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德令哈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doc
《青海省德令哈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德令哈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德令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文 本 2012-01-17项 目 名 称:青海省德令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委托方(甲方): 德令哈市城乡建设局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81001)院 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编制阶段:总体规划纲要送审单位: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送审时间:2012年1月17日院规划设计项目送审专用章: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与住房研究 所院主管总工:沈 迟,教授级高
2、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 卢华翔,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主任工:李秋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屈 伸,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参加人: 白 金,城市规划师 陈 烨,城市规划师 包万隆,城市规划师 黄 俊,工程师 刘海龙,工程师青海省德令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文本目 录第一部分总则1第二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战略3第三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51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5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53市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64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5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06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17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37.1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137.2市域给水工程规划137.3市域排
3、水工程规划148市域乡村地区发展规划149市域空间管制15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710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1711居住用地和住房保障1912公共设施规划2012.1公共设施规划2012.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012.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213工业与物流仓储用地规划2213.1工业用地2213.2物流仓储用地2314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2314.1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2314.2景观系统规划2415综合交通规划2515.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2515.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2615.3公共交通规划2716市政工程设施规划2716.1给水工程规划2716.2排水工程规划2816.3供电工程
4、规划2916.4通信邮政工程规划3016.5燃气工程规划3116.6供热工程规划3216.7环境卫生规划3217公共安全规划3317.1防洪规划3317.2抗震减灾规划3317.3消防规划3417.4人防规划3417.5地质灾害防治规划3518环境保护规划3618.1环境保护目标3618.2环境功能分区3618.3环境保护措施3619建设时序与远景发展构想38表格 1德令哈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评价指标表40表格 2规划区“四区”划定一览表40表格 3中心城区城乡用地汇总表(2030年)41表格 4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年)41表格 5 城区物流中心(含公路货运枢纽)规划42表格
5、6北部城区主次道路规划一览表42表格 7 中心城区道路规划主要断面一览表43- II -第一部分 总则第1条 项目背景为了贯彻国家和青海省关于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落实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应对产业快速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的新要求,德令哈市人民政府提出对2000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依据青海省政府关于同意修编德令哈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青政办2011172号),特编制青海省德令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第2条 指导思想以西部大开发第二阶段目标和青海省“构筑战略新高地和培育经济
6、增长极” 的目标为指导,按照全省“四区两带一线”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强德令哈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区服务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对产业园区建设的引导,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德令哈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德令哈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3条 规划原则生态优先、集约发展:以保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实现集约发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以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为原则,增强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动力,推动城市的空间优化和城市职能的提升;远近结合、留有弹性:以远近结合为原则,建立立足长远的空间结构,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深
7、化近期的用地布局,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弹性。第4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3) 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4) 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5)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6)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10)(7) 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8) 德令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9) 德令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1)(10)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8、11) 其他相关规划和研究文件第5条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第6条 规划空间层次市域:德令哈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27613平方公里。包括尕海镇、柯鲁柯镇、怀头塔拉镇和蓄集乡。将市域南部城镇、乡村、产业园区和各类基础设施分布的区域作为重点建设地区。中心城区:包括北部城区(青藏铁路以北)和循环经济试验区(盐化区)两部分。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城市西北部至原315国道;西南部至在建察德高速公路;东南部至尕海镇地质灾害影响区;东部至规划资源路;北部包括黑石山水库周边地区,总面积240.46平方公里
9、第7条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范围与市域范围一致。第二部分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战略第8条 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将德令哈建设成为: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支撑区,带动海西发展的核心引擎,独具特色的高原绿洲城市,青海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支撑区:形成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构建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精深加工、高原特色生物、可再生能源等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带动海西发展的核心引擎:充分发挥对海西州经济、文化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实现率先发展和服务全州,辐射带动乌兰、都兰等地的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绿洲城市:将德令哈市建设成为生态系统稳
10、定、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具备高原特色的绿洲城市。青海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力争在全省率先形成城乡经济携手并进、社会平等和谐、生态环境友好、文化共同繁荣、体制健全统一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成为青海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主要发展指标参照附表)第9条 产业发展战略:资源转化,培育特色,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区域协调,特色发展。德令哈一方面需要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加强在循环经济发展、能源综合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农畜产品流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要结合现有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立足特色发展,先期迅速形成纯碱、建材等支柱产业,再向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迈进。资源转化,精深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立
11、足产业基础,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培育产业特色。将既有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盐湖化工、有色金属以及冶金、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并延伸延长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发展。立足可再生生物资源,加快发展现代中藏药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利用德令哈在自然地理气候、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在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旅游物流、民族工艺品等方面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更广的领域实施资源转换。构建循环经济特色基础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深化发展以循环经济型盐碱化工工业、煤化工及多联产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生物制品加工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区域优势产
12、业。第10条 城镇发展战略:核心带动,统筹城乡,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依托中心城市,强化核心集聚。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行政中心优势,完善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服务的核心功能,更好的发挥区域服务中心职能;保持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态势,推进全市整体实力提升。依托产业支撑同步发展城市,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通过就业引力和服务引力来促进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统筹城乡,引导人口进一步集聚。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合理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为突破口,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城乡和谐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协调中心城市的快速集聚、城镇的特色发展以及农牧民聚居点的综合布局,
13、引导人口进一步集聚。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农牧民向城镇企业集中,土地草场向规模经营集中,合理引导人口和要素进一步集聚,构建区域特色明显、产业高度集聚、承载能力强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第11条 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生态优先,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治理,持续发展。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同时,应平衡环境保护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做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结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城乡空间发展布局更应寻求适宜开发建设的区域进行建设及工矿点开发。此外,通过退耕还林、减少畜牧放养等方法,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第三部分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 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第12条 市域人口发展
14、预测2010年,德令哈市域总人口为7.8万人。规划德令哈市域总人口规模2015年达到13万人,2020年达到20万人,2030年达到30万人。第13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德令哈城镇化率为70.15%。规划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86%左右,城镇人口约为11.2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93%左右,城镇人口约为18.6万;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97%左右,城镇人口约为29万人。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14条 基本思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德令哈中心城市的承载力、综合服务功能和区域辐射力。着力扶持乡镇,完善城乡功能体系。城镇和乡集镇应
15、具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水平。以中心城市为重点,以乡镇为辅助,打造差异化、多层次的城镇功能组织平台。第15条 规模结构规划城乡规模结构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城市,即德令哈城区,人口规模26万人。第二级为镇,人口规模1-2万人。其中,柯鲁柯镇,人口规模2万人;怀头他拉镇人口规模为1万人。第三级为乡,即蓄集乡,人口规模0.2万人左右。尕海镇自然生态条件恶化严重,统一搬迁入中心城区,只保留个别条件较好的居民点。第16条 职能结构规划规划职能结构为“城市镇乡”三级体系。德令哈城市,是海西州州府,柴达木地区中心城市和循环经济综合服务基地,高原绿洲城市。市域两镇为柯鲁柯镇和怀头
16、他拉镇。柯鲁柯镇是市域中部城镇,以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旅游和高原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农贸旅游型城镇。怀头他拉镇是服务于市域西部农牧业地区的城镇。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主的市域西部商贸城镇,海西州草原文化、旅游名镇。蓄集乡,定位于服务市域东部牧业地区,是东部牧业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地和社会服务基地。第17条 空间结构规划市域形成“一核、两轴、三点”的城乡空间结构。“一核”是指德令哈城市发展极核,是德令哈全市发展的主体。“两轴”指沿315国道的村镇发展主轴和沿蓄集公路的次轴,是市域城乡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三点”是指将柯鲁柯、怀头他拉和蓄集三个乡镇作为统筹市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打造成市域城乡经济增
17、长点。第18条 城乡建设标准城镇人均建设用地2020年前控制在人均200m以内,2030年控制在人均150m以内。其中,主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50 m以内;城镇和乡集镇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80m以内。农村地区建设应该通过乡村撤并,提高乡村地区建设密度,至规划期末,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m以内。3 市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第19条 农牧业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加快市域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郊发展休闲观光、设施农业。在柯鲁柯镇、尕海镇等近郊地区发展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在怀头他拉镇和蓄集乡等远郊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种植业。广大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第20条 工业形成
18、沿轴集聚,四园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主要工业园区沿交通轴线聚集,形成盐化区、陶力煤化区、氯化钙产业区、生物科技园区和多个光伏电站。盐化区:重点发展纯碱循环经济产业以及建材和新材料产业,以及氯碱、氢氧化镁、有机硅循环经济产业。紧邻北部城区发展无污染、地均产值高、就业岗位多的机械加工、设备制造等产业,并为未来产业升级转型预留发展空间,远景将碱厂迁出。园区各片之间利用铁路、公路形成隔离防护绿带,污染较大的项目尽量向南集中。陶力煤化区:重点发展污染相对较大、对煤炭等原料需求大的煤化、冶金以及多联产一体化循环产业。园区应引入铁路专用线,与尕海自然保护区保持一定距离,并保障足够的工业水源。生物科技园区:
19、依托柯鲁柯镇发展优势特色植物加工业、畜牧产品加工业、中藏药业、生物医药等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构建“特色动植物资源生物药业、农畜产品”产业链。氯化钙产业区:以尕海镇南山洼地的蒸氨废液库为中心,打造氯化钙生产基地,最终实现“盐、石灰石纯碱氯化钙试剂级、食用、医药无水氯化钙”产业链。新能源开发基地:利用柴达木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打造新能源开发基地,建设野马滩光热、西出口光电、尕海湖南风电、托素湖南风光互补发电、泉水梁西滩风光互补发电等新能源基地。光伏电站建设需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运营成本,并且预留电网接入通道。第21条 服务业形成“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若干特色服务节点”的空间格局。现代
20、服务业集聚区指以德令哈城区为主要空间,重点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特色服务节点指市域内各乡镇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生态优势和现有的基础,培育发展一定的服务职能,如旅游服务、生态服务、农牧业服务等,与中心城区互为补充,承担部分专业化的分工,形成特色服务节点。4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22条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到201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到2030年,市域水土流失治理范围60,森林覆盖率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比例20,地表水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市环境空气
21、质量总体达到二级标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第23条 生态保护与建设要求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生态防护体系规划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性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相结合,建设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防护林体系,有效控制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保证树木采伐的“合理、有序、适度”,巩固天然植被保护和人工防护林建设的成果。2. 发展生态农业,有效配置水资源推行以明渠排水为主、竖井排灌为辅的排水治碱方
22、针,改善灌区排水条件,治理耕地盐碱化。推广使用低压管道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合理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重新核准灌区小麦、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灌溉定额,提高灌溉管理水平。3. 加强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管理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湿地、天然水体、大型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生态脆弱重点治理区等生态敏感区。区域开发应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居民点、工业企业进入生态敏感区,重大基础设施应建立防护绿地,休闲、旅游设施建设要从严审批。4. 保护生物多样性组织开展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调查,编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加强生
23、物资源就地保护和基因库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严格监管外来物种引入和转基因物种扩散,减轻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5. 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生态补偿试点采用财政投入和政策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政府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所付出的成本进行补偿。对影响生态脆弱区发展所造成的损失,即发展权进行补偿。6. 雨水集蓄利用适当发展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促进水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第24条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1.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实施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合理产业布局、强化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省 德令哈市 城市 总体规划 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