”,但是在中心边缘,还存在着一些与特定的社会法律运作密切相关的制度,我 们可以以不同的 视角来切入,来关注人类社会中一些具有 类似功能的规范。通过举 出实例,得出结论:凡是涉及人类社会组织规则的,都可以理解为法律帝国的疆域,都可以作为法学研究的 对象。单纯地从法官的角度来 观察法律无异于坐井 观天。因为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 视角(此处举例:1.立
2、法者,2.决策者,3.观察者。并说明区别在哪,法律史学和法社会学属于 观察者视角)。一个特定的研究者,可以卷起袖子,力陈己见,也可以袖手旁观的做一个中立的描述者或评价者,但是他必须清楚自己采用的 视角以及此种 视角的优势和局限。作者认为,法学研究主要是引用和解 释法条。由于问题 及视角的多元化,法学研究也就由此而多元化了。二、何为论文先讨论何为学术文章。学术文章与非学术文章区别在于交流的对象与目的不同。学术文章是与同行交流,使用的词语更加专业,更加注重论证的根据,文中带有引注。学术文章的体裁分为综述、评论和论文。综述是对某一个学术会议、某个问题研究、某个学者或学术流派的概括叙述。综述比会议纪要
3、阅读笔记要有条理,但是一般不掺杂作者的个人观点。以述为主,有述有评,称为述评。这些要作者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取舍,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指引。评论可以是对一个案例或者事件、一篇文章或者一本著作,对一个学者或者是学术流派思想的评头论足。评论需要表明作者的观点,但是阐明观点必须建立在评论对象上,有所寄附、以评为主。论文是有条理地论证作者观点的文章,有一个核心观点。以上三者的界限有时会模糊,但是一个成熟的学者应当有清晰地认识,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法学论文的类型,从研究视角上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一为法律解释论层面,二为立法论方面,三为学理方面。实证研究也有不同的层面,有的为描述事实,
4、分析原因,探究功能。实证研究试图揭示某种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规律。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政治学常用这种手段。法律学者的实证研究有时会与之存在学科交叉,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法律学者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并多以寻求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导向,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法律层面的圆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分:主要是在于论文写给谁看、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理论研究是从现象出发探寻其内在规律;应用研究则是解决法律实践中直接面临的问题。二者并无高下之别,能解决问题的研究就是好研究。三、选题的基本要求选题是成功写好论文的前提。选题的基本要求有三点,1. 问题意识,2. 创新可能, 3. 切合个人情况。作者要从现实中发现问题,从中提炼
5、出学术上的话题,再给出自己的问题予以论证。如何解决问题,是论文的主题所在。现实中的问题是分层次的,既可能是法律实践过程中的操作问题,也可能是法律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必然是触及了那些比较典型,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现实针对性更强,可以避免初学者云雾腾腾,但是,现实中的问题未必都是学术上有意义的问题。如何提炼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呢?基本的要求是,要放在学术的语境中讨论问题,要注意思想传承,要注意与学术界的对话。提炼问题时要注意几点: 1. 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 2.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3. 清楚合理地界定问题。一篇文章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可以避免多
6、个中心,使论文更有针对性;“小题大作”指的是选题不能太宽泛,使文章的穿透力减弱,论文内容大而空,从细微处见功力。梁慧星先生有言,硕士“论文的题目要避免过大,博士论文的题目要避免过小”;问题的界定要清晰合理,有效地讨论来自于合理地研究视角的确立以及问题的清楚界定。研究视角的偏差多半是因为学科分割,视野局限。与问题相伴的是命题。刘南平博士的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与皮囊值得一读。核心命题是贯穿整个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在论文中探讨和论证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论文要有核心命题呢?写文章要有中心思想,让人看完之后清楚的知道你在说什么,有意义的比较来自于合理的视角,并且将之归结为一个核心的命题。那么,什么样的命题才算
7、是核心命题呢?以何海波先生经验来看,是否能把核心观点用一句话来表述。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是一个由不同作者共同续造的延绵不绝的阶梯。一个人的研究必须通过前人并超越前人。每个人只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迈进一步,无论如何都是贡献。学术研究有很强的个人性,但是也有很强的公共性。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的结构、持有什么样的见解主张也是个人的,但是学术研究并不是单单是个人的学习训练,也不是纯粹的智力游戏,它要求对社会有所贡献,这就是学术研究的公共性的一面。学术研究的公共性决定了作者必须了解相关的研究,因此,必须在着手某项研究之前做好文件检索工作。研究的新意有大有小。一方面,不能要求每
8、一个问题、见解、方法或者材料都是横空出世或地下出土,不能因为这个意思某本著作的某句话已经提到过或者暗示过就否定它的新意;也不能因为某句话未说过或者未曾提到过就算是新意,创新是相对于整个学术圈而言的。如果能够对学术圈现有知识有所推进,才算是创新。一个实际的工作者甚至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所不知道的,不一定是新的,要遍阅文献,只有问题、观点以及所采用的材料或者是方法是新的,那才是创新。创新是能够提供新的知识,不然所谓的创新就是幌子。那么,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论文有三新,新见解、新问题、采用新的材料以及新的方法。法学研究并不缺少新问题,缺少的是洞见问题的敏锐。新问题有时来源于新视角,新知识也可是原有的偶
9、然零碎知识的整理和提炼。对于法学来说,新见解意味着对一种法律现象的性质、原因或者功能如何理解,或者对一个法律问题如何处理的新意见。一些重大的原创问题的提出,不仅开辟了新的问题,领域,而且基本上伴随着新的见解。一些老问题长期悬而不决,就是因为欠缺新的材料和方法。一些新观点的提出,也往往需要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支持,甚至新观点本身就是新材料或方法催生的。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法律有很强的本土性,法律研究的学术圈国别界限比较明显。就中国法律而言,由于研究者的身份不同,所关注的问题和采取的视角不同,写作的语言和读者对象不同,所以,可以清晰地划分出界限。四、选题的一般过程选题有三个阶段。首先,从阅读或者是讨论
10、中获得灵光一闪的思想,从中提炼出问题;其次,初步选题后,进行调研;最后,在调研及讨论基础上整理出论题。如果一个现象几乎是无人问津,那可能是一个新问题。如果发现常识的见解有问题,从中切入也会发现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那可能也需要新的视角或者新的材料。选题如投资,知识就是资本,查阅文献就是市场调查。看是否有前人对某一领域的成熟观点。查阅文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检验一个人学术训练成果的标准。在初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拟一个提纲,提纲可以澄清思路,可以使作者一目了然地看出自己的思路是否前后一致,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目录,使自己明白要看的和要找的资料。与人讨论
11、自己的论文构思也是一个好办法。一个问题是否成熟,不在于这个讨论这个主题的论文有多少,而在于问题是否被人看到了、解决了。还要强调的是,查找的关键词也可能会妨碍视线。文献查找是个功夫活,不下功夫肯定不行,但是资料难求的问题可能真不好解决,下了功夫也不一定能行。写作中,调整论题是常有的事。调整论题大概有三种情况: 1. 由大至小,限缩拆分; 2. 由小及大,深入拓展; 3. 由此及彼,转移论题。深入拓展,从一个问题入手,连续进行追问,最后获得原先没有意识到的新见解。有时,你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但是对该问题的正面回答并非是最好的回答,或者你发现了比预设问题更有意义的问题,这时可以以转移视角的方法或者变换
12、一个问题来讨论。很多时候,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的拿出一个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策取决于决策者的权衡,而不取决于学者的论证,多数时候拿出的对策也不是学者擅长的。学者所能做的,毋宁是分析一个现象产生的各种条件,一个对策的一般后果,从中寻找出规律。第一讲读后感想:何海波老师在第一讲主要讲述了论文的选题方法。首先,论文是讨论和分析现实问题,立论时要立足于现实问题,如何发现问题是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论文。其次,是如何去发现问题,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现实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要善于培养自身提炼问题的能力。再次,选题时要注意对资料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做全方位的审视,确定
13、前人是否将自己选取的题目研究透彻,在此,要穷尽相关文献,多读多思,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量力而行。最后,选题时要有针对性、首要性,不要再论文中阐述多个观点,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检验核心问题是否存在。同时还要注意选题时要保证论题、论据以及论证的新颖性。第二讲:文献推荐书目陈瑞华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凌斌法科学生必修:论文与资源检索丁丽英法律文献检索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一、穷尽相关文献写学术论文,文献检索必不可少却又经常被忽略。要找什么文献?去哪找?如何找?学术论文要有根有据,有所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文献的基础之上。有根有据,就必须拿文献说话,有所创新,就必须
14、比对现有文献。法学论文主要的读者是学术界,学术思想最主要的表达形式就是论文,其次是专注和教材。学术是一种知识和思想的系统,也是一个学术人的系统。如果不看学术界的讨论,不知道学术界的术语和基本观点,根本就无法进入这个系统。但是,光有论文还不行,如果仅仅是检索参考和引用论文,只能是固步自封,而且还没有新意。除了法学论文以外,相关立法、判例和时事报道,都是法学论文经常要参引的。法学以外的人文社会文献,也是法学论文作者需要参引的。研究者必须注意研究对象的最新发展,也可能要考察其历史变迁。具体如何引证,应当根据研究对象和论文需要而定。文献的洋与中。要重视外国文献,特别要强调要利用第一手外文文献。同时还要
15、注重文献的权威性。权威期刊、引用次数、再版次数等都可以作为判断文献权威与否的标准。但是,判断文献最可靠的方法是阅读。何海波先生以为,判断文章质量,有三个要素。 1. 思想的原创性以及出处的原生性 2. 论证的严谨性或者报道的准确性 3. 影响力推荐网站:中国知网、万律法律数据库全国总数目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CLSCI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律杂志哥伦比亚大学法律评论华盛顿和李大法学院排名法学论文电子数据库: WESTLAWLexisNexis英文法学刊物: Heinon-Line法律以外的人文类: JSTOR第三讲:调查一、现场调查出于研究目的的观察应有明确的目标。参与式观察有助于研究者深入地
16、了解和接触观察对象的行为,这是一般观察所不能及的。二、深入访谈与单纯的观察相比,深度访谈有利于研究者直观地了解当事者对于事物的感受、意见或者是行为的动机,听到单纯的观察所不能了解的事情。比如,亲历行政审判的法官,理解与感受肯定要比书斋里的学者更加贴近现实。找谁访谈,谈什么事情首先要有规划。其次,要让人能够坦诚接受你的访谈。(苏力法律社会学调查的权力资源:一个社会学调查过程的反思)最后要防止偏差出现。三、阅卷调查四、文献分析在既有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汇总、统计的说服力,远胜于学者的主观判断。在文献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做定量分析,此时可以做定性分析。文献
17、分析需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定量研究尤其强调这一点。要使样本有足够的代表性,一种方法是找到足够典型的案例。案例是否足够典型,应当根据是否能够达到研究目的来衡量。第四讲:论证在定下选题,资料齐全以后,接下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论证。明晰的论证意识是一篇论文成为论文的前提,适当的论证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保证。如果没有对话意识,不去想有人会质疑和辩驳,自己要做些回应,这就谈不上论证。作者应当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说的每一个观点和每一句话都会有人关注。想办法让他信服,说话必须有根据。一篇成功的论文,必定是周详、严密、清晰的论文。能够规范、自如的运用论证方法,是一个学者成熟的标志。研究者能够普遍做到规范运用论证方法
18、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学术论证方法不外乎归纳、演绎和类比。 具体到法学命题,常见的有:思辨方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和经济方法,比较法方法。天底下的论文,最后都要归结到一个“理”上,把道理讲清楚,以理服人才是论文真谛。就论文的写作方法而言。论证方法必须服从于论证主题,先有目标再谈方法。一般来书,法学论文涉及一下几个主题:描述状况,解释法律,分析原因、功能和属性,提出建议。这些主题构成了法学论证的目标,相应的,论证方法也应该围绕这目标来定。一、状况描述状况描述是法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功之一。尽管法学论文多为规范研究,旨在回答“应当如何”而非“事实如何”,但是状况描述在法学论文中还是很常见的。应“当怎
19、么样”往往建立在事实怎么样的基础上。举例是应当注意不能太多,否则就会有堆砌之嫌。叙述个案的文字不宜过长,事例要有说服力,必须真实且典型。真实,是要有据可查,高度可信;说典型,一般要代表普通的状况。个别的事例不能反映面上的情况,但是统计数据则有可能弥补这一缺憾。有学者指出“对社会现象中所有研究的问题进行量的抽象,用定量的方法去描绘他的状态和进程,表明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社会科学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定量分析是能使人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精确。法学研究还未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洞察生活经验的层面,只涉及概念建构、观念塑造。法学研究中运用现成的统计数据来描述状况,注意
20、数据的及时、可靠和数据相关性。类比说明,是将一种事物所附带的信息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的一个认知过程。类比在论证中被广泛应用。例如,社会”契约论“就是拿契约做类比,说明国家权力的最终来源。再例如,原子核以及由电子构成的轨域,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如果类比成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的样子,读者就明白的很。运用类比时,用于类比的事物与类比对象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同源性,其类比也不一定精确合理,类比只是作为描述状况的辅助手段,没有科学合理地界定,类比只能让人晕乎,不如不比。二、属性分析很多时候研究是为了搞清楚,这东西属于什么?有什么特征?它与事物的区别在哪?此所谓属性分析。如何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呢?如果一个事物
21、的属性确定,则可以直接援引现有文献予以描述,并据此进行演绎推理。如果一个事物的属性还存在争议,此时则需要借助归纳的方法,论证属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从自己的定义出发,以此不具有共识的观点来作为论证的前提,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学术讨论。想要真正的解决此类问题,要回到原点,把它放在现实场景中重新讨论它的属性。归纳和分析的方法。如果存在非常确定的前提,对于事物的属性探讨可以采取演绎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多确定的知识,从那些不太确定的前提下开始讨论时不靠谱的。为此,需要借助归纳和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归纳从根本上讲是经验的,而不是逻辑的。但是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内在特征的融贯性,二是与相关概念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学 论文 写作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