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报批稿)铜陵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三月46目 录前 言1一、规划背景2(一)土地利用现状2(二)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4(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战略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战略8三、土地利用目标和主要任务9(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9(二)土地利用目标9(三)土地利用主要任务12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6(一)总体结构调整16(二)农用地结构调整16(三)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7(四)其他用地结构调整18五、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8(一)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19(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19(三)基础
2、设施用地布局20(四)生态用地布局21六、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22(一)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管制22(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5(三)区、县土地利用调控27七、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29(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发展格局29(二)中心城区边界划定29(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30八、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31(一)土地利用现状31(二)功能分区及发展定位32(三)土地利用控制33九、重点工程和项目33(一)土地整理复垦工程33(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34(三)自然生态保护工程35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5(一)法律保障措施35(二)经济保障措施36(三)行政管理保障措施37(四)社
3、会监督措施38(五)技术支撑措施38附 表附表一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40附表二 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调整表41附表三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42附表四 建设用地指标42附表五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43附表六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43附表七 规划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列表44附表八 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46附表九 矿山复垦重点项目表47附表十 自然生态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表47附表十一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一览表48前 言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富民强市、小康幸福”这一主题,加快铜
4、陵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和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统筹市域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是编制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范围为铜陵市行政辖区(一县三区
5、内全部土地,总面积112565.53公顷。一、规划背景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也是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门户。境内平原、丘陵、低山、台地呈交错状分布,山、圩、洲、地兼而有之。下辖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和铜陵县,总面积112565.53公顷,2005年总人口7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200元,居全省前列。铜陵市自然资源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已经探明的近30种矿藏中,铜、金银和石灰石等储量居安徽省前列,尤以铜著称于世,
6、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古铜都、现代铜基地”。 铜陵市气候温和,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凤丹是南方牡丹的代表,生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同时境内还有稀有水生动物白鳍豚、扬子鳄等。(一) 土地利用现状铜陵市土地总面积112565.53公顷,全省最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80%。到2005年底,农用地面积为68198.3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19683.5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为24683.63公顷。农用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特别是林地面积较大,将近农用地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19944.06公顷,园地2062.35公顷,林地32667.68公顷,牧草地1781.42公顷,其他农用地11742.
7、88公顷。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较大,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5.23%,远高于全省水平。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6097.7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8902.10公顷),交通水利用地3223.73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62.06公顷。其他用地中河流水面比重较大,占其他用地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水域12973.82公顷(其中河流水面9313.77公顷),自然保留地11709.81公顷。(二)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有效实施,促进了铜陵市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行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土地集约度等得到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
8、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1996年提高了130.10亿元、1598元、5052元,耕地复种指数及各项耕地质量指标都有所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没有影响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规划实施期间,铜陵市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遏制了各类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通过开发整理复垦及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面积1557.93公顷,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现行规划虽然确定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模式,制定了分区管制规则,但由于基础工作和前期研究不足,以及规划实施期间生态建设加强、城镇化
9、步伐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的出台,规划指标仍然多被突破,人地关系紧张凸显,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矛盾较为突出。(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耕地面积锐减,人均耕地远低于全省水平铜陵市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2005年净减少5060.75公顷,减少了五分之一多,减少速度过快。2005年全市总人口72.22万人,人均耕地仅有0.028公顷,远远低于全省的人均0.088公顷的水平。2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土地利用较粗放铜陵市建设用地增长较为迅速,19962005年间净增4775.54 公顷。虽然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2005年达到54.90%,但人均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仍达150.26平方
10、米和220.92平方米,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加强铜陵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工业用地较为集中,2005年全市工矿用地面积2944.4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达到14.96%,远高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同时,1996-2005年,城镇用地增加2285.3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也增加425.23公顷。4土地污染较严重,局部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铜陵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给部分农田尤其是城镇周围的高产良田造成较严重污染。在发展矿产资源核心城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
11、问题,局部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四)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规划期间,是铜陵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铜陵”的重要战略时期,在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管理将面临难得的机遇和艰巨的挑战。1.机遇经济基础增强铜陵正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明显。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和科学化管理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优化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加强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有力地推进了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可有效缓解土地供需压力,为土地的开发利用
12、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产业政策有利铜陵地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内,同时又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2.挑战用地供给紧张铜陵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大规模用地需求快速增加,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强,建设用地腾挪空间十分有限,建设用地供给压力将越来越大。耕保任务艰巨铜陵市土地资源总量较小,人均耕地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既要保障粮食安全、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土
13、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难度很大。生态约束加强铜陵市生态市建设确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分布格局,使城镇工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空间有限,土地利用受生态环境建设的约束性日益增强。面对机遇与挑战,必须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铜陵市土地利用形势,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统筹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完善土地管理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战略(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铜陵市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强市、环境立市和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耕地
14、保护、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用地方式,调整用地结构,优化用地布局,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打造“千亿铜陵”、构筑“现代铜都”、建设“幸福铜陵”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二) 基本原则1. 保护耕地坚持从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土地整理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 节约集约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控制建设规模,促进各业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3. 保障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
15、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以重点发展来带动全局发展。4. 统筹协调立足 “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优化配置,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整合城乡土地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5. 可持续利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 发展战略1 铜陵市战略定位立足铜陵实际,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在示范区建设中争先进位,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把铜陵建设成为皖中南区域中心城市、世
16、界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2 土地利用战略(1) 保护保障战略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市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用地需求。(2) 优化整合战略以优化整合城乡建设用地为核心,加强城镇空间整合,合理安排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调整优化城镇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整合规范新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 节约集约战略以提高各类建设用地效率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大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17、水平。(4) 统筹协调战略立足科学发展,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合理安排各类各业用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三、土地利用目标和主要任务(一)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 经济发展目标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7%,达到4004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50000元;2020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2010年,城镇居民
18、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17000元和55006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总人口达到85.70万人;城市化率70%以上;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10.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0%。3. 生态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把铜陵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绿色铜都”。到2010年,占全市国土面积38%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森林覆盖率达3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0%。(二) 土地利用目标根据铜陵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需求、土地供给能力
19、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协调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耕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9669.84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1654.14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1654.14公顷;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9154.58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5169.52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5169.52公顷。规划期内,确保16557.97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2. 保障社会发展保障发展与
20、保护资源相统一,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3093.47公顷和8805.53公顷,其中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分别增加151.47公顷和4735.86公顷。3. 促进全面协调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各业用地矛盾,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用地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69073.39 公顷和69334.95公顷以上,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19204.70公顷和24764.15公顷以内;其他用地适度开发,土地利用率有效提高。4. 优化城乡结构根
21、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优化,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到201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5422.7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8999.9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6422.84公顷;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6397.80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10068.07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6329.73公顷。5. 推进节约集约不断推进土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各类建设用地效率和效益。到2010年,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62223.82万元/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224.09平方米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57.8
22、3平方米以内。到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225.13平方米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39.89平方米以内。6. 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对三区(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使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等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到2010年,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38%,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地区土地复垦率提高到1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0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m2;到2020年,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地区土地复垦率提高到30,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0%。
23、三) 土地利用主要任务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扭转优质耕地过快减少的趋势;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分别控制在1654.14公顷和5169.52公顷以内。切实落实生态退耕政策,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灾毁耕地治理力度。到2010年和2020年,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等减少耕地面积控制在374.49公顷和889.75公顷以内。(2) 保质保量补充耕地加大耕地补充力度,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铜陵市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