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人物.docx
《青岛海洋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海洋人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青岛海洋人物郑守仪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女,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广东中山。1951年毕业于菲律宾商科学院, 1954年毕业于菲律宾东方大学,获商科教育学士和教育学士(生物学)学位。 1956年肄业 于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生物专业)。同年 7月回国,在中科院海洋所工作至今,开创 并全面发展了我国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与郑执中先生合作完成中国海浮游有孔虫分类与生态研究,填补了国 内现代有孔虫研究的空白。70年代以来重点进行底栖有孔虫研究。她不满足于传统的主要凭 外部形态鉴定种类,不断改革创新研究方法,大量磨片、解剖观察虫体内部结构,使我国现
2、代有孔虫分类研究在高起点上后来居上,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已描记1500余种,建立了 1新科、1新亚科、24新属和290新种。许多新属种被国际有孔虫权威 Loeblich和Tappan 教授收录其经典巨著有孔虫属及其分类及其他著作中。1978年建立的有孔虫新属Septotextularia ,纠正了前人近百年来的误识。在亲自完成上千测站有孔虫定量计数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生态特 征和多项有孔虫参数的分布规律。已发表 320万字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 然科学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为了使玲珑 剔透、千姿百态的海洋原生动物有孔虫成
3、为宏观教具、科普展品和旅游工艺品,她开创了罕 见的有孔虫模型制作研发项目,已制作了 100余个放大数十倍至数百倍的有孔虫模型,具模 具已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归侨先进个人、全国“巾帼科技发明者” 山东省“齐鲁女杰”等荣誉称号。2003年获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曾任全国政 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和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等社会职务。文圣常院士男,1944年武汉大学毕业。历任广西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山东海洋 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奖励委员 会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
4、组成员及组长;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现任世界洋流试验计 划中国委员会付主席。现任中国科学编委,海洋与湖沼学报、海洋学报付主编, 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教授长期从事海浪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成果有二:一为海浪计算和数值预 报方法,一为海浪谱。海港建筑等海洋工程中,需要计算海浪,我国五、六十年代依靠苏联 和美国的计算方法。文圣常将当时国际上盛行的能量方法和谱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有中 国特色的计算方法,精度较高,使用较方便,被国家的海港水文规范采用,以取代长期使用的外国方法,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
5、奖。1986-1995 年期间,文圣常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针对国外盛行方法存在的困难,提出一种新型混合型预报模式,将控制方程中能量摄取、耗散、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等难于精确计算的源函数项合并为一项,然后通过易于观测得到且较可靠的海浪成长关系加以计算,从而使模式的精度有基本保证,运转稳定,计算时间只约为国外 WAM模式(第三代模式)的1/60,适 合中国国情,故为国家有关预报部门使用,还应用于远洋航行的台风防避系统及一部分海洋 环境评价工作中。此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获国家“七五”、“八五” 重大科技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
6、新科技之星奖”,并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止匕外,由于他在“七五”、“八五”攻关中的突出成 绩,被授予“七五”有突出贡献者和“八五先进个人”称号。在海浪谱的研究中,避免国外盛行的纯经验方法,而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风浪频谱和方向谱。 谱中的参量包括一个“尖 度因子”,一方面反映风浪的成长状态,一方面能有效地描述谱形,既便于理论研究的应用,也便于拟合观测资料。此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 步奖。上述有关谱的研究成果,为在“九五”攻关项目中研制更完善的预报模式提供了基础(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成果,未发表)。文圣常撰写的海浪原理和海浪理论和计算原理, 在内容、
7、范围、系统性方面,可与国外同类型的专著相比,为国内海洋科技界和高等学校较 广泛应用的参考书和教材。上述第二专著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奖,并评为优秀图书。管华诗院士男,1939年8月生,山东夏津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 产品加工专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中国 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现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九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及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
8、作,他在海洋生物资源深加工 -海洋药物工程方面,做出了贡献。他始终站在国际海洋生 物制药的前沿,具有独特的海洋生物技术制品研究开发的思路和举措,其首创的具有国际先 进水平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已创产值近2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辟了新的领域,带动了我 国海洋制药业的发展,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雏型形成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之后,他又研制发 明了一系列海洋新药如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甘糖酯、保肝抗癌的海力特、降糖宁和海 洋保健食品排铅奶粉、降糖乐、四海回春、老人笑等,并获1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管华诗院士 1978年获全国科技
9、大会奖;198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山东省科技兴鲁劳动奖章,并获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新发 明金牌;1988年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并被评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政 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省委、省政府重奖,并获美国世界成就奖; 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 者称号;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袁业立院士男,1938年2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1966年获中国科学院海 洋研究所物理
10、海洋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海洋大气和地球科学博 士学位。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高科技计划(863)海洋领域818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资源领域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遥感学会理事长等职。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工程技术 30余年,在海洋工程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海洋遥 感应用技术和海洋科学基础研究诸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独立设计研制了具有相互作用的风 浪流联合数值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耗散源函数、波流相互作用源函数和特征线嵌入数值格 式等关键技术;发展了考虑
11、油水气间动量相互作用、物质相互交换的全动力漂油数值模式; 导出了陆架切变波和陆架涡旋等中尺度现象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发展了具有中尺度分辨 力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以及对海洋遥感资料的四维同化技术;开拓性地提出了多元海洋遥感 资料同化的概念;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展了破碎波统计学研究和骑行波动力学研究,最早 得出主波前骑行波的条状不稳定概念, 首创海洋破碎波模型统计方法,得到了关于能耗散率、 破碎波谱关系和高频谱形式等的一系列重要结果;首创解析破碎耗散源函数和波流相互作用 源函数,解决建立了风浪流联合数值模式一一 LAGFD联合数值模式的关键技术;首创封闭的 浅海热生环流理论模式;较为完美地解释了至
12、今所发现的黄海冷水团的热结构、环流结构以 及季节变化特征。在国内外学报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80余篇。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男,1936年10月生,山东即墨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6年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生毕业,1979-198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访问学者,历任中科院海洋 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被聘为青岛海洋大学和美国OldDominion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科学委员会委员、全球海洋通 量研究(JGOF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科学指导委员会委 员等国际学术任职8项。现任
13、LOICZ/JGOFS中国委员会主任委员、PICES物理海洋与气候 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黄海研究学会副主席等。从事海洋学研究四十余年,在大洋环流、陆架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等方面,有多项科学发现和学术创新,取得了开创性和系统性学术成就,是我国海洋通量(JGOFS)研究的开拓者。对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开展了长期、系统的调查和深入研究,其代表性成果是,通过1986-1990年在西太平洋主持的一系列大型科学考察,发现并命名了 “棉兰老潜流”(其流量近黑潮的一半),这是近50年来,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两项重大发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 世界上唯一一支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该科学发现是
14、西太 平洋环流动力学研究上的重大进展。长期致力于我国陆架环流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学术成就。其中代表性成 果有:(1)率先在我国陆架上发现中尺度涡旋 “东海冷涡”,开创了我国陆架中尺度涡研究; (2)提出浙江沿岸上升流的非风生机制,是对传统的风生上升流理论的重大修正;(3)建立了有限深海和时空可变风区的风生沿岸上升流非稳态理论模式,是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发 展。海洋通量与物质输运研究方面:(1)在世界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到“东海 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汇区”(每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约430万吨碳)的重要结论,为回答“陆架海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源还是汇”这一国际热点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海洋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