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门的侨资房地产业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doc10页正式版.docx
《近代江门的侨资房地产业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doc10页正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江门的侨资房地产业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doc10页正式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景观建筑论文:近代江门的侨资房地产业及其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摘要论文从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地方档案、方志等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代华侨投资江门房地 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类别差异作了初步 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侨资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江门城市建筑 景观变迁的影响。得出结论: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有着鲜明的 阶段特征。关键词江门;华侨;侨资企业;房地产业;建筑景观;历史 地理学1919年之后的侨资房地产业不断发展,抗战前达到投资的 黄金时期,并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商住混合型的骑楼得到大规 模建设,发展到纯商业性的酒楼及戏院的出现。 抗战后的侨资房 地产业虽没有此前
2、繁荣,但带有恢复性建设的特点。 伴随着侨资 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中西文化在侨资这一媒介作用下共同被融 入到房地产建设当中,使近代江门城市的建筑景观呈现出丰富特 征。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侨资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生 事物,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不过,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仍然较为薄弱,仅有少 数著述或论文涉及到这个问题, 如林金枝等编近代华侨投资国 内企业史资料选辑 丛书中有相关章节专门论述华侨投资国内房 地产业的情况,桢淳福建华侨投资房地产业启示录、李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华侨为何聚资于房地产等论文对相关问题也有阐述。鉴于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侨资房地
3、产业的 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现象,对于相关地区城市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拟从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 通过对相关地方档案、方志等资料的整理分析, 对晚清和民国时 期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及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 业的类别差异情况进行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侨资房地产 业发展对江门城市景观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一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阶段性特征近代华侨在中国国内的投资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江门的侨资房地产业也兴起于此时,并且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发展。根据江门市房产公司1958年房改的统计,沙仔尾、仓后、堤东、北街等区共有房屋 4300 座,其中华侨房屋
4、751幢,占17.42%。口上述房屋除了 4幢 建于解放后外,其余都是解放前所建。这仅是城中四区的情况, 此外,在江门河的南岸以及江门周边郊区的房屋,很多也是由华侨在民国时期投资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清末民国时期 (1862 1949年),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可以看出,除了 1919年之前华侨在江门投资房地产业较少 外,其他各阶段的房地产投资所占各行业的比重都超过了40%在所有行业中的比重是最高的。而在各阶段中,1919 1937年之间的房地产投资额是最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这一点在 表2中也有更清晰的反映。因此,有必要分时段对近代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情况作进一步的
5、分析。二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类型的多样性清末民国时期华侨投资江门市房地产业不仅投资数 额大,而且种类也较多。根据房地产的用66途大致可以分为自住型、商业型以及商住结合型三类。自住型以侨属聚居点为代表, 商业型主要有酒店及戏院等, 而商住结合型则以沿街骑楼式建筑 (沿街商店)最为典型。(一)自住型侨属聚居点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新会大泽乡人吕永统与同乡海外华侨合资组成吕余庆堂, 在东海里购置土地,规划建住宅,然后用抽签认购的办法卖给吕 姓同乡和侨胞。该里的侨民多数旅居美国,少数旅居古巴、印尼 和澳大利亚。其间,本地殷商黄世溥等人以黄启基堂名义在江门 紫堤村前购置土地,从东到西共规划11
6、条巷,每巷建住宅4座, 每座占地150平方米,始名福田社(后称福田里)。黄启基堂出售 该处宅地不分对象,侨属购买的最先是鹤山县旅美归侨李猷源, 其后不少美、力口、澳洲等地侨眷也在该处购地建房,建成侨属聚 居点。随后,由归侨及本地商人组成的合成堂分别于清光绪二十 七年(1901)和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水南乡置地建龙环里和 东升里,聚居该处的多为四邑旅美侨眷。宣统二年 (1910年), 有归侨参加的协成堂在水南置地组建凤翔里,也是多为旅美侨眷在此聚居。16清末民初,新的归侨、侨眷聚居点相继出现。 清宣统三年(1911年),旅美台山归侨李雄治、李猷亮等合资成 立李均昌堂,在水南李家庄附近置地
7、建光华里,先后建成34座侨房,都是祖籍四邑的李姓旅美华侨所有,又称新李家庄。同年,新会洸水旅居马来西亚华侨阮世焕和旅美华侨阮宠添倡议,由阮宠添之子阮涣如在香港召集阮氏族人集资,以阮亲睦堂名义在水南置地兴建阜元里。1914年,旅居新西兰的华侨集资组建集成 置业公司,在石湾村附近置地建启明里,华侨黄黎阁首建4座3层楼房。随后,归侨相互介绍在该里购地建房,其中以新会崖西 黄、李等姓归侨居多。其间,旅美和其他国家华侨相继在凤翔里 购地建房,形成侨属聚居点光尧里。1916年,合成堂扩大股东和资本,成立广合成堂,又在水南置地建光德里。17(二)商业型7S店及戏院1.酒店(酒楼)民国初年华侨投资酒楼较少,然
8、而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华侨对酒店尤其是 大酒店的投资明显增加。1926年美洲华侨许济阜投资10万港元 兴建蓬莱酒店,而在19271937年间兴建的几间大酒店,如蓬 江、中华、环球等,股东大部分也是华侨。23实际上,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江门的酒店远不止这几家。 不论在抗日战 争前还是光复后,本市常安路、堤西路等商业繁荣地区的高楼大 厦,大多是经营旅店的,合计共约三十余商号。旅店业又分为大、 中、小三类,大的称酒店,共有七间,其中又有附设餐厅部的。24至抗战爆发前,江门已有高档旅店 (即大酒店)四家(参表 5)。(三)商住结合型骑楼(沿街商店)伴随着江门市政建设的开展,道路两旁出现大量
9、华侨投资建设或改建的沿街商店。在政府官方推动的城市、城镇市政改良运动中,侨汇资本的参与促 进了 “骑楼”街道的发展。28在20世纪20年代,江门市的 商店,近半数由华侨投资兴建,长堤路、莲平路、兴宁路一带的 骑楼式商店即是如此。29 1925年江门改为省辖市后,城市建 设有较快发展:沿河拆建河堤,修筑码头;市内拆建常安路、莲平 路、仓后路、太平路等;商店有的改建成三层或四层楼房。30 这些商店大都是以“骑楼”的形式出现的。三、四层的楼房首 层一般作为商店,二层以上则多为住宅。骑楼式建筑有其独特的 优点,采用骑楼的建筑形式可减少行人对道路交通的干扰,出挑较小的柱廊建筑形式也方便商品的展示,堤中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江门 侨资 房地产业 城市 建筑 景观 影响 doc10 正式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