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下肢负重外骨骼机器人设计.docx
《穿戴式下肢负重外骨骼机器人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戴式下肢负重外骨骼机器人设计.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穿戴式下肢负重外骨骼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动力学仿真摘要:穿戴式负重外骨骼机器人是辅助下肢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站立及行走活动的康复型机器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康复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内研究刚刚起步,许多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本论文对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和需求分析,针对机器人的机械总体结构、外骨骼系统运动学仿真与动力学分析进行了设计。首先,由于外骨骼机器人需要适用于人体结构,因此外骨骼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需要明确人体尺寸及下肢运动范围。根据人体下肢结构和运动特征确定机器人关节自由度,选择合适的驱动方式并设计成可调节式。其次,在机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外骨骼机器
2、人进行运动学和运动特性分析。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动力学模型,为机器人控制奠定基础。最后,本文采用Creo三维软件对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运动仿真。关键词:外骨骼机器人;可穿戴式;动力学ABSTRACTWearable exoskeleton robots are rehabilitation robots that assist patients with movement disorders in the lower limbs to perform standing and walking activitie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
3、try, more and more demand for rehabilitation robots, and domestic research has just started, many technologies are not mature enough, but also need continuous in-depth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 on the exoskeleton of the exoskeleton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was reviewed and the demand a
4、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overall mechanical structure of the robot and the kinematic simulation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exoskeleton system were designed. First of all, because the exoskeleton robot needs to be suitable for the human body structure,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exos
5、keleton robot needs to define the human body size and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a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limbs of the human body,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the joints of the robot is determined, an appropriate driving mode is selected, and
6、 the adjustable mode is designed. Second, based on the design of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the kinematics and kinematics of the exoskeletal robot are analyzed. Lagrange equations are used to establish dynamic model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robot control. Finally, Creo three-dimensional software i
7、s used to simulate the exoskeleton robot.Keywords: exoskeleton robot; wearable; dynamics目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外骨骼机器人概述1.3外骨骼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1.3.1 国内发展状况1.3.2 国外发展状况1.4课题的研究内容第二章 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设计理论及方案2.1人体下肢骨骼生物学结构2.2人体正常步态分析2.3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运动参数确定2.4外骨骼机器人的自由度分配2.5外骨骼机器人的总体方案设计2.6本章小结第三章 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3.1外
8、骨骼机器人结构组成3.2髋关节的结构设计3.3膝关节的结构设计3.4踝关节的结构设计3.5外骨骼机器人驱动方式选择3.6本章小结第四章 外骨骼机器人Creo仿真分析4.1 Creo仿真软件概述4.2运动仿真分析4.3踝关节有限元分析4.4 膝关节有限元分析4.5本章小结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III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诞生了一种用于康复医疗领域的新型机械结构,被称为康复器械,对于康复医疗器械的研究被推向高潮,越来越多的单位加入了这个行列。这种康复医疗器械是一种让人直接穿戴在身上的机械装置,用来为肢体伤残的患者提供动力,实现下肢的正常运动。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的
9、频频发生,致使很多人肢体伤残,同时,由于快节奏的生活,给更多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医疗器械,这种医疗器械通过各种驱动方式为患者提供动力,帮助他们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研制出了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充分的动力和耐力,从而使他们的耐力和负重能力得到加强,该机器人的应用为许多下肢残障患者提供了方便。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人机一体化系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机械机构为使用者提供动力,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穿戴式下肢机器人的研究刚刚兴起,还处于一个技术不成熟的阶段,
10、在这个全新的领域,还需要不断的探索。1.2 外骨骼机器人概述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仿生机器人,是一种直接供使用者穿戴在体外的机械结构,使用者可以通过该机器人获得充分的动力,从而增强使用者的运动能力。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不仅仅应用于医疗领域,在军事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越来越多的单位加入到这个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涵盖了机械设计学、机器人学、仿生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涉及传感器、控制、信息处理等技术1。1.3外骨骼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1.3.1 国内发展状况我国对外骨骼下肢助力机器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界初,目
11、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技术不够成熟,仍需继续努力。目前有许多高校和科研院从事这项研究。我国从事这一方面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清华大学是我国最先展开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的机构之一,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和探索,最终研发出多款外骨骼机器人。这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上下肢体有伤残的人群正常的运动,其中截瘫步行机适用于下肢功能残障的患者2,其结构如图1-1所示。图 1-1 清华大学截瘫步行机自2004年起,中科院合肥智能所机器人传感实验室大力发展对穿戴式下肢机器人的探索。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可穿戴负重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感知和控制方法等进
12、行了阐述,取得了相应的成果3。并研制出一款可穿戴型步行助力机器人原型样机,如图1-2所示,该设计可为使用者提供额外的动力,辅助使用者加强下肢运动的能力,从而能够进行正常的下肢运动。图 1-2 中科院合肥所研制的外骨骼机器人浙江大学杨灿军教授等人在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其实验室样机如图1-3所示,包含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形式。在外骨骼主动形式下,提出了基于足底压力信号来识别人体运动意图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NFIS)理论4,运用此理论可以有效判断使用者行动意图,从而实现辅助人体行走的功能。 图1-3 浙江大学下肢康复外骨骼原型1.3.2 国外发展状
13、况据了解,国外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这个领域的研究较早,早在20世界60年代末期,美国和前南斯拉夫就已经进入了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跻身于外骨骼机器人这个领域当中,而研究相对成功的有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些国家中,美国的研制水平是相对最高的。在2000年,美国政府启动了“外骨骼增强人体体能表现”计划,该计划共投资5000万美元,从而资助了很多单位对穿戴式机器人的探索和研发,加快了许多单位在这个领域的研发,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研发出了“XOS”系列负重机器人、BLEEX机器人、HULC机器人等。使用这些机器人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减轻负重,同时未使用者提供了充分的动力,帮助他们正常行走。B
14、LEEX机器人主要是由:驱动系统、机械机构、控制系统及背包等部分组成,设计过程中采用拟人化设计,而且机器人的每条下肢具有7个自由度,可以完成人体下肢所能完成的动作,液压缸为其提供动力。经过不断的改进,在BLEEX的基础上,伯克利又研制出第二代产品和。随后,伯克利又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作于2009年推出第三代产品KULC,又被称为人类负重外骨骼,结构如图所示。2002年,在日本筑波大学实验室HAL系列穿戴式助力机器人系统被研制出。其设计目的是辅助下肢残障者能够正常行走,利用这一系统,很多下肢有伤残的患者都可以重新站起来。HAL机器人主要由外骨骼腿、电池、传感器等部分组成。与BLEEX机器人不同的
15、是,HAL机器人是通过穿戴者腿部电信号来预测其行走趋势,从而实现辅助功能。 图1-4伯克利下肢外骨骼BLEEX 图1-5 人类负重外骨骼HULC 图1-6 HAL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在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和动力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在我国,对于外骨骼机器人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较少,在一些技术上还是不够成熟,与国外相比还是具有很大差距。1.4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穿戴式下肢负重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建立人体坐标,对人体下肢在各个平面内的运动进行分析以及人体下肢生理学结构分析,从而进行结构设计。整个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 外骨骼机器人
16、总体方案设计本文的重点是进行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首先要确定机器人的整体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分析人体下肢的结构特点和人体正常运动的条件,确定机器人的自由度和结构参数,选择驱动方式。2. 动力学分析与仿真在动力学方面,我们将利用相关的软件对所设计的穿戴式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一定了力学性能分析,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利用Creo三维仿真软件进行零件的装配,并进行仿真分析。第二章 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设计理论及方案2.1人体下肢骨骼生物学结构在研究人体运动学方面,首先要建立参考系,根据查阅的资料得知人体常用的三维坐标系如图2-1所示。人体解剖学中定义了三个相互正交的基本面,分别是:
17、矢状面、额状面(冠状面)、水平面(横切面)5。矢状面是将人体自上而下纵切分为左右两部分的截面,额状面(冠状面)是将人体自上而下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截面,水平面(横切面)是将人体横切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截面。这是人体的三个基本面,人体全身自由度多,所以可以完成复杂多样的动作,如果要全部进行分析会非常困难,而本课题所研究的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只需要分析人体下肢在矢状面内所完成的运动,这样会使整个过程变得简单,从而进行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人体解剖学中不仅定义了三个平面,还有三个基准轴,分别是:额状轴、矢状轴和垂直轴。其中,额状面与矢状面相较的轴线称为垂直轴,额状面与水平面相交的轴线称为额庄
18、轴(冠状轴),水平面与矢状面相交的轴线称为矢状轴。这就是人体解剖学中的三面三轴,利用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进行人体运动学分析。图2-1 人体基本轴与基本平面图一般人体下肢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而决定人体下肢运动状况的主要关节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人体下肢主要完成的运动有前进、后退和转向,这些过程都是依靠下肢骨骼、骨骼肌和神经系统来控制的。参与这些运动的主要关节就是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三个关节的结构将会作为设计外骨骼机器人的依据,外骨骼机器人需要完成人体下肢所能完成的运动,所以必须要与人体下肢基本结构相似,且具有相同的自由度。髋关节位于腰部,连接着人体腰部和腿部。髋关
19、节是由一个球形股骨头与髋臼组成,属于杵臼关节,其结构如图2-2。髋关节内脂肪较多,会随着关节内部压力的变化而被挤出或吸入,从而维持关节内部压力的平衡。髋关节是一个多轴性关节,可完成多方相的动作,髋关节可以实现屈伸、收敛和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是全身位置最深的关节,具有重要的负重和活动功能。图2-2 髋关节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踝和胫骨内、外侧踝及髌骨组成,是人体最大且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膝关节是连接大小腿的关节,这一关节处的韧带较多,所以膝关节绕垂直轴的运动幅度小。伸直时,由于韧带拉紧,故不能作旋转运动。因此可认为膝关节只有一个自由度,只做屈伸运动。2-3 膝关节踝关节由胫骨远侧端关节
20、面、腓骨远侧端关节面和骨滑车关节面构成,如图2-4,踝关节的运动范围较小,可实现足部的伸屈和内外翻的运动。 图2-4 踝关节2.2人体正常步态分析人体的行走过程主要是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带动整个身体来完成的,进行步态分析可以知道人体下肢的步态是否正常,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进行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设计的前提。为了使设计的穿戴式下肢机器人能够实现辅助下肢残障者正常运动,我们需要对人体下肢进行步态分析。人体正常的行走过程包括为两个阶段:支撑期和迈步期。详细的步态周期过程如图2-5所示,所谓的步态周期是指人体行走过程中一只脚脚跟着地到这只脚脚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每个步态周期人体下肢都经历了
21、两个阶段,支撑期和摆动期。从脚趾着地到脚尖离地成为支撑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60%。脚趾离地到脚跟再次着地为摆动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40%。在正常人体行走过程中,有一时期双脚都与地面接触,其中一只脚蹬地,一只脚站立,这一时期称为双支撑期。图2-5 人体步态周期2.3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运动参数确定穿戴式下肢机器人是应用于各种人群,所以其结构需要设计为可调式。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能够了解人体下肢基本结构,而且能够得到人体的具体尺寸数据,如表2-1,从而为机器人的设计提供参考。表2-1 人体下肢部位基本尺寸人体下肢部位理论尺寸范围髋部宽273374大腿410496小腿328407足长219272足宽8
22、4105穿戴式下肢负重外骨骼机器人是应用于不同身高的人群,所以机械结构的大小腿连杆及腰部连杆需要设计成可调节式的,根据表2-1提供的数据,确定外骨骼机器人合理尺寸大致设定为:大腿杆调节范围为410至490mm,小腿杆调节范围为310至390mm,腰部调节范围:280至340mm人体下肢所完成的各种运动均是由骨盆、大腿、小腿和足这四部分的运动组成,以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三个关节连接。下肢各关节的运动主要分为:屈/伸、外展/内收、回旋,各个关节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人体的平衡。经过整理可以得出各个关节相应运动的范围,如表2-2。表2-2 人体下肢各关节运动范围下肢关节关节运动范围髋关
23、节屈/伸-12065内收/外展-30-40旋内/旋外-15-60膝关节屈/伸-1200踝关节背屈/趾屈-1420内翻/外翻-30202.4外骨骼机器人的自由度分配人体在行走过程中,下肢的运动主要是在矢状面内产生,而下肢其他的运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都是用来保证人体平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对这些动作不进行分析。对于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为了能实现在矢状面内各个关节的运动,我们采用三个扭转活动副,并分别安置在机器人的三个关节的相应位置,用来模拟三个关节的转动。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需要满足人体下肢的正常运动,所以在其三个主要关节处要合理选取自由度。髋关节主要是实现下肢的屈/伸运动,但为了保证下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穿戴 下肢 负重 骨骼 机器人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