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往生之说其旨昭然但今之学者不能晓了千人.doc
《问曰往生之说其旨昭然但今之学者不能晓了千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曰往生之说其旨昭然但今之学者不能晓了千人.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净土或问讲记17问曰:往生之说,其旨昭然。但今之学者,不能晓了。千人万人,皆疑极乐远隔十万亿国。临命终时,恐难得到。复何策以晓之。禅者问:往生的涵义说得很明白了。比如性能现相,随净业的缘而现净土相,就叫“往生”。但是,现在的学者们还是不能了解,千个万个都怀疑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国土之外,临命终时恐怕难以到达。请问师父,还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明白呢?答曰:是可笑也。说了许多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到这里犹道不晓。此无他,只是众生妄认自心在色身之内,方寸之间。不知自家心量,元自广大。岂不闻赞佛偈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且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被我心量都卢包了。恒沙世界,无量无数。我之心量,一一周遍。如此看来,
2、十万亿国在我心中,其实甚近,何远之有。命终身时,生我心中,其实甚易,何难之有。天如禅师说:好笑啊!说了那么多心外无土、土外无心的道理,到这里还说不晓得。没别的缘故,就是众生分不清意识心和本心的差别。认为我的心就在身体里面,方寸之间,这么小的心怎么能跑到十万亿刹土之外呢?跑不到!连太空梭都飞不过去,我还能飞过去?他不晓得自己本心的量原本极其广大。岂不闻赞佛偈里说:本心包罗了太虚空,它的量周遍恒河沙数的世界。况且十方虚空无量无边,都在我的心量中,全体包含。恒河沙数无量无数的世界,我的心量一一都能周遍,无所不到。这样看来,十万亿国土原本在我心中,而且只是无数国土中的一小部分,其实很近,哪有什么遥远呢
3、临终往生就是生在我心里,其实很容易,哪有什么困难呢?岂不见十疑论云:十万亿刹,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你没见到十疑论里讲:十万亿刹土,是针对凡夫的肉眼以及众生的生死心量说的。凡夫有肉眼就有肉眼所对,今天的天文望远镜也只不过是肉眼的延伸,这种业感的量会感觉空间上有距离。或者人道众生有一个意识心量,针对这个量,就计算是十万亿刹土。但要知道,只要众生净业成就,临终在定的心就是净土受生的心,当时一动念就是生净土的时候。因此观经说:阿弥陀佛的国土距离此处不远。到临终时,此生的蕴体即将谢落,一念心就能
4、生到西方国土,所以不必害怕。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生,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生净土亦尔,不须疑也。经云:一弹指顷,即得往生。又云:屈伸臂顷。又云:顷刻之间。故自信录云:十万亿刹顷刻至者,自心本妙耳。此等重重喻说,只是言其生在自己广大心中,甚近而甚易者也。再者,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就生。像我们在轮回里转生,去哪个世界、哪一道不是一念就过去了?不必担心遥远。只不过现在受肉体的拖累,走起来像老牛拉破车一样,感觉到不了,这是因为有业的负担。实际上,转生之际一念就到,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这么宽广,它的速度最快,比光速还要快无数倍。又好比人做梦,身体虽然在床上,但心意识能够周游列国,一
5、下子就能到很远的地方。生净土也是这样,不必怀疑惊怪,到时候就成了很自然、很容易的事了。经中说:一弹指顷就往生了。又说:壮士屈伸手臂的工夫,就在莲花池里化生出来。又说:顷刻之间,已经转秽土身成净土身。所以自信录里说:十万亿刹土顷刻就能到,这是由于我们的心本来微妙的缘故。像这样一重重地以譬喻来解说,只是在说其实是生在自己的广大心中,特别近又特别容易。我如今且莫说广大心量。且只就汝色身之内,方寸之间,说个譬喻。譬如此方到西天竺,动经十万余里。一路之间,多经国土。有一人虽未亲到,曾闻他人讲说一遍,记忆在心。其人后时坐卧之间,忽动一念思量彼国。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万里,便到万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
6、我现在不说这广大心量,暂且仅仅在你身体当中、方寸之间说个譬喻。譬如从这里到西印度,要经过十万多里的路程,就像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玄奘大师西游,一路要经过那么多国家。有一个人虽然没亲自到达,但他听一个旅行家说过一遍:“在我国的西边,经过多少个国家,有一个佛教发祥地叫做西印度”他听了以后记在心里。后来,他没事坐着、躺着的时候,忽然动了一个念头,想着那西印度的国土,思量一千里就到了一千里,思量一万里就到了一万里,思量印度就到了印度。像这样,意识一刹那间就过去了。以此比之生净土,便是这个道理。岂不是弹指之顷,一念便到,何难到之有哉。汝若不修净业,要到极难。净业若成,要到极易。但办肯心,决不相赚。这样来比
7、拟,往生净土就是这个道理。岂不是弹指之间一念就到,哪里有什么困难而到不了呢?你如果不修净业,要到净土那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没有因缘。即使雇用全世界最好的航天飞机也到不了,即使雇用所有的神仙也没办法把你带去。它毕竟在十万亿国土之外,必须跟弥陀相应才能去,否则是没辙的。但如果成就了净业,在心的缘起上有信愿,跟阿弥陀佛有联系,当联络到一定程度,净业成熟时,要到净土是极其容易的,坐在这里,心一想就到了。根本不必打出租、到机场,还要等两个小时再上飞机,没有这么复杂的程序,一念信心就已经到了。你只要办“愿往生”的心就好了,绝对不会骗你。问曰:不修净业,要生极难,此诚言也。何故前举逆恶凡夫,临终亦生。吾未闻其
8、详。而且有疑。幸详示而释之。禅者认为,不修净业要往生特别难,这是真实的话,没有因缘哪里能生呢?但他有个疑惑:为什么前面举出五逆十恶的凡夫临终也能往生?我还不知道具体情况,而且有疑惑,请您具体开示。接着天如老人按照观经,分三段来给他介绍:一、临终的情况;二、往生的情况;三、往生后的情况。答曰:观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回答:观经里说:下品下生者,有众生生前
9、作了不善业,五逆十恶,各种各样的恶业无所不造。这样的恶人以恶业沉重的缘故,应当堕恶道,在多劫里受无有边际的苦。这样的愚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对他作种种安慰,为他宣说妙法,教导他念佛。他当时被苦所逼,无暇念佛,心不能安住在观念阿弥陀佛中(这里的“念”指观想)。善友告诉说:你如果不能观念佛,那应当称念“阿弥陀佛”。于是他至心念佛,不间断地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临终的情形。遇到善友给他说妙法,劝他一心归向阿弥陀佛。当时他没法观念佛,于是善友教导他应当称名,他就连续称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念佛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
10、世界。往生的情况是:此罪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缘故,当时力量很大,在每一念中除灭了八十亿劫生死罪业。正当他念佛之时就见到金色莲花,像日轮一样光明,住在面前。如同一念的工夫就往生了极乐世界。这是往生的情形。因称名而除罪,境相当即转变,见到了如日轮般的金莲花,一念顷就生到了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此其详也。最后说到往生后的情形。由于他有罪业的障蔽,所以将在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之后莲花才开。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以大悲音声,为他详细演说诸法实相、灭罪的法门。他听后欢喜,当时就发了菩提心。这是逆恶凡夫往生
11、的具体情形。虽十二劫处莲华中,而其受用快乐如忉利天。故古者云:华中快乐如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虽然往生者十二劫待在莲花里,但他受用着如同忉利天天人般的快乐。所以古人说:虽然花没开,一直住在花里,但是像住在忉利天宫一样快乐,不像人间投胎,住在母亲的胎藏里感受非常大的痛苦,有很大差别。总之,往生西方净土远离了各种苦,就连最差的情形也没有任何苦苦。逆恶得生者。观经疏曰:以念佛除灭罪障故,即以念佛为胜缘也。余详经意,即是念佛灭罪而生。然以疏论参而明之,则有三义。所谓五逆十恶得生净土,观经疏里说:这是由于念佛除灭罪障的缘故,也就是以念佛为殊胜的缘而得以往生。我理解经义,就是念佛灭了罪业就往生了。然而,以
12、注疏和各大论典参汇起来说明,就有这样三个意义:一者,或问如何以少时心力,而能胜终身造恶耶?曰:心虽少时,而其力猛利。是心勇决,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第一、有人问:怎么以少时的心力,就能胜过终身造恶呢?临终的时间那么短,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却能够胜过终身造恶,这实在难以理解。回答:业力的大小不仅在于时间,还在于心力的强弱。虽然临终时间短,但是心力猛利,那种心勇猛、决断,叫做“大心”,因为到了生死关头,马上要堕落,非常紧急的缘故。就像人进入战场,短兵相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这时就豁出命来,叫做“健人”。同样,临终时如果能发出全分的心力,那胜过终身以缓弱的心造恶,再者
13、有佛力加被,所以得以往生。二者,此虽造恶,或现世曾修三昧。故临终劝念,定心易成。亦是乘急戒缓人也。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以宿善业强故,临终得遇知识,十念功成也。第二、有可能是这种情况:这个人虽然造恶,但现世曾经修过三昧,所以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容易成就定心,也是乘急戒缓的这一类人。纵然现世没有修三昧,也是宿世的种子现在遇缘而成熟,以宿世善业强大的缘故,临终能遇到善知识,以十念念佛而成就往生。三者,若非宿种,又非现修。则其念佛之时,必有重悔。第三种情况,如果不是宿种遇缘成熟,又不是现世修过三昧,那他临终念佛时一定有很重的忏悔心,这样以灭罪而生到净土。故永明曰: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
14、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积草。这一句是总结。前面问:终身造恶的人怎么能生到净土呢?因果太不相符了。这里总结说:善恶是没有定性的,因缘的体性也是空的,所以存在转机。恶人不固定是恶人,一念回转就成了善人。因缘也是如此,不是固定的,当心发生了很大转变,因缘顿时就可以转移。因此,随着心起善起恶,在表现上有升有沉;随着心力时大时小,事相上就分出优劣。不能只在一个片段上看,也不能固定地看待,也不能单以时间或数量来看待。就像一两真金胜过百两叠花。真金的品质高,虽然只有一两,但已经特别可贵。叠花虽有百两,但很微弱、价值低。或者以微弱光明的小火能烧万仞高山的积草,这也表示对治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问曰往生 昭然 学者 不能 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