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docx
《从节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节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春节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我们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理念,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与追求。春节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鲜活见证,它从上古一路走来,伴随中华民族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深深融入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春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中都可以得到清晰展现。春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们一年丰收之后的庆祝活动,甲骨文中
2、年”就是人背负禾粟的象形字,本义即农作物的收获。在先民庆祝丰收和祈求丰收的活动之中,形成了岁末祭祀先祖神祇的腊祭。隋书礼仪志记载“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说明腊祭蕴含除旧迎新之意。腊祭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说“伊耆氏始为蜡”。伊耆氏为上古帝王,或说为尧,或说为神农氏。腊祭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成为一个盛大节日。礼记杂记下记载孔子弟子子贡看到的腊祭场面是“一国之人皆若狂”,可见当时节日气氛之浓厚。汉武帝以前,历代岁首所在月份各不相同,夏以寅月,商以丑月,周以子月,秦以亥月。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太初历,确定用夏正,即以夏历正月朔日(初一)为岁首。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里,除了几次短暂的变更
3、汉武帝确立的岁首一直延续下来。历史上,岁首又被称为元日、元朔、元辰、元旦、正旦、正朔、新正、岁日等。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正旦之日要“躬率妻孥,巢祀祖祢”,子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还要“谒贺”师长亲朋。我们看到,后世过年的习俗在两千多年前大体都已形成。辛亥革命之后改用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改称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至少已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源头更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其中祭祀祖先、迎新祈福等传统习俗及其精神内核亦是一直绵延不绝。春节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节日,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新”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求新求变的进取精神。孜
4、孜不懈地追求变化、追求发展、追求进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辉煌文明、历经磨难却愈发壮大的精神源泉。礼记月令讲:“数将几终,岁且更始。”中国古人以自然秩序为人间秩序的源头和规范,人间的生产生活、政治活动都要因循四时节律。元日是一年之始,元日的前一天则是一岁之终,被称为“除日”或“除夕二“除即去除之意,去除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意味着灾祸疫病的驱除,各种旧秽的扫除。“改岁宜新”,是说人们要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履端元日,正始之初”,人们企盼新的一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年岁更替之际,中国人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有“应转悟前非”“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的自我反省,更有“努力尽今夕,少年
5、犹可夸”“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的自我勉励。无论老少,都期许新年当有新作为。新春“万物资始”,要“惟新政理”。周礼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孙诒让解释说:“正月正岁,岁时更始,将以除旧布新,明布治县(悬)法,皆所以新王事也。”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借咏元日,抒发除旧立新的意象。“春节”的名称其实也是在传统之上的创新。“春节”之称古代早已有之,后汉书杨震传载“冬无宿雪,春节未雨”,但这里指的是立春。今天的“春节”是给旧称赋予了合理的新内涵。从遥远的腊祭到今天的春节,从桃符到春联,从压胜钱到压岁钱,还有腊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中华文明 突出 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