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国民经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
《六安市国民经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安市国民经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目录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I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1第二节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9第三节指导思想H第四节远景目标13第五节战略定位14第六节十四五”主要目标16第二章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20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20第二节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26第三节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36第三章实施创新驱动,培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38第一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38第二节建设创新创业活力城市41第三节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赋能42第四节建设人力资源和人才强
2、市43第四章努力扩大内需,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44第一节力口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44第二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6第三节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48第四节培育发展新型消费54第五章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56第一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56第二节推进合肥六安同城化发展57第三节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58第四节协同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60第五节协同推进中部地区崛起60第六节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61第六章加快新型城镇化,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62第一节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62第二节建设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62第三节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65第四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67第七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68第一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68第二节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69第三节推深做实四大平台72第四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75第八章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76第一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77第二节深入转变政府职能78第三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80第九章强化开放合作,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82第一节积极推动走出去”82第二节促进高水平”引进来”83第三节努力扩大对贸易84第十章优化生态体系,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85第一节筑牢绿色生态屏障85第二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87第三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88第十一章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91第一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92第二节
4、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95第三节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98第四节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99第五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I(X)第六节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102第十二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104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KM第二节丰富居民文化生活105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06第十三章完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108第一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108第二节深化法治六安建设109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HO第十四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110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I1.1.第二节确保经济安全I1.1.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112第四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113第
5、十五章强化实施保障,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113第一节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114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115第三节强化项目建设115第四节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116第五节实施监督评估116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六安市委关于制定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部署重大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
6、到十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大疫情大旱情大汛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特别是亲临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确定的主要
7、目标任务顺利完_6_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9.5亿元,年均增长7%财政收入达到231.4亿元,年均增长1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9亿元。在工业领域大力实施积树造林老树发新干”工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四上企业达到1997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至J935亿元,年均增长IO%深入实施精重促”彳拗,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277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开展”千名行长进万企行动,存款类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81.7%o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产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初步形成
8、了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欧菲光安徽精卓、应流小型涡轮发动机、嘉悦新能源、迎驾野岭产业园、富春智慧物流、年产300万吨霍邱钢厂等一批产业标志性项目顺利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显著增强。脱贫攻坚胜利完成。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嬴脱贫攻坚战,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0.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尽锐出战,万名干部深入脱贫一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5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35.7亿元,建成产业扶贫园区461个,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59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全面推广“三业7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建设就业扶贫驿站156个。完
9、成贫困户危房改造5.5万户、易地扶贫搬迁9773户33555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失学辍学,实现所有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全面提升双基建设水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探索出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光伏扶贫、“深贫保”综合保险、扶贫工作背包式巡察等六安经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称号。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4336.3:49.4。成功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38.
1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31.4%,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5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件,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建成博微长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应流集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家、企业技术中心5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工程(重点)实验室4家、院士工作站2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5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13个。新增万佛湖5A级景区,4A级及以上景区达到26个。优化整合开发园区,8个省级及以_8_上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
11、值比重达到85%以上,成为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8%。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9.5平方公里。老城更新有序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西部生态新区、绿色城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全面实施中心城区畅强补工程,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和体育中心投入使用,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建成营业,六安环球港、蜜街、奥特莱斯等大型综合体开工建设。”中C城区征出3尾攻三让征迁市民早日回家分补Tr等专项行动先后开展,新建15个安置小区,让2.8万户、8.5万人早日回家
12、开展省级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全市累计开工10.7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103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为平台,深入实施138+N工程,累计投入114亿元,实施项目239个。全市茶园面积达到75万亩,六安茶谷品牌价值522亿元。渭淮生态经济带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5万亩。江淮果岭林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西山药库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霍山石斛载入中国9药典。8大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66亿元。耕地保有量稳定在78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亿斤左右。金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舒城桃
13、溪农业现代产业园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金寨县中医药大健康、霍山县大别山生态食品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舒城县、霍山县、裕安区跻身中国茶业百强县,霍山县荣获中国黄茶之乡称号,霍邱县荣获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称号.成功创建8个省级特色小镇,霍山县上土市温泉小镇获评中国特色小镇50强。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交通内畅外联工程,高质量完成六安站改造,合安高铁建成运营,六安-安庆铁路开工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县通一级公路、乡镇通三级公路、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5087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833公里,均为全省第一。全域公
14、交网络体系建设“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和全国第二批交通强国试点单位O累计完成电网投资75亿元,新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2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3座,实施霍山原水电供区、行蓄洪区、贫困地区及偏远地区农网改造升级,电网供电质量、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中石化合肥-六安成品油支线、六安-霍山和新桥机场-金安天然气支线,油气安全_10_保供能力明显增强。完成渭河治理、史河治理、淮河干流临王段一般堤防加固、城西湖闸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加快实施,1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37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灾后重建和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任务全部
15、完成,全面完成小水电清理。全光网络基本建成,4G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面覆盖。5G建设及示范应用走在全省前列,建设5G基站1906个,开通5G设备1580套。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大别山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全省前列,六大水库水质优良率、H个地表水水质国考断面达标率、罗管闸生态补偿断面合格率均为100%,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有效落实。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5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68.6%霍邱经济开发区等6个园区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
16、效。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实,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有序实施,六安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工程顺利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魅力中国城十佳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金寨县获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霍山I1.标。综合医改不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卷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试点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实现统一,试点县区“智医助理”投入运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市、县、乡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多层次社会保
17、障体系更加健全。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持续开展,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平安六安、法治六安、信用六安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战、妇女儿童、共青团、工会、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科协、文联、社科联、工商联、供销社、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实现新进步,气象、人防、消防、地震、档案、地方志、信访、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专栏1“十三军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趟舱十三五”廿划目标2020年“十三五”计划年均增“十三五”年均辨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5001669.58.57发2.财政收入(亿元)205231.4
18、810.73.固定资产投资(亿兀)175012IO11.2展4.到位境内资金(亿元)640654.510.3-5.实疑IJ用外商直接投资总(十完)费品零售总额5.568206.193510I1.12.1IOS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8.4210.42711.68.粮食总产量(亿斤)7069.1稳定增长质9三欠产15:48.5彳6S14.3:36.3:494量1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8赞舞年均提高07效占工业总产值比重(%)t)个百分点1312.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736545(XX)(383041(XX)O人民生活生态文明17.常住人口唠部碎()2.646150250甥民人均可醒皴T耨民
19、人均可20.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飒张)黑点麟需人拥有养2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率(纽!23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率()2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人口期微绎(%o)26耕地保有量(万公顷)27.森林覆盖率(%)瀛即附用卷雷抬Fjo电装机股空气总量达到优良天数31.单位GDP能耗降低(%)新疆QDP二氧化碳排置虐遍罂用水34.主要S(%)污化学需氧员二氧化磕血氧化物注:内1.()54.746.724833647144495.49953112.826.583.9351.7545.5110068.631052.7IB125213.78.4为五年累计数;()内年均墙加12年均减少9.2万人10每年2.8
20、万人I1.以内保持稳定略微增长不断改善稳步提高为调整后;长按可比价格计算;森林覆盖率为201X年数据。14年均减少9.34万人8.19.5每年5.3万人舞个百:降4.6个分点;经济增全市累计实现70.96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十三五”期间46.72万。第二节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市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角力,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竞争博弈加剧,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大调整。面对百年未有“
21、大变局”和百年不遇大疫情,更加彰显了我国的独特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我国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市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全省发展情况看,安徽与沪苏浙一同站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舞台。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指导并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发展落差就是发展空间,为我省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一圈五区“四个一创新主
22、平台、三重一创”等重大战略举措,安徽呈现出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下,全省的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这既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从我市自身发展看,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累积叠加,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效益提升新阶段。我市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个重大战略叠加,是国家和安徽省的重要经济板块,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优势。合肥市
23、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后,合肥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我市坚持绿色振兴发展战略,一批重大产业布局、重要民生工程、重点生态项目相继建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取得了全方位成就。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和开发园区集聚力、承载力大幅增强,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全面优化,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我市比较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我市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明显短板,_16_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高、人均水平偏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大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安市国民经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六安市 国民 社会发展 第十 四个 规划 远景 目标 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