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蜀山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
《合肥市蜀山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蜀山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蜀山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蜀山区文化和旅游局2022年5月为贯彻落实合肥市蜀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特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蜀山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树标杆、作示范,文化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高蜀山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1 .产业发展能级全面跃升。紧紧围绕创意文化产业链,坚持内培外引并重,大力
2、引进和扶持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和科技文化企业,截止2020年,全区文化产业上线统计名录企业80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数85家,占全市比重的17.3%,营业收入287.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5.6%。安徽华文国际经贸有限公司营收超过100亿元,合肥乐堂动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得“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荣誉称号,产业规模和总量领跑全市。“十三五”期间,蜀山区先后荣获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等国家级荣誉。m2 .产业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以文化创意、文化休闲和文化贸易为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85家规上文化企业中服务业66家占比77.6%,商贸
3、业16家占比18.8$,工业企业仅有3家。文化商务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特色文化街区、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等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天鹅湖文化商务区形成“文化+商贸”双元驱动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格局,成为合肥商务文化CBD,蜀山成为全省备受瞩目的“网红区域”;辖区共有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金大地东西街、金水里文化创意产业园、蜀山1979文化产业园项目等10多条文创园区(街区)聚集发展、效能持续提升;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设计企业、设计人才、设计产业集聚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内的20家企业获得162项国际工业设计大奖。3 .产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4、十三五”期间,蜀山区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品牌文化企业聚集优势,2018年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文化贸易成为蜀山区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长点,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近百家,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数均占全省总数30%o202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实现15020万美元,占全省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0%o以安徽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印刷出版物版权输出、乐堂动漫为代表的动漫创意文化制作及版权输出、华文国际为代表的文化用品生产与营销三大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已辐射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开展业务往来。4 .乡村文化潜力有效激发科学规制小庙镇合六路以北“文化展+旅游
5、的产业发展,以讲好“合肥之源”故事为引领,依托“蜀山将军岭项目”,结合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合肥之源”文化带,从保护性开发、品牌化提档等方面,全面提升其文化附加值,打造“乡村CBD”。大岭南引进科技、企业总部、双创、艺术作坊等产业,庐州土陶和吴氏船模入驻,建成马拉松博物馆,蜀山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通过中国田径协会A类赛事认证,被纳入合肥国际马拉松系列赛。以统筹西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串联乡村山水资源与历史人文风俗,以农创、文创为产业升级赋能,走出了产业富农、文化兴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全区现有3A以上景区4家,蜀山区小岭南民宿、枣林生态园入选首批安徽省休闲旅游示范点名单。(二)
6、1.文旅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先发城区比差距较大。与上海的黄浦区、南京的鼓楼区、苏州的姑苏区、杭州的上城区、宁波的邦州区等先发城区相比,蜀山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文化市场主体偏少、实力偏弱,文化创意产品缺少,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较小。2 .文旅贡献度同蜀山经济社会总体水平不匹配。相比于蜀山经济水平和城区的影响力,文化旅游产业对蜀山发展的贡献尚未充分体现出来,文旅发展结构不优,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较弱,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较低,与省会城市中心城区地位不相匹配。3 .文旅产业对蜀山形象提升有待增强。蜀山缺少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亮点不多、特色不明显,必须突出目标导向
7、对标沪宁杭主要城区,重点瞄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补齐文旅产业发展短板,全面提升文旅对合肥城市形象的展示能力,全面提升蜀山文化品牌影响力。4 .文旅产业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梃升。文旅产业“有高原、缺高峰”,缺少大企业、大平台、大项目,与蜀山打造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目标定位有较大差距。全区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南七里、三里庵老城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全区文化领军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口较大,人才引进培养体制问题依然存在,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二、发展环境随着蜀山区经济总量过千亿、人口总量过百万,“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逐
8、渐成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平衡对外贸易的重要领域与关键产业,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等战略背景下,文化产业政策叠加效应凸显,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蜀山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一)发展机遇1 .高质量发展指明新路径。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蜀山是合肥中心城区和开放门户区,为合肥争创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理应担当作为、勇于争先,积极探索更具引领创新性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
9、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蜀山样板”。2 .打造“四区”赋予新使命。在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蜀山区提出了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城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徽最具创新力的都市核心区、合肥开放发展门户区”的“四区”建设的使命要求,文化产业作为兼具经济属性和精神文化内涵的产业,不仅要提升产业能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更要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和服务,为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强人民精神文化力量做出应有贡献,全面展现“魅力蜀山、首创之区”的文化形象。3 .数字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进入以数字技术广泛赋能,产业互联升级重构,智能驱动加速发展
10、的新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深入促进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文化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等迭代升级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定制化、个性化和体验化文化消费的新需求,成为分众化、圈层化、垂直化的文化消费市场的新领域。4 .区域协同发展增添新活力。“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国(安徽)自贸区建设、合肥都市圈等重大区域政策的深入推进,蜀山将全面推进与“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参与和推动区域文化市场一体化建设,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影响力;长三角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将给蜀山带来人才、科技、资本、产
11、业等资源要素的涌入积聚,合肥都市圈整合圈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坚持错位发展、各扬所长,将为蜀山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增添新活力。(二)发展挑战“十四五”时期,蜀山区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较大挑战。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市场经济、科学技术、资本金融、国际贸易等面临前所未有大变革,作为全省文化出口型重点区域,蜀山文化对外贸易受阻,总体规模可能会大幅波动甚至部分年月下滑。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给文化产业格局造成重大而长远的影响,其影响可能会延续到未来两三年甚至整个“十四五”时期,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和服务总量萎缩,线下消费规模下降。从区域一体
12、化发展来看,行政壁垒非常严重,文化市场一体化难度较大,蜀山文化产业面临国内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文化产业优质要素外流难以控制。同时还面临合肥都市圈毗邻县区的产业同构、产品同质的竞争挤压,文化产业特色发展任务较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蜀山要充分认识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新的发展特征、发展要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市的发展大局,瞄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国家重大战略中找机遇,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找定位,从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找动力,厚植发展基础,形成新生优势,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13、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全面提升蜀山文化创意产业能级、创新活力和综合实力,促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相统一,为蜀山“四区”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为合肥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贡献“蜀山力量”。(二)基本原则1 .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
14、领,牢牢把握文化产业意识形态本质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文化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链条优化、价值拓展,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和核心竞争力。3 .坚持数字赋能。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紧紧围绕打造数字经济高地的目标,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构筑蜀山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4 .坚持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
15、设计、数字经济、现代制造、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放大蜀山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发展优势行业,培养新兴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5 .坚持区域协同。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全力推动合肥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引导微观层面要素资源有效配置,中观层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宏观层面制度创新协同高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文化供给质量更加优良,文化消费更加活跃,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文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
16、创新链效能显著提高,“二区一地”打造实现实质性进展,初步建成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全区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到42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7%,文化产业成为蜀山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造全国文化贸易示范区。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三大国际文化交易平台,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为引领,以中国(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蜀山区块建设为重点,以文化出口产业促进协会为主体,全面优化开放文化出口平台体系,全面落实中国(安徽)自由贸易区文化领域开放政策,促进国际文化贸易,建设全国文化贸易示范区,成为合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开放发展的重要
17、窗口。到2025年,全区文化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48亿美元。一一打造全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打造“文化+数字”发展模式,推进乐堂数字创意产业园、天地间博展科技示范基地、AH-SPACE网红直播基地等一批国家、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安徽游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肥甜甜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科技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建设文化产业领域的省级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和新消费城市升级,利用新技术,营造新场景,带动新体验、促进新消费,努力在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和文化数字应用场景等方面在全省当标杆、做示范。到2025年,全区规上数字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文化企业收入比重力争超过5
18、0%。打造合肥文化创意新生活标杆地。坚持以文兴城、以文兴业,以科技和文化为两翼,打造合肥精致优美的生活休闲新空间,推动华润万象城、银泰城、万达百货等一批标杆购物中心发展“文创经济”,将创意设计与生活、艺术、美食、科技、品牌、城市相结合,让时尚艺术牵手现代生活,提升城市公园、金大地东西街、安徽省机械化粮库文化创意园、向前冲文化中心、蜀山将军岭麦香村、农业大地景观等载体品质。持续开展蜀山歌曲、蜀山礼物等系列征集活动,集中展示“魅力蜀山、首创之区”品牌。培养一批具有蜀山特色、江淮风味、全国影响的文旅品牌和网红打卡地,形成合肥新时代文化创意美好新生活的典范城区。表1:蜀山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
19、标序号器标名称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1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69.81302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4273规上数字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35504规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家)8590表1:蜀山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实际值2025年目标值5国家级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个)11156文化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542.487IA级以上风景区(个)238文化市场投诉处置满意率(%)99100四、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构建“136”产业布局把握蜀山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和资源要素条件,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
20、化的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中心引领、三带串联、六组团联动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全面提升产业承教力和产业综合能力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1 .一中心引领。建设天鹅湖文化商务CBD。整合环天鹅湖文化、文艺、文博、科技等丰富资源,联合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基地、商业综合体、文化企业、文化金融机构、文化服务发展平台、文化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单位以及各类文化设施,建设由城市景观文化、绿色发展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国际商务文化等元素构成的合肥文化CBD,依托百利大厦、华润万象城、蔚蓝商务港打造集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现代商业为一体的产业聚集新高地、城市价值新高地、未来都市生活体验地。提升区域发展品质
21、推进城市雕塑、公园建设、夜间景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等营造,展示时尚、前卫、艺术、科技、绿色相映衬的当代蜀山形象,助力合肥市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通过举办CBD圆桌会、金融圆桌会、跨国公司圆桌会、高端文化产业成果发布会等国际商务文化交流活动,宣传形象品牌和文化内涵,提升区域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2 .三带支撑。集中打造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带、长江西路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带、怀宁路都市活力休闲带,形成蜀山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载体。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带。涵盖井岗镇、南岗镇、小庙镇、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含城市建成区)。依托江淮分水岭、江淮运河等重要生态廊道及周边乡村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化文
22、旅融合,加大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文旅项目开发,推动旅游演绎、文化遗产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提质升级,建设文旅产业特色集聚区、文旅产业特色村,打造生态山水品牌,构建文化产业基地,有机串联山水生态人文景观,打造集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科技传播、文化娱乐、运动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带。长江西路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带。依托东部环科大“科创走廊”、北部环科学岛一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走廊”、环境科技小镇等空间为支撑,聚集短视频、影视动漫、科技文化、数字文化等领域,加强文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建设文化产业领域的省级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打造承载合肥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地。,怀宁路都市活力休
23、闲带。串联天鹅湖商务区、高铁新城,注重体验感、趣味感、时尚感,引进超级体验店、集聚一批体验式、科技类休闲新业态,加快推进省广电中心AH-SPACE网红直播基地及“徽”美食摄制基地建设,提档升级金大地东西街,谋划建设机械化粮库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新的文化旅游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促进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发挥创意设计对非遗保护、文旅融合、生产生活等相关领域的赋能作用,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项目、体育赛事活动,支持和鼓励商务区内音乐会、快闪、彩色跑、龙舟赛等活动开展,塑造合肥都市人群休闲首选地。3 .六组团联动。聚焦优势文化产业,推动六组团集聚发展。一一时尚文化组团:蜀
24、山是高校聚集地,面对90后、OO后等年轻消费群体,以时尚+文化”助推蜀山文化产业转型,把蜀山创新文化、科技文化、合肥之源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作为推动时尚产业发展的本源力量,培养原创设计师品牌,塑造文化场景体验,形成系列创意性社群,构筑丰富的文化时尚体验。一一文化出口基地产业组团。全面构建开放文化出口平台体系,抢抓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机遇,汇聚辖区文化企事业单位合力,加强研发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附加值、效益、质量,突出服务贸易的科技化、可视化、体验化,全域化推动文化出口层次和规模。充分发挥自贸区引擎功能,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制度创新,促进线上平台与线下园区联动发展,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市 山区 十四 文化产业 发展规划
