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D地震勘探PPT课件.pptx
《三维D地震勘探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D地震勘探PPT课件.ppt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3D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23一维勘探是观测一个点的地下情况;二维勘探是观测一条线下面的地下情况;三维勘探是观测一块面积下面的地下情况;四维地震勘探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重复做三维地震勘探,则可称之为四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四维是观测同一块面积下面不同时间的地下变化情况。根据地质任务和达到的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维的勘探方法。大大改善记录质量,提高信号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提高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能把油气田的位置确定得更准确。由于三维地震最后得到的是一组立体的数据,根据这个数据体就能给出地层的立体图像(三维立体图)。同时,也可给出由浅至深,一层层的水平切片图,将这些图制成动画,人们就能像看电影一样
2、来解释地下地质情况,省时省力又精确。4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中国 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野外资料采集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室内资料处理成果解释成果解释 三维地震是将地震测网按一定规律布置成方格状或环状的地震面积勘探方法。5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 3 3 3方面:方面:方面:方面: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采用万道地震仪(测线在30000道以上)和数字检波器进行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
3、多记录道数、多分量地震、全方位信息、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的特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提高处理精度,必须发展海量机群并行处理和海量存储技术。海量机群并行处理技术是指PC-CLUSTER(针对大型数据库及大负荷运算量的集群计算机)的节点要多,同时发展相关的静校正处理、组合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各向异性等处理技术,以提高地下成像精度和储层描述精度及含油气分析精度。海量存储技术指发展大容量的磁盘和自动带库,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
4、解释。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视化解释软件的发展,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向是微机群,即用于解释的微机群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集成并行机群,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和三维可视化分析;另一种是分布式机群,人手一台,通过网络连接,用于精细解释研究。6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地下三维问题,才能得出地质构造的全面认识。a、三维地震模型b、原始剖面c、二维偏移剖面d、三维偏移剖面78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的优越性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的优越性三维数据采集不存在二维数据采集时来自非射线平面内的侧面反
5、射波。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象处理,可以真实地确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三维观测可以避开地形、地物的障碍,对地表条件适应性很强。三维观测可对资料有更大的保真度,相位数据更齐全,便于研究地层的岩性。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统一性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更便于人工联机解释。9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1.在一个共炮点道集式一个共CDP道集内地震道应均匀分布。即,炮点距、道间距一般均匀分布,布保证同时勘探浅、中、深各目的层。即能取得各反射层的有用反射波信息,又能用来进行速度分析。2.在一CDP道集内各炮检距连线的方位
6、方向应当尽可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中心点的CDP点360的方位上。3.地下各点的覆盖参数应尽可能相同,保证叠加参数相同。均匀的覆盖参数是保证反射记录振幅均匀,频率均匀的前提,从而保证地震记录特征稳定,便于岩性、岩相研究。观测系统的类型与选择:观测系统的类型与选择:观测系统的类型与选择:观测系统的类型与选择:规则型:地面施工条件好,无施工障碍的地区。炮点和检波点按一定的规律有规则的分布。不规则型:地面施工条件不好,有施工障碍的山区、水泡等。不规则型观测系统仅适用于地表障碍物多,通行条件差,不能按正常观测系统施工的地区,可根据地面条件和地质任务的要求设计成各种类型。10规则型观测系统:十字型观测系统,
7、规则型观测系统:十字型观测系统,由此衍生成由此衍生成L型、型、T型型oooooooooooL型宽十字型T型1.十字型观测系统这类观测系统可将地下网格面积分布在需要勘探的地区,湖泊、村镇等。在进行小面积三维观测时,用多道仪器,多个炮点即可完成野外采集。施工时,接收点排列不动,炮点沿炮线逐点激发。缺点是:单次覆盖11组合型观测系统从炮点和接收点分布关系,可分为垂直型、平行型和斜交型。1)垂直型观测系统该系统一般由十字型观测系统组合或衍生而来,主要有直式栅状系统和地震线束观测系统。可作为小面积三维观测网,将地下网格面积分布在需要勘探的地区。1260120180240160m2101509061121
8、181130m80m40m图5-7四线六炮中点激发 50cm200m60120180240611211811100m四线六炮端点激发这种观测系统的的优点: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和均匀的覆盖参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农田地区可改变偏移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资料。地震线束观测系统是目前三维地震大面积施工中最常用的类型,该系统是由多条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13观测方式:8线5炮240道使用道数:8(120+120)道=1920道覆盖次数:415 面元大小:12.5m25m道 距:25m 排列线距:250m纵向炮排距:200m 横向炮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维 地震 勘探 PPT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