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ppt
《最经典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经典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ppt(1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Cerebral infarctionWu Jie,M.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各种原因引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性坏死脑梗死脑梗死-概述概述v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v 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v脑栓塞脑栓
2、塞v 血液中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血液中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v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v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v约占脑卒中的约占脑卒中的15%-20%v心源性:心源性:房颤、瓣膜病、心脏粘液瘤房颤、瓣膜病、心脏粘液瘤v动脉源性:动脉源性:主动脉弓、颅外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主动脉弓、颅外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化v 胆固醇栓子和动脉附壁血栓脱落胆固醇栓子和动脉附壁血栓脱落v病因及发病机制v 脑栓塞根据栓子来源分为三类,v心源性心源性:v 最常见,约75的心源性栓子
3、栓塞至脑部,v 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颤;v 风湿性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脏手术(瓣膜置换及心脏移植)、先天性心脏病、心房粘液瘤;v非心源性非心源性:v 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致脑栓塞。v 其他少见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及虫卵、异物等;v来源不明来源不明:少数病例查不到栓子的来源。v病理v 脑栓塞可以发生在脑的任何部位,由于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故发病最常见于左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主干。v
4、 因脑栓塞常常突然阻塞动脉,起病迅速,无足够的时间建立侧支循环,所以栓塞与发生在同一动脉的血栓形成相比,病变范围大,供血区周边的脑组织常不能免受损害。v 脑栓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可以是贫血性、出血性或者混合性。v 脑栓塞发生后栓子可以不再移动,牢牢的阻塞血管;v 或者栓子分解碎裂,进入更小的血管,起初栓塞部的血管壁损害,血流恢复后可在起初栓塞的血管壁流出,形成出血性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HI)。v 只要栓子的来源不消除,脑栓塞就可能反复发生。v 某些炎性栓子可能引起脑脓肿、脑炎、局部动脉炎等。v 有时可以在血管内发现栓子,如寄生虫卵、脂肪球等。v【临床表现】v
5、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v 2.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疾病病史v 3.无明显诱因v 4.很少有前驱症状v 5.起病迅速,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发展到高峰,多表现为完全性卒中v 6.典型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v 7.原发疾病表现v神经功能缺损症状v包括全脑症状和局灶症状v全脑症状:意识障碍、癫痫发作v局灶症状:偏瘫、失语等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v1.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主干闭塞闭塞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v4.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主干主干闭塞闭塞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
6、二)定位(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v7.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闭塞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Horner交叉瘫:同侧交叉瘫:同侧Horner征征v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v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v 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v 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像障碍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像障碍眼动脉受累: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偶成为永久失明眼动脉受累: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偶成为永久失明颈部触诊发现颈内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颈部触诊发现颈内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v颈内动脉闭塞表现颈内动脉闭塞表现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
7、二)定位(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v椎动脉椎动脉v基底动脉基底动脉v 主干主干v 短旋动脉短旋动脉v 旁正中动脉旁正中动脉v 基底动脉尖基底动脉尖v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v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v1.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丘脑综合征:丘脑综合征: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v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自发性疼痛
8、感觉过度,轻 v 偏瘫,共济失调,舞蹈偏瘫,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手足徐动 红核丘脑综合征红核丘脑综合征:丘脑穿动脉闭塞:丘脑穿动脉闭塞v 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偏身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偏身感感v 觉障碍觉障碍 Weber综合征: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中脑脚间支闭塞v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enedikt综合征: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中脑脚间支闭塞v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5.常见的几种基底动脉分支闭塞常见的几种基底动脉分支闭
9、塞 Millard-Gubler综合征:综合征:基底动脉的短旋支闭塞基底动脉的短旋支闭塞v 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Foville综合征综合征: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闭塞: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闭塞v 两眼不能向病灶侧同向运动,病灶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两眼不能向病灶侧同向运动,病灶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闭锁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v 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但意识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但意识清楚,能随意睁闭眼,v 可通过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可通过睁
10、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分出两对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供应分出两对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供应 v 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v 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记忆障碍、病灶对侧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记忆障碍、病灶对侧偏偏v 盲或皮质盲、少数大脑脚幻觉盲或皮质盲、少数大脑脚幻觉v 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v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闭塞v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11、综合征):综合征):u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u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 饮水呛咳饮水呛咳u小脑受损: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受损: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u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交叉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交叉 性感觉障碍性感觉障碍u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伤:同侧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伤:同侧Horner征征延髓背外侧延髓背外侧眼部眼部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大脑半球背外侧前大脑半球背外侧前2/3内囊膝部、后肢前内囊膝部、后肢前2/3大脑半球内侧面
12、前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和背侧上和背侧上1/4内囊前肢内囊前肢脑干、小脑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底部枕叶、颞叶底部脑干、丘脑、膝状体脑干、丘脑、膝状体无症状、无症状、TIA 同侧同侧Horner征征,对侧三偏、对侧三偏、失语失语病侧眼一过性或永久性失明病侧眼一过性或永久性失明 颈部触诊颈部触诊听诊异常听诊异常 面部、上肢重于下肢面部、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的偏瘫,伴感觉障碍。伴感觉障碍。失语(运动或感觉)失语(运动或感觉)“三偏三偏”,肢瘫程度一致,肢瘫程度一致,主侧失语主侧失语。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瘫伴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瘫伴 二便潴留、精神症状二便潴留、精神症状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13、上肢近端轻瘫上肢近端轻瘫对侧偏盲、对侧偏盲、失读或体像障碍、记忆障碍失读或体像障碍、记忆障碍 丘脑综合征、对侧不自主运动丘脑综合征、对侧不自主运动 偏身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Weber综合征综合征v辅助检查v1.头颅CT:可显示梗死部位和范围,CT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病变部位出现低密度灶。v 发生出血性梗塞时可见在低密度梗塞区出现1个或多个高密度影。余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v MRl:弥散像可在15分钟后显像vv辅助检查辅助检查v(一)常规检查(一)常规检查化验检查:化验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常规、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v 头部头部CT:
14、24 h内内一般正常一般正常v 24-48h后后低密度梗塞灶低密度梗塞灶v 2-3周间周间可因可因“模糊效应模糊效应”而显正常而显正常v 头部头部MRI:梗死灶显影较:梗死灶显影较CT早,为长早,为长T1、长、长T2信号,信号,DWI呈高信呈高信号号心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彩超v利于发现脑血利于发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管病危险因素及病灶定位定性病灶定位定性v脑栓脑栓塞塞v2.脑脊液检查:v 压力正常或升高,在大面积栓塞性脑梗死可增高;v 出血性梗死者csf可呈血性或镜下可见红细胞;v 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脑栓塞csF白细胞增高,一般可达200 x106Lv 脂肪栓塞者csF可见脂肪球。蛋白常增
15、高,糖含量正常。v3其他:应常规进行心电图、胸部X片和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应进行血常规、血沉和血细菌培养。特殊检查包括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颈动脉超声、MRA、CTA、DSA检查评估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夹层有意义。v【诊断、鉴别诊断】v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v以青壮年较多见v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v起病急骤,数秒至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v表现为偏瘫、失语、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发作等局灶性症状v头颅CT 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v【治疗】v 脑栓塞治疗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的治疗相同,包括急性期的综合治疗,尽可能恢复脑部血液
16、循环,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v 心源性栓塞容易反复发作,故急性期应卧床数周,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再发风险。v 当发生出血性梗塞时,应立即停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防止出血加重和血肿扩大,适当给予止血药物,治疗脑水肿,调节血压。v 若血肿较大,内科保守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v 感染性栓塞需选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并禁止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防止感染扩散。v 脂肪栓塞的处理除可用肝素、扩容剂、血管扩张剂、5碳酸氢钠及脂溶剂,有助于脂肪的溶解。v v 对于脑栓塞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是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能防止被栓塞的血管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和预防复发。同时治疗原发病。v【预后】v 脑栓塞
17、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脑疝、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v 1020脑栓塞病人可能在病后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极高。v 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v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v 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形成小的梗死灶。v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v 高血压致直径高血压致直径0.2-15mm的的终末小动脉狭窄闭塞或来源于终末小动脉狭窄闭塞或来源于动脉循环的微栓子堵塞血管所动脉
18、循环的微栓子堵塞血管所致致v病因:病因:v病变部病变部位:位: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vFisher临床分临床分型型v1 1纯运动性轻偏瘫: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纯运动性轻偏瘫: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60v2 2构音障碍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约占手笨拙综合征:约占2020 v3 3纯感觉性卒中:约占纯感觉性卒中:约占1010.v4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v腔隙状态:腔隙状态:腔隙性脑梗腔隙性脑梗死常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死常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性腔隙性脑梗死v病因及病理v 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导致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部分患
19、者有糖尿病病史,而发生小血管病变。v 病变血管直径为100200um的深穿支,多为终末动脉,血管壁的病变引起管腔狭窄,当有血栓形成时或微栓子脱落阻塞血管时,由于侧支循环差,故发生缺血性梗死。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v【临床衰现】v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起病急,一般无全脑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有4种。v1.纯运动性轻偏瘫:v 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偏瘫累及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程度大致均等,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皮层功能缺失如失语;病变部位在内囊、放射冠、或脑桥。v2.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台征:v 约20%,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同侧手轻度无力及精
20、细动作笨拙病变在脑桥基底部或内囊最上部的膝部病变。v3.纯感觉性卒中:v 约占10%,表现为偏侧感觉障碍,可伴有感觉异常,病变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v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v 表现为轻偏瘫,合并肢体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病变可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皮层下。vv 本病常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v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称为“腔隙状态”。v辅助检查v CT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出现低密度灶,v 对于小病灶或病灶位于脑干时,应进行头部MRI检查。v 影像学是确诊的主要依据。DWI、PWI和SPECT对诊断更有帮助。但这些
21、检查普及率较低。vv腔隙性梗腔隙性梗塞塞v诊断及鉴别诊断v中老年发病v 有长期高血压病史v 急性起病v 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v 头部CT或MRI影像学检查可证实存在与神经功能缺失一致的病灶。v本病应与还包括小量脑出血、脱髓鞘病、囊虫病、转移瘤等引起的腔隙性软化灶相鉴别。v v【治疗】v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相同,一般不用脱水治疗。主要是预防疾病的复发,做好二级预防。vv【预后】v 该病预后良好,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低,但易复发。v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脑分水岭梗死-边缘带梗死cerebral wate
22、rshed infarction-border zone infarction 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v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常见的几种类型如下:v皮质前型 v 大脑前动脉(ACA)与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顶叶,呈带状或楔形;v皮质后型:v 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位于角回和顶叶后部,此型最常见;v皮层上型:v ACA/MCA/PCA皮层支供血区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中回、中央前、后回上部,顶上小叶和枕叶上部;v皮层下前型:v ACA皮层支与回返支、MCA的皮层支与豆纹动脉或脉
23、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呈条索状;v皮层下上型:v 脉络膜动脉与MCA之间的分水岭,位于侧脑室体旁,沿尾状核体外侧呈条索状。v皮质下外侧型:v 豆纹动脉和岛叶动脉之间的分水岭,位于壳核外侧和脑岛之间。v少见的CWSI类型有小脑分水岭和脑干分水岭梗死。v病因:v 脑边缘带的供血动脉是终末血管,在体循环低血压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边缘带最先发生缺血性改变,v CWSI是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当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如血容量减少及体循环低血压的情况所致。常见原因有各种原因所致的低血压、麻醉药过量、降压药物使用不当、心脏手术合并低血压及严重脱水。v 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以上时,血管
24、远端的压力受到影响,由于前、中动脉交界区血管相对薄弱,故容易出现边缘带梗死。v脑血栓形脑血栓形成成v病理:v CWSI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其次是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大脑前、中、后动脉之间,偶见基底节、侧脑室旁白质及小脑。v 皮质CWSI的病灶呈楔形,尖端向侧脑室,底部向软脑膜面,以皮层损害为主。v 皮质下CWSI病灶多成条索状。v临床表现:v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v病前可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等病史,部分患者有TIA发作史v起病时血压常常偏低。v皮质前型,v 表现为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舌及偏身感觉异常,伴有额叶症状,病变在优势半球者伴皮质
25、运动性失语。v皮质后型v 表现为偏盲,伴黄斑回避现象此外,常见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较轻,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像障碍。v 皮层下型:v 累及基底节和内囊及侧脑室体部,主要表现为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v后分水岭主要发生在小脑交界区,多在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动脉之间,表现为轻度的小脑性共济失调。v脑干分水岭:见于脑桥被盖部和基底节部连接处内侧区,表现为意识障碍和瞳孔缩小及双眼向病灶侧凝视。v辅助检查v头CT、MRI:其中头灌注CT敏感性好能发现缺血损伤的程度和分布,并显示低灌注区域的范围v 皮质型为楔形病灶v 皮质下型呈条索状或串珠状病灶v血管检查可发现狭窄的脑动脉v分水分水岭岭v48小时后小时后v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脑梗死 临床表现 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