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5-6-10-12-12-12-14-18-18-20-第一章发展成效与发展环境一、“十四五”农业发展回顾二、机遇和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第三章产业发展一、稳定粮食供给保障水平二、调优四大种植产业结构三、打造四大养殖产业链条- 31- 35- 37- 37- 39- 41- 44- 47- 52- 55-四、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五、提升产业平台集聚能力第四章主要任务一、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民共享多嬴二、加强科技创新,挖掘产业发展动能三、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潜能四、培优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经营效率五、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
2、供给效率一六、促进融合发展,增强产品转化能力第五章重点项目一、农业基础设施项目- 56- 56- 57- 57- 57- 58- 59-59-59-二、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三、农业绿邑发展项目第六章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二、强化政策引导三、强化财政支持四、强化法制保障附件1:县“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项目规划表附件2:县“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附图第一章发展成效与发展环境一、“十四五”农业发展回顾(一)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L粮食生产总体保持平稳。2025年,划定15.35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5.63万亩、产量7.14万吨的粮食生产任务,实现水稻良种覆盖率98
3、以上、单产450公斤/亩以o2 .特色农业效益逐渐显著。我县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区。2025年,青梅、八仙茶、蔬菜、特色水果四大种植产业和灰鹅、肉(蛋)鸡、肉(奶)牛、生猪四大养殖产业的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8亿元。3 .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通过系列补助和政策持续发力,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转换增收动能、健全增收机制,202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98元,同比增长6机(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1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9家、市级9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0家、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50家,带
4、动了农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2 .农村产业融合平台不断发展。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0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达50%,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基本形成。2017年,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创建市级茶叶、青梅、畜牧产业园,成功申请太平青梅产业强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形成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络机制,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让农民享受产业融合发展成果。(三)农业品牌规模效益不断显现1 .农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2025年,入选省级农产品质量安
5、全县创建试点单位。重点监管380家生产主体,全面落实规模生产单位的生产记录、质量承诺和培训制度,提高生产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明确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推进384家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入驻省级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平台,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追溯和达标合格证工作;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 .农业品牌莫设加快推进。截至2025年底,建成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三品一标”产品41个。“十四五”期间,共24项农业品牌在各项产业展评和竞赛中获奖;“红星青梅”“八仙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效益逐步显现,授权产品
6、普遍溢价。(四)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进展1 .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根据生态消纳环境承载能力和排放许可,重新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可养区,全县关闭拆除猪场506家,指导152家生猪养殖场(户)进行资源化利用养殖废弃物、228家鹅场利用旱地圈养鹅模式,建成1家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厂、2家沼液资源化利用种植示范基地、1家有机肥加工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o推进秸秆还田利用,秸秆还田率95%以上;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农膜回收率80%以上。2 .实施肥药减量增效行动。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围绕“三减量三利用三提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耕地土壤改良等技术模式
7、积极开展多种减肥增效模式示范。大力推广农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技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农药减量技术等相关植保技术。2025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都分别减少3.5%以上。(五)农村综合改革机制不断完善1 .农村要素改革得以深化。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全县13.14万户股权户的股权证发放,216个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4个国有农场农垦改革工作。选择四都镇西梧村、深桥镇凤寮村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试点,选择深桥镇凤寮村推进“三变”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在全省率先制定县级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引导规范农村建房。2 .三
8、农服务能力日趋完善。建设174个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完成3个乡村旅游金融服务示范点的创建。农信社创新推出“美富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引进“四通一达”等快递物流公司,打造“三农”服务和电商有机结合的益农信息社,促进农产品运输、销售。3 .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凸显。持续开展基层党支部达标创星活动、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顿工作,推动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积极探索创新培育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途径和方式,扎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机遇和挑战(一)发展机遇L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
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未来五年预期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农村资源要素进一步活化,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2 .“双循环”战略驱动。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消费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资源要素配置以及宏观调控手段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旅游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业态快速发展,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3 .新兴技术变革驱动。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资源配置以及农产品复杂化、专业化
10、中的贡献显著。以农业机械、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要素投入,逐渐替代了农业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投入,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必将引领农业转型升级。4 .多区战略叠加红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闽台农业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制约因素L产业化程度低。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采后商品化处理、全程冷链物流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多处
11、于初级加工水平,加工业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5 .劳动力缺乏且成本高。目前,我县农业劳动力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80%以上,农村地区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生产环节懂技术的职业农民缺乏;因为农村缺乏青年劳动力,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总成本,制约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6 .农业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现有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制不健全,提供的信息、法律、金融、保险等服务不规范。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不足,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产地批发市场配套设施不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总体上难以满足农产品生产经营需要。7 .科技创新能力
12、总体不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新挑战,农业管理粗放、生产成本偏高,资源性农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着力延长产业钱、提升价值链、重构供应链、完善服务链,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把农业打造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特色现代农业。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保障供给、优化发展原则坚持稳定粮食、突出特色、优化布局,以满足城乡居民优质化、多样化消费需
13、求,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着力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农产品供应向数量稳定、结构优化、质量安全转变。(二)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发展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牢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加快实现生态价值转换,努力构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和统一格局。(三)坚持三产融合、链条发展原则按照产业链建设要求,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休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四)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发展原则借力“世界长寿乡”“中国海峡硒
14、都”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持续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五)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拓宽农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推动生态农产品价值转化,加快向农业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30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产业布局完善优化、品牌效应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取得新突破,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特色现代农业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安全
15、的高素质高颜值产业。L特色农业产出水平稳步提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2.5%;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年均增长5.5%;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年均增长4乳2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区域性动植物疫病控制有效,亩均化肥农药使用分别降至23公斤纯量和1公斤实物量以下,耕地质量达到6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5%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60%以上,农作物秸秆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和98%以上。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大于99%,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率达到50%以上,主要农
16、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以上。4 .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5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占78%,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覆盖率70%以上。5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的比重达到805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达7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2: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 .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充分延伸,配套性产业快速成长。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优化,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深度融合。(二)发展指标县“十
17、五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曾单位2025年2050年农业经济部合实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100.74130.48其中:农业产值亿元36.3144.18类别指标名爵单位2025隼20304林业产值亿元2.092.54牧业产值亿元16.6930.08渔业产值亿元42.0653.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1.882.76农业琮合生产能力粮盒总产量万吨7.107.10油料总产量万吨55005725肉类产量万吨3.054.48禽蛋产量万吨0.611.04水产品总产量万吨44.0148.60物质袋各水平密地灌就药积万亩3.253.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煤合机械化水平%75.577组织经营农作物播
18、种面积万亩33.4733.47类别指标名爵单位2025隼20304水平养殖规模化比重%8090生猪规慎化养殖黄(年出栏SoO头以上)万头13.2534肉牛规模化养殖量(年tb栏50头以上)万头0.0490.4羊规模化养殖量(年出栏KW头以上)万只0.0250.04内含规模化养瘙量(年出栏K)OOo只以上)万只617I(XX)蛋禽规模化养殖量(年存栏2(XM)只以上)万只25.0250水产养殖总面积万亩12.412.4水产标准化养值比生%50%65%农产IS加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亿元220325可持续发农田濯泡水有效利用系数0.5690.571类别指标名爵单位2025隼20304屣能
19、力农用柴油万吨1.191.17化史能用量(折旄量)万吨2352.21农业生态保护水平森林覆芨军%65.265.2水土保持率%83.8886.38规模化禽强养殖场粪便撑合利用率%9899第三章产业发展一,稳定粮食供给保障水平水稻种植(一)发展布局在全县划定的15.35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植一季水稻,有条件的乡镇推广双季水稻;大力支持在梅洲、四都、金星、桥东、深桥、西潭、白洋、建设、太平、霞葛、官陂、秀篆等乡镇发展双季水稻;鼓励在梅洲、四都、金星、桥东、深桥、西潭、白洋等乡镇推广稻-菜(薯)轮作种植模式。(二)发展目标到2030年,稳定水稻生产功能区15.35万亩,建成千亩核心功能区4个,确保
20、完成粮食年播种面积15.9万亩和总产量7.3万吨、产值达6.5亿元。(三)建设重点L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扎实推进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治理和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积极引导种植户根据主导品种目录发展水稻种植,推广菜(设施大棚)-稻和稻-稻-菜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加强对土壤质量和地下水的监测和治理,力推秸秆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广富硒稻米种植与适度加工技术,支持轻简栽培、再生稻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等技术,持续提升土康肥力,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 .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21、加快推广农机化新机具以及保护性耕作、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加快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3 .推进水稻产后仓储加工。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收获、储存、加工设备,提高机械设备质量和作业精度,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烘干、除杂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稻米加工处理能力,实现卖稻谷向卖稻米的转变。二,调优四大种植产业结构(一)蔬菜产业L发展布局充分利用各乡镇地理优势发展特色蔬菜。重点在梅洲、四都、金星、梅岭、桥东、深桥、西潭、白洋等乡镇发展青椒、冬种芥菜、韭菜、甘蓝菜、花菜等特色蔬菜产业,打造西潭万亩设
22、施蔬菜产业园、桥东万亩韭菜产业园。4 .发展目标到2030年,稳定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在2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达4.0万亩,总产量达到35.67万吨,产值16亿元以上。5 .发展重点(1)推动蔬菜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加强集约化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设施大棚宜机化改造。推广提高园艺生产效率的设施装备,包括全程机械化装备、省工操作机械设备;推广提高园艺资源利用率的机械,包括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相关装备等。(2)推动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引进与推广一批蔬菜新品种,推广土壤生态安全消毒活化技术、“三减三增”绿色生产技术,强化蔬菜生产源头控制、全程控制和关键点控制,推动建立全
23、域绿色高效生产基地。(3)加强产后仓储与初加工莫设。建设与完善产地初加工及冷链仓储设施,加快推广蔬菜产后分级、包装及保鲜技术应用,鼓励发展蔬菜预冷保鲜及冷链配送。(二)八仙茶产业L发展区域梅洲、西潭、白洋、建设、红星、太平、霞葛、官陂、秀篆等乡镇。6 .发展目标到2030年,茶叶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量达到L5万吨,产值16亿元以上。7 .发展重点(1)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按照DB35/T1322-2013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茶园管理向“降密度、提高度、深施肥”方向发展。推广伏季休茶新模式,保留梯壁上的绿草,在茶树行间或梯岸上种植黄豆、平托花生等植物,适当种植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